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81):15-16
<正>男性获得话语权的原因,各学派研究人员给出不同的解释,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不一而足。综合而论,现实情况是男性所享有的父权制无意识地塑造着社会、语言、文化和各种表征。男性进入公众领域,女性被局限在狭小的家庭,男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女性则被放逐到社会经济和符号契约之外,处于无法被表征的领域,成为缺席空洞的能指。简而言之,男性操纵着话语权。一、男性话语权的体现男性话语权首先体现在对女性的命令口吻与女性遵从的  相似文献   

2.
男性杂志作为专为男性而发行的刊物,是男性价值体系、审美情趣以及话语世界的集中体现,《男人装》杂志是目前我国男性杂志中的佼佼者。通过对该杂志中的封面女性形象、女性话题报道等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审美歧视在男性杂志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形象被身体符号化、女性形象的片面化表达以及女性话语权缺失。审美地位的不平等是造成审美歧视存在的主要原因,女性审美观念是内化了的男性审美标准便是最明显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在《热情之骨》中,作家从男性视角出发来书写女性,将女性视为物化后的私有品,以男性单方面的贞洁观念来评价女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是一种被物化的欣赏物、把玩物,而不是与男性一样的独立个体。女性的话语权被男性的书写所蒙蔽而掩去了真正的面目。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在我国目前的商品广告中占有很高比例,但是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在广告中为女性形象乃至通过广告媒体为女性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设定“应然”的状态,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本文试图透过日益强烈地影响文化时尚乃至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归宿;扬弃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之争,从完整人格意义上寻求女性的解放(或说两性的解放)以及广告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无处不在的现代商业社会里,美女加商品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受到众多广告商和销售商们的青昧.然而,作为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广告媒体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却存在种种误区.广告媒体更看重的是她们的外貌却忽视了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将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探讨,得出反思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谈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作品两性形象差异所持的价值判断,其着眼点主要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和文化性别。广告作品通常会夸大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对其内在价值的展示和提升。由于固有的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女性在广告作品中被“误读”的状况,而忽略了男性在广告创意中同样也被定型的现实。大量以男性形象的为主人公的广告作品,不仅在表现技巧等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观念形态等深层内涵上,其基本模式也都表现出惊人的雷同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男女形象在我国电视广告创意中的角色定型.揭示男女两性被不同程度地“误读”现状,并将通过电视广告创意不同语境的分析,探究广告作品中性别形象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话语是一种权力符号。后现代小说加入了被边缘化人群的声音,对经典进行解构。《福》以一个女人追寻被男性刻意抹去的文档为主要线索从不同层面对《鲁滨孙漂流记》进行改写,从女性叙述者对男性话语权的篡越、失去话语权的男性主体地位的丧失、星期五被阉割了话语权这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解读,以此来反思历史真实性和话语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符号被广泛应用于中外广告作品中,其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男性或其他符号。本文以皮尔斯的符号分类(象似符号、索引符号、象征符号)为基础,将广告分析与跨文化交际的分析方法结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中外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有利于更好的把握不同社会中符号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一些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定位争议颇多,多为批评女性形象在广告中取悦男性,受到贬损和扭曲。该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以此解释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广告创意、广告艺术与广告文化的融合、影视与广告的融合等方面探索了现代广告的发展新趋势,认为广告由原来的理性的传播工具向着感性的艺术工具的方向发展,即注重感性的诉求,追求唯美的广告画面,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归属感;同时也努力通过影视对大众的消费模式进行引导以直接促进产品的销售.  相似文献   

12.
The ways in which television presents images of male and female roles to the young have recently been subjected to much scrutiny and criticism. Educational television has the scope to contribute to changes in the balance of sex role portrayal bu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likely effects of modifications. This paper repor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young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reactions to careers education materials in which men and women are shown in occupations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opposite sex. Children viewing counter‐stereotyped programmes are found to be no less stereotyped in their career beliefs than peers viewing a ‘traditional’ programme or controls who view no programme.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resilience of sex role and career beliefs in early adolescence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intervention attempts will need to be more extensive and more protracted.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显著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认知能力还很薄弱的儿童,他们越来越频繁地接触电视媒介,接触各类错综复杂的信息内容,其造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无法预估的。本文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儿童对收看电视广告的态度来描述儿童观看电视广告后的行为、心理以及他们对电视广告的相关认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媒介经营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数量众多的地市级广电媒体面临着产业发展上的外忧内困。要解决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在内容生产上凸显个性,牢牢吸引目标受众,以此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另一方面,则要想方设法压缩成本,走跨地域合作之路,同时积极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以求占得先机。  相似文献   

15.
英语广告中存在不少专门针对女性而精心设计的广告。这类广告语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彰显女性形象,颇具吸引力。基于此,以几则英语女性广告为例,总结英语女性广告语的语言特色,以期能为广告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女性广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广告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影响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认识、评价和尊重以及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无论是女性还是整个社会群体都呼唤更和谐、平等的广告女性形象。本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的相关资料,介绍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定义,归纳出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三种反应以及三个制约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量。  相似文献   

17.
电视广告教学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电视媒体的优势特色,学会用蒙太奇理论去创意和表现广告主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的视觉冲击效果,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学生没有蒙太奇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看、多评、多做的方法,向学生传授蒙太奇理论,并训练和培养其运用蒙太奇技巧和能力,同时也要时刻提醒学生把握电视广告的特点,注意目的与技巧的区分,从而使电视广告的创意和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To be old in our society is to be devalued. To be old and female is to experience double oppression.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that examined how television both reinforces and resists the prevailing images of older women in Western society. Two randomly selected television rerun episodes of The Golden Girls were selected to use as a trigger event with members of a graduate course in Social Work with older adults at a major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television reflects societal discourse about aging by providing unchallenged images of older women and their lives. Given the power of television, educators and gerontologists must teach students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d media literacy skills that challenge and deconstruct television's images about older women and to advocate for new programming that reflects more accurate and diverse portrayals of older women.  相似文献   

19.
电视广告发布方式可分为插播广告和非插播广告。通过对两者不同的发布方式与特点的分析,我们研究了它对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并对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在实际到达率、受众认知度和受众心理变化效果上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本身又体现了其所属社会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比较美国电视剧《欲望都市》和该剧在中国的翻版《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女性主角在对待性以及男人和婚姻的态度上的异同,从而得出两剧在宣言女权主义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差异,进而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