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博物馆作为公众学习的第二课堂,公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了解公众对其展览的评价和建议很有必要。因此对参观《饰代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精品展》展览的观众就其基本信息、参观展览行为、参与"展览+"活动情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建议。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观众心理和观众需求,为日后的相关展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能促进更多的公众参与博物馆"展览+"活动,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列主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同博物馆的性质和具体任务不尽相同,定位不同,观众的需求不同,基本陈列的主题也就不同。作为博物馆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陈列主要体现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态。在组织陈列时,应该首先明确主题思想和主题范围,包括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等,也就是说必须首先以求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找出陈列的灵魂和精髓,拟定陈列的主题。只有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陈列,才能真正走向大众,才能实现设计者与观众的准确交流,才能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所以,基本陈列主题的确定,关系到一个博物馆长远的基本建设,是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目前,博物馆业内外通常把观众总人数作为评价一个博物馆或一个展览好坏的主要指标,却普遍忽视或甚少关注观众的"回头率"问题,导致评价指标和结论存在一定偏差。只有将观众总人数与观众回头率相结合,才能对博物馆及其展览得出更为科学准确的评价。通过对南京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探析观众"回头率"问题,并从博物馆的基础服务设施、展陈教育活动以及发展目标群体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观众"回头率"。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运用藏品陈列作为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手段,它充分突出物,以物为主要语言,让物“说话”,辅助以一些图片、字说明,展示给观众。这正是博物馆与其它历史教育形式所不同的根本所在。但是,这些物在陈列中大多都是静止的,尤其是古代物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少说几百年,多则上万年。而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  相似文献   

5.
陈列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媒介,博物馆的外在生命力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陈列展示完成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陈列反映着博物馆的终极追求。在陈列筹备过程中,策划起着首要的作用,它决定了陈列的主旨精神和基本框架。在分析博物馆藏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陈列主题及其架构,从而形成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的基本思路,这是陈列策划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现代博物馆作为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机构,既是历史记忆的储藏库,也是一所公众的社会大学。博物馆以藏品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宣传历史文化,对广大观众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能够及时地了解、获得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讯息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第一步。博物馆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服务,将博物馆的展览、文化活动推广至社会各界,吸引公众注意力,避免出现"门庭冷落"、"自我欣赏"等情况,让展览成为博物馆与社会大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本文以山东博物馆2012年举办的《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为例,探讨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列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科学研究是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综合类博物馆基本陈列之──自然陈列内容的设计研究工作。笔者在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和编写安徽省博物馆《古生物陈列》陈列大纲。陈列计划过程中,对自然陈列内容设计研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期求教于同行。一、自然陈列内容设计研究内涵自然陈列内容设计研究,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史观的研究;陈列内容相关的专业学科研究;馆藏标本的研究;陈列大纲和陈列计划的研究;陈列效果的研究(对观众的科学预测)等。1,自然史观…  相似文献   

8.
《营口古代文明展》是营口市博物馆刚刚改造完成的基本陈列,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学术性,突出重要考古成果、突出地域文化,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文字介绍生动准确,文物展品丰富精美。体现了展览设计者将学术研究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地方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列室是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基本条件之一。陈列室建筑是一个立体空间,陈列品被艺术地组织在这个空间内,便形成了陈列空间。当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他们自认为引起兴趣的是那些陈列品,其实是那些陈列品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的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动态陈列的出现和发展动态陈列是相对于静态陈列的一种陈列方式。动态陈列的明显特点是展品在运动中向观众演示某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或某种功能,而不是在静态中让人参观、静止地传播某种信息,动态陈列在演示中大都需要观众参与进来,自己触摸,自己操作,亲身实验。初期博物馆的陈列都是静态的。动态陈列开始出现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在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称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中陈列的科学仪器和工业设备,有许多都可以进行动态的演示,因此受到观众的极大…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陈列的“内容与形式”在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中是一个恒新的问题,本认为。在正确理解陈列的内容构成和形式功能的基础上,以观众为本,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统一在观众因素上.应该成为现代陈列设计的基本原则,用这一原则来指导陈列设计实践.就要求内容和形式既要科学化又要艺术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从参观陈列中真正获得认知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陈列作为具有确定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客观存在,在体现博物馆组织性质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陈列是博物馆工作者主动创造活动的结果,博物馆工作者对陈列性质、特性和功能的认识,籽深刻影响陈列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样式,影响陈列与观众的关系。当前,中国博物馆工作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观众的素质和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工作有目的行为的产物,博物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势必影响到陈列的价值取向和目的。作指出,我国博物馆工作在组织陈列时表现出三种价值取向,即“突出物价值”、“突出知识价值”和“关注观众需求”。不同价值取向对陈列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有明显影响,并影响到观众参观行为、参观体验、陈列效益和博物馆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4.
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博物馆门前冷落、观众寥寥无几的局面,博物馆人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高品位的陈列和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才能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这已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可以说,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反映,是评价陈列展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民俗陈列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种类别,在我国,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启蒙民众到对抗全球化和现代化,再至伴随非遗保护运动的兴起而备受关注,民俗陈列的理念和方式也在因时因地不断更新。目前,民俗陈列方式基本呈现出三种模式:版块式、串联式和并列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界更加注重观众在民俗陈列中的体验,也倾向于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体验方式,除了上述三种模式,艺术式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天津近代人物塑像馆》自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不少专家、学者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大家普遍认为,该陈列无论是内容设计,还是艺术表现形式,均有新的突破。《天津近代人物塑像馆》陈列的艺术设计之所以得到许多博物馆同行的肯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单纯地照搬某个陈列模式和片面地追求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而是兼收并蓄众家之长,将蜡像引入历史陈列,使蜡像、历史文物、照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一次新的尝试。这种以人带史,用人物像、文物和图片构成立体画面的陈列形式,在目前历史类博物馆的陈列…  相似文献   

17.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奉献给社会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沟通观众、服务社会的手段,也是其收藏、保管和研究与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那么博物馆如何推出好的陈列展览,如何围绕陈列展览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以期推动博物  相似文献   

18.
动物陈列需要更新动物陈列,是我国自然博物馆、省(区)博物馆自然部的主要基本陈列内容。这是由于动物本身的特点,可以吸引广大观众,进行科普教育。笔者曾参观过许多有关博物馆的动物陈列,也参加过多次中国自然科学博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是甘肃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几年来,展览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丝绸之路特色,受到国内外观众好评,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从展览举办的动机、内容和形式的特色等几个方面对该展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宣教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作特点是头绪多、可变性因素集中、事情琐碎而庞杂,它的主要任务是以陈列藏品为依据,采用各种方式对观众进行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讲解,帮助观众理解陈列内容。如何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减少人员工作负担,提高宣教工作质量,给当今博物馆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出现,给博物馆宣教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之如虎添翼,更有效率地为观众服务。其中触摸屏技术,便是博物馆采用现代化技术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触摸屏技术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的作用  触摸屏系统在博物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