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薇  吕鹏 《教育探索》2006,(2):18-19
以社会学的眼光分析,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因教师、学生的参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是新课程实践的重要方面。影响学生对新课程适应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文化背景、个体社会化和反学校文化。以及作用于课程重构的“师定”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由于教师、学生的参与。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是新课程实践的重要方面。影响学生对新课程适应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文化背景、个体社会化和反学校文化。以及基于师定文化的课程重构。  相似文献   

3.
简·安杨的课程社会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能力,并以消除社会贫困和种族歧视为课程改革的同步曲。她以马克思主义、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政策等作了深刻的社会学分析,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与课程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16,(3):103-107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以培养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为目标,以文化传承、反思探究、社会科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社会生活、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为信息社会学课程来源,强调在传承传统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中寻求平衡,以彰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精神与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学专业主干课“中国社会思想史”,有助于培养社会学专业学生学科自信心、构建中国社会学学科话语,并促进社会学的本土化。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讨论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思政的经验。课堂教学基于“讲述历史+阐释文化+提炼社会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外社会学对话”的逻辑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提升学科认同与本土理论自觉;实践环节采取“文化遗迹现场考察观摩+文化主题论文写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的文化自信和学科理论自觉主动融入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6.
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由于教师、学生的参与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其中 ,教师对课程的重构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因素包含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学生的文化需求 ,以及教师自身的社会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7.
关于学生文化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论题。学生文化研究的方法引申出的界定多如牛栋,但在现时的实践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还应首推教育社会学对学生文化的研究,因为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家庭文化、同辈群体文化同学生文化互为关联,密不可分并相互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区分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学生文化的发展乃至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比较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社会学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和课程论的一个领域,正逐渐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期间,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制度、课程政策、课程文化、课程知识、课程中的性别等问题,其中,对课程知识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又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学科,对科学课程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很少。赵长林教授敏锐并兴奋地“嗅”到这一极具意义也极富挑战性课题的价值,对科学课程及其变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社会学审视,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能否在一个地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而一个地区实施高中新课程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实施主体的课程能力的高低。所谓课程能力主要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教师和学生等课程主体适应课程改革的实际本领。这种课程能力包括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课程的实施标准,认清整体的课改任务,把握学校的课  相似文献   

10.
课程评价的社会学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课程社会学研究,标志着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重心的转移。课程社会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课程系统内部探及了知识的选择、分配、传递与评价,指出课程是一种“法定知识”,是社会对其成员加以控制的中介。①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旨在评判课程的价值,对处于社会系统中和处于师生互动系统中的课程作出价值判断②。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课程评价的社会特性,探及其社会学意义,是课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除了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素质.本文主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增设选修课程以及注重隐性课程建设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并且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力求达到课程的综合化。那么,对课程改革进行必要的社会学分析,不仅有利于我国今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专业学生在培训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的高低。良好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个人文化水平,也能提升人格魅力,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职业发展提供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学生产生厌学,甚至要求删减文化课程的想法让我们文化课教师不得不思考文化课程在新时期的定位。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可以从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两方面给以定位,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再生产》一书中阐述的理论,即从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整合视野,提出的崭新的文化实践及其文化再生产理论,提出课程是一种文化资本、一种文化专断和一种反思性实践的课程观,认为其对于我们今天课程知识的选择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知识的社会学研究开辟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以外的新领地,即知识社会学,它为我们认识知识的社会特性、文化特性、历史特性和民族特性提供了新的理论灵感,为我们理解课程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课程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不重视,教学课程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教学方法落后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又拥有较大完善发展空间。应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设置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吸引学生兴趣;建设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适应当代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蒋国生 《新课程研究》2015,(2):37-38,36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影响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特色的彰显与品牌的创立。  相似文献   

19.
课程内容是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过滤的,学校课程并非把所有的文化都列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总是把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它并非价值中立的,其选择、组织、分配、传递与评价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味。课程及其变革除了拥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的价值,还有意识形态、社会选择、道德教化的功能,无论从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批判、反思,课程的社会学研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学生的教育及生活经历出发,考察课程场域中的学生、知识与命运的关系,是为了勾勒一种课程的文化社会学研究,以求揭示文化、社会背景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经历的教育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自我建构的,他们的命运如何。与布尔迪厄、伯恩斯等研究的经典框架不同,威利斯与盖尔的研究立足于底层学生群体的生活史。威利斯发现:底层学生有一种“街头智慧”,其精确性与复杂性并不比学校的课程文化逊色,即便由于“坚守”自己的街头文化,建构自己的个性,而无法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