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甘罗12岁拜相,刘晏10岁任秘书省正字,莫扎特7岁成名,美国国际象棋选手卡亚兰10岁就战胜全美冠军,哲学家米尔在3岁时就能读懂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少年成才,固然可喜可贺,但这并不代表其将来必成大器或者其整个人生都取得了成功。当时南朝齐梁之际的才子江淹,6岁便能写诗,成名也很早,遗憾的是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梁书·江淹传》中说他“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郎才尽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因此,对于目前少年成才而掀起的“神童”热,我们的舆论应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事例展示一2004年12月,复旦附中高三学生汤玫捷正…  相似文献   

2.
我很高兴今天学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丑小鸭》,另一篇是《伤仲永》。书中主人公丑小鸭和方仲永。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人生也有着不一样的结局,读之让我震憾,让我警醒。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伤仲永》一文是王安石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借方仲永的生活事例,突出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被后人作为劝学育人的典范篇章,并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但是,王安百《伤仲永》一文虽然力图强调后天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突出个人成长离不开积累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写下名篇《伤仲永》,故事中的主人公方仲永5岁便能作诗,被邻里乡亲称为神童,但后来,有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便放松了学习,结果十四五岁时,便默默无闻,再无佳作。作者因此作文深表惋惜。如今,仲永的奇才已不再是神话,越来越多学龄前儿  相似文献   

5.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人去统计过有多少的“小仲永”,关于“雨人”的故事打动过许多人,今天,我们也许要重复一个“神童”的故事,也在重复一个耳朵都听出茧子的话题:谁来呵护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让他在善待中平和地成长。今年16岁的萌萌出生在昭通一个教师之家,一天天长大的同时他也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父亲是数学教师,对聪明伶俐的他宠爱有加,从萌萌会说话起,父亲就教他数数,从1数到100没多久就学会了。在萌萌学会数数后,萌萌又开始随着父亲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在萌萌4岁左右时,两位数的加减法已经是“小菜一碟”,只要一出题,他都能对…  相似文献   

6.
辨“乞”     
<正>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中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首先,若要推究"乞"字的最初意义则要与古字"气"联系起来。徐官《古今印史》中  相似文献   

7.
初读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心中仅有对方仲永的深深惋惜:一个天资聪明的男孩,本可以成为一代文豪,但由于其父的愚昧、虚荣和自己的懦弱,最终变成平庸之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读到了《伤仲永》,掩卷后,我沉思起来:如果方仲永没有一个如此不明智的父亲,如果方仲永的父亲没一个如此缺少主见的  相似文献   

8.
很多家长都读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小时候的方仲永非常聪明,5岁就能写诗,如果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他的诗竟然引得全乡秀才称赏。同县人对这件事都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贵宾的礼仪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小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时代是迫切需要人才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立志成才、努力成才既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也是实现美好人生的理想选择。但人才成长和成功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就使人才效应的研究成为必要。社会关系的系统性、社会互动的多维性决定了人才效应的复杂性。除了《中国人才》1994年第2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拙文已经论及的海潮效应,弹簧效应,马太效应、星团效应、跳蚤效应(或汤浅效应)、仲永效应、蝴蝶效应等之外,还有如下几个效应须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11.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在为仲永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毁了仲永?很多人都认为错在仲永的父亲,整天带儿子到处去赋诗,不让儿子读书,从而毁了仲永。但是我觉得,固然他的父亲负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是仲永自己毁了自己。他的父亲虽然不让他读书,但他可以自己读,凭他的天赋异能,聪明才智,但自学根本不是难事,可是仲永却沉浸在大人们的赞美之词之中,不懂得进取。同时,长大的仲永肯定发觉自己的天才慢慢泯灭了,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后天”来弥补,而是渐渐被埋没在人海之中……如果一定寻找其泯然众人的原因的话,理由只有一点:仲永…  相似文献   

12.
记者近期到扬子石化、熊猫电子、金城集团等大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采访时,却未见一名博士后。南京某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张永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南京市的工科高校一般要求一名博士后在流动站两年期间发表5篇论文,如果论文在《科学》(science)或《自然》(nature)等核心杂志上发表,一篇可得到学校5万元奖金,论文进了“检索”可得3万元。而博士刚毕业时普遍对生产流程不了解,动手能力弱,去企业要履行合同,风险大、压力大,是“下下策”。  相似文献   

13.
一、在初中记叙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开头都进行了景物描写。现在我们以这些文章为例,以“记叙文开头的‘风景画’”为题,试谈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二、很多同学在记叙文写作中,喜用横式结构,用一些生活的片断来连缀成文。你认为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应注意什么,结合实例说明。三、如果要你写一篇关于《伤仲永》或《卖油翁》的读后感,你打算怎样立意,请任选一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四、以“明天”为题,分别写一篇记叙  相似文献   

14.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王安石写了一篇《伤仲永》,随笔挥洒,信手拈来,却引发人们不倦的探讨。方仲永的故事众人皆知: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故事至此已让读者感慨万千,如此神童,竟落得如此地步。谁之错?也许错在父亲,有这么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却被他的贪财心给毁了。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岂不知却毁了孩子的光辉前程。如果这位父亲以孩子的前程为重,改"不使学"为"使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恐怕历史上,又一位英才诞生了。可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见2006年2月22日《成才导报》):江苏省某市教育局规定,校长不上课就要"下课",即所有中小学校长都要上课,而且45岁以下的校长要上主课,如果校长、副校长不上课就要主动辞职。该市教育局还规定:如果校长不能上课、上公开课,那么在评选"名校长"和"先进学校"时即"一票否决"。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这篇文言时,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就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责任”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亲应该负责任。是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就势让学生们接着讨论:“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  相似文献   

18.
儿童时代是人生中最富有想像与幻想的时候,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就织就了一篇篇优美的童话,不信?那就让我们走进本期的“梦幻天空”,欣赏从中的作文,它们正向我们展现出一个迷人的梦幻天地。首先我们要特别推荐一年级小朋友黄佳运的文章《如果我是一只小鸟》,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其情感是多么天真优美,其中的每一个“如果”(幻想)都使读者感到温馨。看得出,张杰盛小朋友是一个赛车迷,他幻想着驾着风驰电掣的赛车与迈克尔·舒马赫同场竞技,并击败这位有“车神”美誉的天皇巨星。《如果我是F1赛车手》写得非常感人,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小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发表于1918年底的随感录(三十三)(收入《热风》)中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又说:“捣乱得更凶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于世界图说》。他拿了俪,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解放后的版本对“神童”有个往解:“指当时山东历城一个叫江希张的孩子。传说江希张不到十岁,就著了《四书白话解说》(息战》t大于图说》等书…  相似文献   

20.
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会“惹是生非”的成语,我以为非“空穴来风”莫属。这不,仅笔者孤陋的视野所及,专门讨论该成语词义规范的文章就有7篇:老丹《小心“空穴来风”》(《咬文嚼字》1995年第5期),时鹏寿《“空穴来风”,要说爱你不容易》(《阅读与写作》1997年第7期),吴勇前《不要误解“空穴来风”》(《语文月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