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薛瑄,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他的著作《读书录》、《读书续录》、《从政名言》、《理学粹言》中对于“言”(主要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上的口头语言)与思想、感情的关系,“言”与道德、伦理的关系,“言”与交际、结友的关系,“言”与立身、齐家的关系,“言”与为官、治国的关系,都有阐述;特别对于“言”应遵循的规范标准,论述较多,有独到的见解。研究薛瑄关于“言”的论述,不但具有鲜明的历史认识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交际观以及对研究宋明理学都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现。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5.
《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早在两千多年前《用易》里,我们的祖先就指出,“言有序”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①历来学者都把这看成是关于修辞的名言。其实,与其说“言有序”是在讲修辞,不如说它是在讲句群。作为边缘科学的句群,它本来就与语法、修辞、逻辑、文章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对“言有序”作上述理解,则一点也不奇怪。事实正是这样。这里所谓的“言”,外延是比较宽的。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注》里说,“然则称言与称句无别也。总之句读章言四名,其初但以目其势,从其终境称之为章,从小有停(垂马之)言之则为句,为曲,为读,为言。”②唐代成伯瑜在其《毛诗指说》里说,“因言成句亦谓之言”。③宋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考察了《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有关材料,认为顾炎武的修辞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善于修辞”、贵在创新,繁简得当,慎于用典和切忌求古。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至于重文言、轻白话,重书面语、轻口语,则是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8.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在犹太教以及基督教中,“爱”更是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意义和宗教原则体现在两教经典《圣经》中,不仅体现出犹太教、基督教的宗教神性,更体现了上帝与人之间丰富的伦理价值,笔者力图通过对《圣经》中“爱”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爱”的深层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先秦言的典范作品,是孔子及其弟子口语的辑录,记录也子言语最为详赡。透视《论语》的语言面貌是有意义的。孔子的修辞观是在“辞达”原则之下的实践观。《论语》具有音节自然,参差有致的特点,三四音节句的大量使用,辅以法乎自然的长短句,使得言语的大众教化色彩很浓,平实浅近。《论语》巧用辞格,其对比无雕凿痕迹;其反复表达内涵丰富;其比喻清新自然,不落窠臼。《论语》言语简洁洗练,辞约旨丰。《论语》中疑问锯和语气词的巧妙运用,与儒家教化宗旨相适应,语如其人,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是将修辞视角引入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功典范。布斯还是当代西方伦理批评的理论旗手,他有关伦理批评的主张也深受其伦理修辞观的影响。在《我们的交流圈子——小说伦理》一书中布斯"以书喻友",并不否认伦理批评的一个中心是对叙事的伦理价值做出评判,但他也主张伦理批评还应该将读者已有的伦理观念考虑在内。这一主张充分地表明,布斯已接受了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影响,从《小说修辞》中只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影响并控制读者这一单向模式向文本、语境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一双向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11.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其目的是追求“意与言会,言遂意遣”这种语言使用的“极致”。足见修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修辞能力的强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宋代学者陈骙和现代学者陈望道相隔数代,其修辞学说也各成体系,但他们各自修辞理论的形成和《论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儒家经典《论语》中阐发的“文”“质”观,对陈骙确立修辞诸原则和陈望道提出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两大分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论语》与《文则》《修辞学发凡》的比较来探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儒家的影响是趋于形而下的,道家的影响则是趋于形而上的,前者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方面,后者突出表现在思维和哲学意识方面。本文力图探索道家“形而上”的道统论对他们的修辞观和修辞方法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比”、“兴”即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圣经.新约》四福音书中“耶稣受试探”这一基督教经典文本为基础,从生死伦理和经济伦理的视角深入阐释了耶稣受洗后魔鬼向其所提第一个问题的本质含义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学与《三言》《二拍》的关系呈现为既对立又融合渗透的双重性。前者已得到广泛肯定和阐释,后者的主要标志是道德说教,往往被简单否定。《三言》《二拍》中道德说教的形式与陆王学派的“简易”教法相关,作为教化俗众的方式有一定的可取性;道德说教的内容与理学的伦理法则相关,有陈腐、庸俗的东西,也有值得肯定的东西。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等强调道德理性的伦理法则有一定的合理性,《三言》《二拍》中一些描写“节”“义”的作品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杰出代表。冯梦龙明确地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著书目的,表达了他“以欲反理”的观点。凌蒙初认为冯氏“三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继而编写了“二拍”。他们把唐宋的空灵高雅的士大夫文学转向充实浅俗的市民文学。在“三言”、“二拍”中,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篇幅,这部分作品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新兴的妇女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不是巴金晚年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最值得分析的作品之一。从《小狗包弟》中选择对文本整体有解释力的几组关键词,运用修辞义素分析方法解读文本,亦即分析:“人”与“狗”互为镜像的修辞叙事,“包弟”向“包袱”转换的修辞情境,“包袱”自身的修辞语义暗转,同位短语“小狗包弟”被人为拆解的修辞化分离,“我”变成“包弟”的修辞推理依据,以及《小狗包弟》道德自责和道德追问主题。由此可以评价全文成功的修辞和不太成功的修辞,同时评析不同学科背景文学修辞研究方法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辞手法运用出色,值得认真分析、总结,其中婉曲、引用、排偶、比喻等代表了汉初修辞运用的最高水平,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报任安书》也反映了司马迁强调“情欲信,辞欲巧”和“综合”的修辞观,对汉语修辞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