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酸碱盐的教学涉及课程是难点所在。其知识面广泛且对应的知识点较多,使得学生在相关的学习中对其化学概念产生混淆,所以在对化学的学习中应当区分相应的物质的种类,并且将其名称以及化学公式、相关反应熟记在心。在完全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后,才能够弄清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反应的方程式以及其对应的实际原理。本文在当下初中化学教学背景下,讨论其对应酸碱盐教学板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理清以上各类物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章化合物的知识多.化学反应多,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多,学习时要注意随时归纳、总结,并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3.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理清以上各类物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章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概念较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及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多。学习时要注意随时归纳、总结,并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4.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理清无机类物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章知识系统性较强,概念较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及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多,实验多,习题类型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多.因此,学习时要注意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一、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酸碱盐的相互关系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涉及的物质广泛,反应繁多,内容丰富,既是课程内容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新课中,学生通过对典型物质的学习,初步认识了酸碱盐各自的化学性质,但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孤立、零散的思维状态,没有形成系统认识。复习课的任务是把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关联化、结构化,形成有机整合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6.
酸碱盐一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既是对前七章知识的总结,又是它们的延伸,且本章知识系统性较强,概念较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种类及反应也多,反应规律也较复杂。因此,要学好酸碱盐知识,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要注意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习酸碱盐一章的知识,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知识,而且关键在于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学习了盐的概念与电离方程式知识后,不但要会写书上介绍了的盐的电离方程式,而且还要会写像CaCI。。K;SO。、N。NO。等盐的电离方程式;学习了酸、碱、盐的通性后,就会应用这些…  相似文献   

7.
初中化学《酸碱盐》一章教学探讨冯燕文《酸碱盐》一章是初中化学课本的最后一章。本章的教学,既要巩固和加深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要使学生能够灵活和正确地运用一些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章的教学十分重要。如何分析处理好这一章的教材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历年来为各种考试必考内容。但从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主要有四大障碍:第一是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记不牢;第二是不能准确地判断所给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以及是哪一类离子反应;其三是忽略了离子反应中守恒关系导致配平有误;第四是对于多元酸、碱和盐之间的离子反应未能正确分析彼此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从而出现漏解。为此本人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中主要针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加强物质溶解性规律的记忆和训练相当数量学生因记忆不得法而出现物质溶解性规律记忆的混淆,结合教学实际,我归纳了…  相似文献   

9.
《酸、碱、盐》一章是初中化学最后一章,通过本章学习,可使学生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十分重要。个人体会,要讲好这一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学好酸碱盐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生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成为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难以攻克的难点.因为在酸碱盐教学中涉及三类物质的特性、化学反应原因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理论与计算方法等,知识点较多,学生难以理解与记忆,甚至会出现知识点混淆等问题,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需要教师予以重视,并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攻克学习的难关.基于此,文章首先就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阐述了酸碱盐教学的改进策略,希望可以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一章中的一个实验,本章内容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出发,介绍了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当能量变化以热的形式表现时,我们把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放热反应.本章教材安排的惟一一个学生实验就是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  相似文献   

12.
酸碱盐氧化物内容难度大、综合性强。主要提出引导学生化解酸碱盐氧化物学习难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物质分类观和微粒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莉英 《考试周刊》2016,(6):141-142
本课时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更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有无离子参加反应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初步建立起用微粒观(电离的观点)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第五章《酸碱盐》是前四章知识的综合和提高。学好第五章对今后学习化学可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章的特点是化学概念多,化学反应多。许多学生对学习第五章有畏难情绪,特别是对物质间反应的规律,认为难以掌握。为了学好第五章,除认真上好新课外,还必须上好复习课,帮助同学们理解、巩固本章的知识。在复习中我注意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章教材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要求为:1.使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着重讲盐酸和稀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常识性介绍浓硫酸、硝酸、磷酸).2.初步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氧化物各类物质的分类、命名和通性,以及各类物质间的衍生关系和相互反应的初步规律.3.初步掌握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和中和反应;了解PH值的含义和PH试纸的用法;初步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4.学会使用浓硫酸、浓碱和指示剂以及进行酸、碱、盐和氧化物间反应的实验技能;能鉴别一些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为实现上述教学要求,设计了如下练习题并附有答案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与酸碱盐有关的探究题目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大,涉及内容广,有时会让考生感觉难以入手.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清题意,找出反应的本质,抓住物质的特性,利用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巧妙解答.  相似文献   

17.
本章内容可概括为“五多” ,即概念多、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规律多、习题类型多等 .在学习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规律并加以应用 .一、打牢基础打牢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理解酸碱盐概念 .酸碱盐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第一 ,从电离角度 ,剖析概念中的关键字和词及限定的条件 ,全面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从这一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对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大有益处的 ,如酸类物质为什么具有通性等 .第二 ,可从酸碱盐的组成上理解概念 :酸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 ;碱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 …  相似文献   

18.
杨素平 《甘肃教育》2008,(20):46-46
高中化学第二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一节,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现行课本和教辅书中的几种配平方法,大多步骤繁杂,学生不易掌握,特别是那些反应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更是感觉无从下手。下面笔者就介绍一种比较明了、简捷的方法——“基础物质”配平法。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A2):139-140
<正>一、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里的教学内容。其溶液的概念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创建的,掌握和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基础内容,为后期化学学习酸碱盐做足准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基本概念及关系。(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溶液的组成。(3)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20.
通用教材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五章“酸碱盐化学肥料”的教学,是在前四章学习了一定量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氢、氧元素及其化合物、碱金属和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溶液及其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前几章学过的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复习分子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有关计算,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有关化学用语,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巩固溶液浓度及其计算,把所学物质知识系统化起来。同时,本章的教学还可为高中学习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