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博物馆是珍贵文物的收藏机构.它以收集大量的文化遗存和稀世珍宝而著称,成为令人神往的知识宝库.解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博物馆从解放前1944年的八所,发展到现在的七百多所.种类从单学科发展为多学科、多类型.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从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第五期遗存进行重新梳理,认为该期陶器可以分为区别明显的A、B两类,其中A类陶器不但与大地湾四期遗存基本相同,而且与常山下层文化迥异。不仅如此,大地湾五期的房址、灰坑也和常山下层文化中的同类遗存完全不同。因此,将大地湾五期所有遗存都纳入常山下层文化似乎不妥。大地湾第五期A、B两类陶器应分别归入大地湾四期和常山下层文化,而且这两类陶器缺乏共存关系和前后发展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作为博物馆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博物馆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2.博物馆应是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遗存和自然标本的收藏机构和宣传教育机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有自己的历史,博物馆现象也是如此。博物馆工作、思想、理论、方法、物质、体制和组织——简言之所有属于博物馆领域的现象——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不同社会秩序的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和阶段而变化。它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在今天尤为突出。博物馆领域历史研究的是博物馆领域以往的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5.
企业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具有原始记录的属性,它反映的内容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以客观为基础而存在的。而企业通过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它们为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信息。一个显变化就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利用档案信息的人数不断增多。国企转换机制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及时、可靠的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的文物之邦,全国各省、市、地、县的博物馆是文物的收藏、研究、宣传机构,如何指导、管理好品名繁多,价值各异的文物,使之充分发扬其内涵的作用,是我们博物馆工作中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我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文物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并不是说这些经验都可以成为指导工作的理论,作为带有普遍指导  相似文献   

7.
文物是一种价值物。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价值。按文物的性质来区分大致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等。我们在工作中把他们统称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正因为文物具有这些价值的规定性,博物馆因而蒐集、收藏它。然而这并非博物馆工作的目的。博物馆是一个以收藏、研究、陈列文物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9.
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 10月 2 3日 ,中国和挪威签署了合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协议 ① 。 1998年 10月 31日 ,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成立。此外 ,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州黎平堂安、锦屏隆里的生态博物馆也在积极建设之中。这些生态博物馆都建于民族地区 ,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业就体现了这一对矛盾 ,而且必须在开发和保护的平衡中发展。本文试就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希望对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一、生态博物馆的启示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产生于 2 0世纪70…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社会大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大课堂。它的这一社会教育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愈来愈波人们承认和重视。在我国城乡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专业博物馆的这一社会职能似乎更具有魅力。专业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在一个方面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存。在这个领域里,它搜集的文物标本、文献资  相似文献   

11.
考古博物馆是以考古学的学科知识作为展览生命线,以场景再现和知识链接作为典型展览方式的一种博物馆,它的属性不同于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博物馆分类中的任何一种,而属于学科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在中国虽然已有部分,但偏重于以学科研究对象为展品、以年代顺序的思路进行展示。其实每一个学科都需要自己的博物馆,因此学科博物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的碰撞是必然要发生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虚无主义与至上主义都是认识上的形而上学。新文化既要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又要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在国际博物馆界和中国博物馆界都存在着如何对待博物馆传统的争论。作者着重介绍了对博物馆教育这个传统观念的争论,并阐述了自己对博物馆教育的见解。本文还阐述了口头讲解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任何物质工具不可替代面对面讲解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浅谈产业转型期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产业领域之一的图书出版业今天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不仅由于众说纷纭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加入WTO,国外大出版集团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更由于文化不再只具有与物质相对立而存在的精神属性,文化的物质属性越来越被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除了科学研究和通过陈列进行文化教育的职能以外,它又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近年来,我到国外多次开会或考察所见:欧、美  相似文献   

15.
与其它建筑一样,遗址博物馆的建筑除了满足美观实用之外,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遗址博物馆在功能和文化背景方面与其它类型的博物馆有着明显不同,因此遗址博物馆的建筑与环境是离不开它们的特性的。众所周知,遗址博物馆的提法之所以能够成立,就在于它建于遗址之上,具有遗址这一不可移动的特殊藏品。这一特殊藏品给遗址博物馆带来了区别于其它类型博物馆的显著特点:一、遗址博物馆不脱离原来的环境。“该进博物馆了”,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它很形象地道出了博物馆的属性,在一般情况下,有了博物馆才…  相似文献   

16.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25):54-55
电视娱乐的意识形态性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永恒的存在。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元形式构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体验自身与其生存境遇的关系的方式。而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无形或无意识的,当今电视传媒已将意识形态裹挟于生活性传播中,试图以生活般  相似文献   

17.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是这个城市的一部物化发展史,对城市文化遗存、自然遗存保护起到很大作用,也是这个城市维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是这个城市精神溯源的家园;人们进博物馆鉴赏文物,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历史对话,理解历史,走近历史文化的真实.博物馆利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载体来演绎凝聚在文物上的那些逝去的记忆与文明.  相似文献   

18.
在对史前夏商时期奠基遗存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存在以下三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是如何界定"奠基"的内涵;二是如何确立甄别奠基遗存的标准;三是如何进一步论证部分瓮棺葬的奠基性质。本文分析认为,"奠基"是人们在建造一切形式的建筑的过程中,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而举行的某种祭祀仪式;其不仅包括为生者奠基,还应包括为死者奠基。结合"奠基"一词的内涵和判别仪式遗存的基本方法,甄别奠基遗存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一是要确定遗存与建筑物之间存在内在的时空关联;二是要认定遗存中存在某些具有宗教祭祀意义的物质遗存或特殊形式。瓮棺葬与其附近建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其中部分瓮棺葬符合甄别奠基遗存的两项原则,它们应属于奠基遗存。  相似文献   

19.
“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档案现象 ,而且是档案的物质结构属性。本文立足于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 ,研究了档案的物质结构属性 ,通过传统档案与现代档案物质结构的不同 ,分析了它们在记录社会实践历史活动方面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博物馆界常以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与我国的故宫博物院相互比较或相提并论。的确,这两大博物馆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它们的建立都是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都是以被推翻了的封建王朝的原王宫改辟,都是以原王室所藏的古代艺术品为收藏基础,均在世界上有广泛的知名度等等。但是也应看到,这两个博物馆却还有不同的客观条件与做法,需要从总体上作比较分析,找出其不同之处,以便于工作中的借鉴与学习。现就作为博物馆的两大硬件的建筑与藏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建筑比较分析它们虽然都是以基本完整的旧王宫改辟,但比较分析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