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谢脁诗歌以"清"显,尤以写景、抒情、语言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写景上,诗人不论所写物象是清是浊,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能抓住它们自身的特点,分别从构思、环境、情态、布局、色彩上写出其清的系统性;抒情上,诗人亦能根据情之专一、澄净、高洁、真实、深厚,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种情感写出清的丰富性;语言上,诗人或通过动词、形容词、迭词、表地名人名的名词的灵巧运用,或通过以动词、形容词为主干的句式组合,写出其清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从广义上讲,修辞是一种言语表达技巧,是创造语言美的手段。我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修辞格如比喻、排比、比拟、对偶、衬托、互文等等,它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使文章的语言或回肠荡气、感人至深,或有声有色、委婉动听,或奇伟瑰丽、跌宕生姿。但还有一种修辞叫列锦,在许多熟悉的诗文中我们常常遇到却很少提及它。列锦亦称列景,是由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绘景传情的修辞方式。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体,虽无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没有关联词语但经读者对其语义内容的联想和补充后,  相似文献   

3.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20):38-39
主持人龙吟:何谓意象?叠加之意象在诗歌中能取得怎样的效果?请看下文——诗法指津当代著名修辞学家谭永祥先生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修辞新格》)这里所说的  相似文献   

4.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就动静态而言,英语表现为静态特点,名词化现象较多,介词和形容词在使用上占优势;而汉语动态特点明显,句子中含有大量的动词、动词连用、动词重叠等现象。本文旨在探究英汉动静态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动静态意识,使其能写出符合英语用词特点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致使结果构式压制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没有"施事"义的名词,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了"施事"义;原来没有"受事"义的名词,因处于宾语位置而有了"受事"义;原来不能带宾语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在构式压制下,变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诗人,也是一个不甘隐居,却不得不隐居终身的诗人。其山水诗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平淡"。本文从写景抒情的叙述笔调、抒情的方式、语言及其它等四方面简单谈了自己对孟浩然诗的平淡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是一篇清丽小巧的抒情散文,篇幅不长,却具有意新语工、自然入妙的特色,它在选词炼句方面对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语言技巧。这里只就动词的选用和句式的排列谈一谈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夫。 动词是作家锤炼词语的关键所在,如果一句当中,动词选用得形象生动、别有新意,就会使整个句子活脱起来。一个普普通通的动词,一落到作者笔下,即可顿然生辉,或抒情,或状物,或写景,都可因  相似文献   

8.
神农溪     
1.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或记载事实,或编织故事,或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所写内容具体,所抒情感真切。2.了解你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的经历,根据掌握的素材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苏教版)提示:这次习作取材广,内容灵活,可以写人、叙事或写景,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要抓住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要注意细节描写,突出情感。写人,应抓住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特点进行细致刻画,突出人物性格;记事,应抓住典型事例来写,对最能突出中心的部分进行多角度细节刻画,以达到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的效果;写景,应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特征。当然,在写作中,还要力求在情节上曲折动人,在语言上充满生活气息,在表达方式上叙、议、描写、抒情综合运用。(赵本喜)  相似文献   

9.
"国家不幸诗家幸。"表明诗歌多半是诗人情绪化的产物。诗人的情绪或缘起于事、或缘起于景、或缘起于境遇。缘起于事的称因事抒情;缘起于景的称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对于写景诗词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常常采用"找景物"——"寻意象"——"析意境"——"明情感"的范式。应该说,这是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解读形式,很受用,也很有效果。但这种方法对有叙事元素或在写景之外渗透一些简单情节的古诗词,却不见得很灵验了。那么,对此类诗歌怎么分析研读?可不可以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诗词群星璀璨,浩瀚长河,每每谈及令人豪气顿生,韵味绕梁,低吟品味,涵咏不已。写景细致入微,勾勒精神;抒情则旷达高远,荡气回肠。鉴赏之余,总能品味思考着这些诗人的审美规律和写作构思脉络。写作方法作者往往秘不示人,但这正是我们探究鉴赏解密诗歌的有效途径。古诗词首先讲究的是"诗言志",诗歌要写出一种精神,写出一种思想追求。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儒家文  相似文献   

12.
日本名族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名族。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日语品词中的许多词汇都具有感情表达功能,但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还是形容词(此文中的形容词包括变イ形容词和ナ变形容词)和动词,一般将形容词和动词中表达感情的词汇称作感情形容词和感情动词。本文以日语的感情表达为题,以日语感情表达中最具特色的感情形容词和感情动词为中心,从人称的角度和使用上的转换两方面对感情形容词和感情动词进行分析,阐述其特异的性质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就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而言,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歌贵在含蓄,直接抒情往往因感情无所附丽而显得生硬,因而多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或写景,  相似文献   

14.
王晓晨 《新高考》2008,(11):17-18
四、语言炼字类1.题目类型诗眼,一般是诗句中精练得很有表达效果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彩传神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是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来的最妥帖、最精确的、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者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5.
列锦与想象、联想 古代文学作品里,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用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不是语法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法,称之为“列锦”。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前三句分三组,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诸词各是一个特写镜头,这些镜头的连贯出现,就给人展示一幅浑然一体的图画,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创造出一种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同时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通过"形"抓住"神"。一、散文的分类以及文体特征散文可以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是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  相似文献   

17.
中学言教学不能忽视语言的时代性,在活用问题上应注意:古汉语中有些词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名词(鼓)或名词性语素(质);有些词最初不是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形容词(坏)或形容词语素(易);现代汉语介词一般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把);现代汉语的一些副词由古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已),有些数词量词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动词(半、步);读破(乘chéng;shèng)。  相似文献   

18.
列锦例谈     
列锦,一种修辞方法,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列组合成的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列组合,没有动词,也没有谓语。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这首词,是诗人写黄梅时节幽居生活的闲愁。诗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言教学不能忽视语言的时代性,在活用问题上应注意:古汉语中有些词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名词(鼓)或名词性语素(质);有些词最初不是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形容词(坏)或形容词语素(易);现代汉语介词一般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把);现代汉语的一些副词由古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已),有些数词量词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动词(半、步);读破(乘chénɡ;shènɡ)。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抒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比例,因而写景抒情诗在诗歌鉴赏中占"半壁江山"。那么,这类诗歌命题者会从那些角度命题,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