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课程资源孕育于社会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个体及社会群体的性别角色及其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男尊女卑”的观念,并认为它是“天然合理”的,那么这种“天然合理”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文章主要对其产生、发展与形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华夏文化中“龙”的观念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最初原型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马”,“龙”“马”音、义同源。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音、词义不断演变,二者的音逐渐相去甚远,义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以致后人不知最初的“龙”为何物。而根据龙和马的古音构拟和词义发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考辨出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马”。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传统与观念的冲突,中西方文明风格的迥异,尤其是中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不同认知模式,都可以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认识差异的源头中,找到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所必须的。而对“公”的认识不同,价值选择不同,对公德意识的形成和历史发展进程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公”的观念的发展变化,以及公德意识随着“公”的观念的变迁而逐渐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现代公德意识的的建构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5.
“教育即服务”这一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而产生的,是对教育认识的一种深化和丰富。高等教育为在校大学生服务,同时也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服务。其产品既有“教育服务”,同时也有人力资本得到增值的学生。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与其他行业服务过程具有明显的区别:顾客(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复杂性。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品质时,要解决经费问题,要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要形成比较全面的评价观,要形成“内部顾客链”的观念,要在服务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对“做”在教育教学中价值的认识的演变过程,反思其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做”在教学中价值的提升与世界近百年来教育改革的内在联系。“教学做合一”是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先进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论证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实要求与挑战,重新评价“做”在教学中的价值的迫切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是17世纪天赋观念论的代表。在反驳洛克的经验论及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天赋观念说。本文从他的天赋观念的含义入手,分析了他对天赋观念理解的独到之处,阐释了莱布尼茨“天赋观念”在认识形成特别是真理性认识的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研究人的认识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人类历史发展演变总体过程的认识,曾形成“倒退”、“循环”、“进步”三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近代以来,“进步”观念的形成、确立,使人类走出“倒退”和“循环”的怪圈,摆脱“命运”和“上帝”的泥淖,成为解释历史发展的核心观念。本文通过追溯盛行于古典和中世纪时期的历史观念,重点探讨16、17世纪历史观进步观得以成形的条件、逐步确立的历程,以及对当时西方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制度"与"制度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制度”和“制度化”的角度,理解和探讨教育学科自身的形成与发展是论文的中心思想。为此,论文探讨了教育学科中的“制度”和“制度化”概念及其功能、教育学科制度化的基本过程和历史简述,并提出了对当前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缺失的诊断及其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学校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校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as是英语中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而且其用法很复杂.本文主要对as的一些疑难用法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as作关系代词表示主句所表达的整个概念;as作连词引导让步状语从句;as表达类比;及as构成as much as,not as much as四方面的疑难用法.  相似文献   

13.
“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相当复杂,但呈现出严格的规律。该语式在表示比拟的意义时,存在“YW”的预设义;在表示比较的意义时,其语义预设与“W”的性质有关:当“W”不是“大、小”类词时,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是“大、小”类词的消极成分时,同样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为“大、小”类词的积极成分时,不一定具有“YW”的预设义。也就是说,并不预设事物具有积极成分的概念意义所表达的性质,而是表示整个概念范围。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项目学习"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终为始"。它十分重视培训结果的预设,通过理论铺垫和实践演练的方式,引领校长以主动学习、合作参与的状态,探寻解决学校管理中个性和共性问题的办法,有效达成既定的培训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坚持“人文为魂”与“能力为本”,使人文属性和学生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首先要确立课堂改革、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都以“人文”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课堂改革而言,课程的整合要以“人文”为中心,选择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以人文方法论为基础,整合多元教育教学手段和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立足多元或多样的方法,就是坚持了“人文为魂”。坚持“人文为魂”必然强调“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17.
国学中的“民本”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相通的。新时期以来,中央政府亦以"执政为民"为核心理念,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论语》把知耻作为树立荣辱观的起点,把处理义利关系作为荣辱观的基础,把人格作为传统荣辱观的一个核心,把尊严作为传统荣辱观始终强调的一个基本点,始终把整体观念和人伦关系和谐作为传统荣辱现的根本,始终强调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这一荣辱观的人生动力作用.《论语》之荣辱观中涉及的一些伦理理想,与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荣辱观特别是《论语》之荣辱现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名词“动用、状用”是一种语法现象,但不能仅仅停留于语法结构规律的分析,还必须从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对其做出积极的价值评判。其修辞价值就是它在一定语境的聚合结构中“动用、状用”后,其属性义被激活而产生了转义,具有了多义性,并由派生后的转义来增添着话语丰厚的信息量,进而使句子达到一种不拘形式而精练、生动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