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住宅是当今小区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对生态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施工、小区环境管理及提高居民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加以分析。讨论在小区建设与管理中注意的问题和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首先列举了皖北地区新农村住宅生态设计的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对生态设计理解的片面以及对传统生态理念的忽视;再分析传统生态住宅设计的主要观念主要包括住宅选址、空间形式和材料构造的运用三个方面;提出将传统生态理念在现代新农村住宅设计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并进一步探索在皖北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可以从借鉴传统空间形式、利用建筑造型节能、充分利用地方可再生资源以及合理配置绿化植物的方式创新性地运用当地传统的生态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迈入了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文明教育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发展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任;学科教学更应主动承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关注生命的自然学科.更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必然需要在这场绿色文明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学古已有之,发展至今日益勃兴。究其根本,应是具有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内容指向,崇善尚德的生态情感,有着强烈生态价值,彰显厚重的自然生态责任,以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等基本内涵。究其基本特征,应遵循倡导生态思想和以生态视角为重的创作原则,且应突出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着力倡导与自然相融相生、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学科教学应主动承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关注生命的自然学科,具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因此,需要基于生物学科系统构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住宅建筑的美学评价影响着人居生活的价值.住宅建筑的时代和审美要求在发展.构建有生命力、人与自然和谐、健康的住宅建筑,是生态美学形态的体现,也是桂林住宅建筑发展的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党和国家对住宅建设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将其作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而且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为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国家对住宅建设以及住户对住宅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新科技在住宅建设中广泛运用,这不仅要求我们搞好房屋的功能、质量与配套设施建设,而且要抓好住区环境与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水平。因此,住宅发展要与这新的时代背景相适应,才能把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住宅产业带入新世纪。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形态,居住建筑的本质和目的是给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住宅发展是物质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居环境。居住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已成为设计师、开发商和广大居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杜鹏  王倩倩 《考试周刊》2010,(42):235-236
随着人们对环境状况的认识不断加深,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是人类对抗危机的有效手段。住宅环境作为人类活动最频繁、应用最广泛的设计领域,理当率先实践生态设计,并迅速将这一设计理念推广应用到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生态设计系统包括通风系统、水循环系统、表皮系统和材料系统等,每个系统都是相互依存、共生融合的,在生态设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建筑学、生态学原理 ,分析生态住宅的内涵 ,认为生态住宅设计必须具备历史、人本、共生、发展、绿化和节能等 6个观点 ,并从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功能空间、材料选择、院落环境等方面对现代村镇生态住宅设计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住宅的发展状况和适应性生态住宅的要求,对住宅的空间、热环境、光环境、节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提高住宅的使用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