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传媒》1996,(3)
何微关于“事实是新闻本原”的思想文/刘惠文(哲学博士)何微先生在新闻学理论研究中注重于对其范畴学说的探索。何微先生最注意“事实”这一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反复强调“要抓住‘事实’这个新闻的核心展开对新闻学原理的研究”。他多次在课堂上这么讲。1994年...  相似文献   

2.
军事新闻能不能“写实”,关乎导向、关乎宣传效益。如何把军事新闻写实?值得军事新闻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在这里,结合新闻实践,谈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车英 《新闻知识》2000,(1):29-30
一、勤奋好学一才子 求学深造赴抗大 何微(1916.7.23—1999.4.6),初名何畏,笔名米若、石冷。有人说:何微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的名记者,正因为他姓“何”,新闻中的六大要素即五个W加一个H(有人译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和如何)都是“何”;也有人说:“何”乃疑问词,或许正是这个“何”促使他不断求索,成为新闻学研究之大成者。这或许是历史上的巧合,但纵观何微的成长过程,我们不无悟出:时势造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哺育了他,是中国革命造就了何微及何微这一代颇有成就的名记者和新闻学家。 191…  相似文献   

4.
何微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近60年来,何微教授南北转战,为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壮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在漫长的记者生涯和新闻教育生涯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党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总结和研究何微教授征战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和他的新闻思想、新闻教育思想,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新闻传统、承前启后、激励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6,(2)
中国新闻学研究领域的“西北何”──记新闻学家何微文/@@杨天兴全国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北甘南王西北何”(北京的甘惜分,上海的王忠,西安的何微),三足鼎立,堪称中国新闻学界的巨擘。三足中的何微,新闻从业近60年,今年恰逢80大寿,曾先后被收人《中国普通...  相似文献   

6.
赞记者的吃苦精神和“笨功夫”文华一个从事新闻工作时间并不长的普通记者,为什么能提出并抓住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中的物价现象、政府如何管理市场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记者老老实实地“沉”了下去,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从贴近群众最关心的日常生活问...  相似文献   

7.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8.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9.
何志武 《新闻界》2003,(1):14-15
新闻依记者而兴,记者因新闻而名。记者塑造了新闻,新闻又塑造了记者。如何利用新闻岗位加速记者成才并延长优秀记者在一线采访的新闻寿命,一直是新闻媒体苦苦探求的课题———一个涉及在新闻队伍内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竞争的质量及成功与否,因为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人才的竞争。一个严峻的现实:成熟记者纷纷“淡出”采访一线刚办了才几年的新兴报纸绝大多数记者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自不待言,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机关报记者队伍年轻化速度也越来越惊人。据笔者调查,在许多报社,…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我们的新闻舆论要胜任如此重担,就必须下气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时就是对记者…  相似文献   

11.
赵毅 《新闻窗》2007,(6):120-121
新闻人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阶层,包括新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通讯员、媒体传媒人、自由撰稿人等,在通讯员队伍中,谁能又好又快地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作品,被赞扬其新闻敏感性强,在专业记者中谁的新闻敏感性最强,谁是新闻采写的“快枪手”,谁就将成为新闻媒体的骨干力量。何谓新闻敏感性,如何培育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2,(4)
由陕西日报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何微同志新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3月23日、24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北京、武汉、南京、海口、广州、石家庄、太原等地的60多位分社社长、报纸总编、高级记者及新闻学教授,汇聚一堂,参加了这次专题研讨。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6,(6)
新闻评论的应用及写作文/何微新■文/何微新闻评论的应用及写作闻媒介反映舆论的形式是多样的。运用最便当的是消息,可以多角度、多侧面,连续集中地反映一种舆论,因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容易为视听群众所接受,但遇到比较复杂的事物,或影响面大的新的政策出台,就须...  相似文献   

14.
常听人说:“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同事陈君,年纪轻轻,靠勤奋努力,几年来掌握了做一个现代记者的多种技能:外出采访、公务自己驾车,写稿、编稿用微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能担任节目主持人;而我们这些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们大多至今仍是采访登单车、写稿“爬格子”…… 坐在小陈驾驶的采访车上,我在寻思:究竟是“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胜似一代”?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忙碌的编采人员每天都在思索:新闻在哪里?好新闻在哪里?每个记者都希望手里握有多多的新闻线索和素材.都渴望拥有充足的可支配的新闻信息,每个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富”记者。的确,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媒体的新闻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程度,而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充分占有和有效利用.也正是一个记者扎实功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走近何微     
《今传媒》1997,(6)
走近何微文/王树林与耀晗同志商量,欲请一些省内名家为《报刊之友》撰稿,谈及何微。只知道他是我国新闻研究领域“北甘(惜分)南王(中)西北何(微)”中的何,德高望重,是我国新闻学界的巨擘,名字被《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名人录》、《中国新闻年鉴·新闻界名人》收录...  相似文献   

17.
总编辑不仅是记者、记者头子,也是编辑、编辑头子,是整个新闻活动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在新闻批评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家新闻媒介对新闻批评的部署、决心和采写、编辑的艺术等等,是总编辑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对总编辑综合素质的检验。新闻批评的重要性和困难度,以及一些总编辑在新闻批评中的经验教训,要求总编辑在新闻批评中至少应当注意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到永远     
新闻姓“新”。每天有成千上万份报刊发布着各类新闻,如何从无边的报刊之海中一跃而出,“抓”住读者,让他一见就不忍释手?这需要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需要时时创新的意识。立意新。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当独树一帜的思维导向、主题  相似文献   

19.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20.
张严平 《新闻传播》2007,(6):17-18,20
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有的人觉得新闻资源匮乏,无新闻可写,有的记者却佳作频出;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人却从中挖出了“金矿”“富矿”,甚至写出了传世之作……如何挖掘和提升事实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记者始终都在面对和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在新闻采写实践上有着较高成就的记者就此话题谈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