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等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探究式教学,都需要对现有知识或理论持开放态度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以及教材,我们讲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强调。探究学习同时也是世界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与探究学习相关的概念有许多,包括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其中以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最为常用[1]。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成为了一门课程形态,常以一个综合性的专题或者主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强调多门课程内容的整合。探究学习则主要用于普通学科教学当中,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对应的英文单词为“Inquiry Learning”。探究学习的本质在于“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  相似文献   

3.
一、建设研究性学习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已成为教学改革必然的方向之一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到真实情境中进行主动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实地场景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借助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对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协作学习支持和学习资源组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是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它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无一例外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之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学法的改变相适应,“探究式教学”成为新课程中引人注目的研究和探索课题,其理论与实践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将极大地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7.
郭群 《考试周刊》2009,(3):218-218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等方面浅谈新课标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章以具体课题为例,探究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9.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然而 ,这一课程又同时被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 ,从而使人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产生了种种模糊认识。一些人认为 ,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只是名称不同 ;而另一些人认为 ,研究性学习是比探究学习更加“高级”的学习方式 ,它应该包含探究学习。本文提出 ,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 ,主要用于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 ;除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外 ,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0.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做出努力,同时也需要学生转变角色.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高中学生必修课程,对学生逐步转变学习观念、培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必将有助于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要求“探究式学习”思想不仅局限在教材要求的探究性实验学习过程中,而必须贯穿于整套教材的学习中,使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是探究的起端,要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然而,这一课程又同时被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从而使人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产生了种种模糊认识。一些人认为,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另一些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比探究学习更加“高级“的学习方式,它应该包含探究学习。本文提出,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主要用于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除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外,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要求"探究式学习"思想不仅局限在教材要求的探究性实验学习过程中,而必须贯穿于整套教材的学习中,使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是探究的起端,要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ESP成为中国大学英语的一个发展方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非常符合ESP课程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与实施形成性评价方式,研究ESP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合理运用能使评价信度更高;同时形成性评价方式能进一步促进ESP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探究精神是一种主动学习、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努力创新的精神.大家知道,我国传统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残了人的精神自由,压制了人们探究、创造的意愿和能力.因此教育改革中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基本途径是"重建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重建学校课程,创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因为,探究式学习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困境中挣脱出来,成为探究过程的主动者.在实践基础上,笔者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探究精神的做法有所感悟,简述于下,向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适用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导学习方式来实施的,从倡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看,研究性学习方式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科课程的学习上,只有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否适合学科课程的学习呢?  相似文献   

17.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以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探究式教学也为广大教师所采用。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把握这一教学方式的客观规律,应坚持其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已成为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孔德顺 《江西教育》2002,(11):24-24
自2000年开始,我县借鉴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经验,进行宣传、培训,在部分学校对活动课进行改革研究,形成了具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新的课程,2001年3月正式向省教研室申报了“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验”课题,并被批准立项。研究性学习正式提出并成为我县改革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载体。许多学校在不少学科的教学中也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在改革接受式学习方式基础上引入了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学生质疑讨论、收集资料、分析综合…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因而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渗透、应用、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它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成果的最主要体现是历史调查报告和历史小论文,因而撰写历史小论文也就成为历史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