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其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发展速度都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国外主要城市圈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将对环渤海经济圈和国内外经济圈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距进行比较,并对导致这些差距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胶东半岛经济圈在国际产业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能够得到提升。胶东半岛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存在劳动力产业分布不合理、不同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异系数未缩小、经济圈各城市社会保障存在差异等问题。胶东半岛5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社会保障体系标准差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阻碍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胶东半岛经济圈劳动市场一体化应积极借鉴日本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经验、加强5市间政府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质量,实现要素畅通流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晋升的角度,建立数学模型对地区市场一体化现象进行经济机理分析,指出如果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则带来官员晋升可能性的提高,驱使地方政府选择市场一体化;反之,则选择市场非一体化。采用相对价格法计算珠三角地区9城市2002--2010年市场一体化指数,在构建市场一体化指数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了珠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发现:珠三角地区9市市场一体化没有出现模型分析中的非市场一体化产生地区经济增长,这只能说明珠三角地区9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这一结论为理解珠三角地区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文章选取2009-2018年成渝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28个数据指标并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σ收敛性检验判断成渝整体耦合协调差异趋势并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都呈稳步增长趋势。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高等教育投入系统滞后型和经济增长系统滞后型以及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系统同步型。从耦合协调程度来看,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上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性愈发加强。从σ收敛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以及四川和重庆的耦合协调都呈现阶段性σ收敛,高等教育经费、专任教师数、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以及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差异的主要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5.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撑。通过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程度不断提升,但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群高等教育的一体化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深挖问题及成因,探索提出编制一体化发展规划、促进量质双提升、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健全协同治理框架等举措,以加快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内所有地级市价格指数,从城市规模、区域和市场化进程等角度对城市间商品价差进行比较和差异分解并建立面板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到下面结论:(1)城市间价差呈现收敛趋势,并且在东部(发达)城市这一趋势更明显;(2)市场化程度和工资是影响城市间价格差异的重要因素,投资和产出也有一定的影响;(3)无论是区域,还是省一级,地区间的价格差异都大于地区内部的。结果说明,城市间市场化进程差异缩小是商品价差呈收敛趋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或要素禀赋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川渝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贵州互补性不强,而珠三角地区与贵州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对于贵州的辐射带动力巨大,应成为贵州对外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但是,贵州短期内并不完全具备大量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因此,贵州应首先积极发展与成渝经济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并随着经济发展,全面对接珠三角地区。同时,结合区位优势,贵州北部城市应进一步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而南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应成为黔中经济区对接珠三角地区的"桥头堡"和"传接带"。  相似文献   

8.
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对于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相关合肥经济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合肥经济圈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合肥经济圈存在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偏弱、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市场一体化有待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够、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一体化发展的障碍,提出了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一体化市场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制机制等五大推进一体化的路径,以利于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对接长三角,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主要由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大北京城市圈以及以粤港为中心所圈定的大珠三角地区华南经济圈带动。其中华南经济圈是距离梧州最近的经济发展极。梧州可以通过参照长江三角洲城市圈中苏州与长江三角洲主要经济体上海的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经验,从城市定位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的步伐,以获得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下,广东省掀起了省域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对广东省的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别从县级、地级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入手,运用数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对广东省经济差异和产业转移对经济差异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2000年至今,广东省三个层面的经济水平绝对差异都在扩大,但是相对差异都在以不同的模式缩小。从基尼系数方面来分析,县级层面的基尼系数变化呈阶梯形下降,地级市层面的基尼系数变化呈倒U型结构,四大区域层面的基尼系数则逐年下降。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对各层面的经济差异都有明显的影响,在产业转移园布局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迅速。在产业转移园的带动下,粤西和粤北地区形成了连接珠三角的两个经济增长带,粤东地区形成了两个经济增长极。同时产业园也对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珠三角以外地区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了解珠三角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2005-2010年珠三角9市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收入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构建珠三角9市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珠三角9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相比仍明显落后。江门应正视现实、准确定位,发挥侨乡优势南联港澳,依托地利东抱珠三角核心区、西挂西部欠发达地区,联动发展共创多赢;同时,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潜能,以求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整合发展的需要,广州与佛山两市以泛珠江三角洲建设为契机加快整合的步伐.通过对广州与佛山两市的三次产业实证分析,剖析广佛两市三次产业存在着互补、互动性.进而提出了广佛两市在建设成泛珠三角强力中心的区域经济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定位城市职能,协调都市圈经济中的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14.
对西咸经济一体化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咸经济一体化是一国省内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是西安、咸阳两市通过协商并缔结条约等措施,逐步消除相互间在市场上的分割与限制,促进两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力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升、主体逐渐融为统一联合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行政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16个城市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受行政区划及区域经济管理权力和责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行政壁垒已经成为长三角经济深度融合的瓶颈。行政壁垒抬高了区域间经济要素流通的成本,降低了经济活力。要打破行政壁垒,必须注意弱化行政区划观念,建立共同的市场规则,克服不同地区政策和体制的落差,挖掘地域共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居民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经济投入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等的差异,"广佛肇"三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而且差距较大。这种发展格局,不利于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此,探寻缩小"广佛肇"经济发展差距的策略,以加快广佛肇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旅游资源、市场、区域旅游业开发现状、旅游开发者、旅游依托城市、社会经济因素等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影响因素,对区域旅游开发整合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在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就表现为某一时段的经济空间结构。运用标准差及变差系数,以县域和城市中心城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基于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对湘南三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是湘南三市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特征,湘南三市协同发展过程中,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再向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9.
边缘带发展滞后,研究边缘带是加快其发展、协调区域平衡的基础工作。选取珠三角边缘的惠州、清远与肇庆三地进行定性定量比较,试图找出珠三角边缘带旅游发展的有关规律。研究发现:珠三角边缘带利用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可喜进步,但与核心区仍有较大差距;惠州经济社会条件好,旅游发展也高于清远与肇庆;肇庆历史文化条件较好,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均优于惠州与清远,但未得到充分开发;清远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发较为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