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2.
藏经洞发现的古代讲唱文学写本,为数甚丰,已先后被汇成录文专集问世。研究敦煌文学的论文和专著也蔚为大观,成果斐然。唯四兽因缘这篇短文,尚未见有专文论及。四兽因缘是个佛教题材的变文,它与其它几个变文合写于同一卷本内。此卷被伯希和掠走,今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2187。本文被收入王重民等先生合编的《敦煌变文集》卷七。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集》中的李陵变文对李陵悲剧作了细腻的铺陈渲染,慷慨悲壮。千载之后读来,仍可使人热泪盈眶。它是以李陵为题材的叙事文学的始篇,也是古代同题材作品的绝笔之作。可惜原卷残损,字句讹误极多。变文集出版之后,有不少学者为它做过有益的补校,但多是零星点滴,尚有不少至为重要之处的失校和误校,令读者每每为憾。本文试作集中性的补校,以期引玉。已有的确校,本文直接采用,不再照录误字。补校文句后的括弧内,圆点前的是页数,圆点后的是行数。  相似文献   

4.
王重民先生等编校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问世40年来,时贤方家在敦煌变文的文字校勘和词语考释方面成绩斐然。但时至今日,变文中仍有一些字词尚待辨释。现仅就平素涉猎所及,不惴愚陋,摘列数例略陈浅见,敬希读者指正。〔勃笼〕手脚舞动。《李陵变文》...  相似文献   

5.
《李陵》是中岛敦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中国汉朝李陵大战匈奴后被俘的史实。作者将该史实改编为小说的同时,丰富和拓展了人物的内涵,着重刻画了两个与李陵相关的人物——司马迁与苏武。本文通过分析李陵的固有性格,及与司马迁和苏武的相互关系,挖掘小说中李陵的性格形象及其悲剧性,深入思考其悲剧成因,这对以后研究中岛敦的文学特质及艺术手法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下女夫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以往的认识与检讨敦煌遗书中的《下女夫词》,早经刘复先生收入《敦煌掇琐》,王重民先生又根据六个抄本予以校录,收入《敦煌变文集》(上集).关于《下女夫词》的性质,《敦煌变文集》编者判断为对话体故事变文.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变文研究》一文中把《下女夫词》列为对话体变文的第七篇,并且说《燕子赋》、《茶酒论》和《下女夫词》是  相似文献   

7.
俞晓红 《学语文》2006,(1):48-48
“处”是敦煌变文中的一个高频词。钛目乾连冥问救母变文》中18段韵文,有15段用“……处”句式作为引导,如“吸着和尚化为灰烬处”:《降魔变文》有16个“处”字句,如“舍利弗共长者商度处,若为——”。另如《王昭君变文》:“乃哭明妃处,若为陈说。”《李陵变文》:“李陵共兵士别处,若为陈说。”《张义潮》:“汉将雄豪百当千处。”《张淮深》:“不觉流涕处,若为陈说。”《汉将王陵变》:“二将斫营处,谨为陈说。”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是唐代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俗文学形式,历史题材的敦煌变文话本对后来历史演义的影响是广泛而重要的。本文以《汉将王陵变》为切入点,通过对《史记》、《汉书》与《西汉演义》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溯源,我们可以看到王陵及陵母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并且由简至繁、由精炼的史实陈述演绎成生动曲折、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在故事流传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变文在民俗文化传承中不可忽略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洗澡"等并列式复合词的动宾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变文是唐代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俗文学形式,历史题材的敦煌变文话本对后来历史演义的影响是广泛而重要的。本文以《汉将王陵变》为切入点,通过对《史记》、《汉书》与《西汉演义》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溯源,我们可以看到王陵及陵母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并且由简至繁、由精炼的史实陈述演绎成生动曲折、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在故事流传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变文在民俗文化传承中不可忽略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57年由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王庆菽,曾毅汇校出版的《敦煌变文集》,蒐集了当时可能找到的一百九十个敦煌说唱文学写本。1981年第二期《中华文史论丛》载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云:“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其中有二十三卷被曲艺词典收为“唐代曲艺作品”类的所有条目,如《伍子胥变文》、《董永变文》、  相似文献   

12.
西凉户籍残卷,出自敦煌,今藏英伦博物馆。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出版《敦煌资料》第一辑,第一篇即此卷。卷首尾中间均有残阙,计得户十,皆建初十二年(416)正月籍。汉章帝及姚苌均尝改元建初,然均只有八年,改元建初而有十二年者惟西凉李皓,故定此为西凉户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汉将李陵投降匈奴之原因所在,论述李陵之投降,乃汉武帝混淆是非,蓄意谋害使然,投降伊始,实属假降,是人在“胡”营心在汉;并以此证明司马迁对李陵的判断是正确的、;历史加在司马迁头上的“为李陵在对敌斗争中的变节投降行为作辩护”的罪名,亦应予以洗刷。  相似文献   

14.
<正>1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秋天,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在京都长安城内。秋风萧瑟,草木枯槁,寒意袭人。未央宫内,空气格外凝重。汉武帝在大发雷霆,大臣们随声附和。事情起因于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这年夏天,汉武帝派宠姬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去攻打匈奴,想让他立功封侯,同时又命李陵担任他的后勤指挥官,但是为高傲的李陵所拒绝。  相似文献   

15.
疑义相与析     
对“王必欲降武”的理解杜树艺高中语文第三册《苏武》一文,当李陵受命至北海上劝降苏武时,最后苏武义正词严地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这正表示了苏武坚贞不屈,严厉地拒绝了国贼的可耻诱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有了争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上,“王”指为单于,我以为在文中是指的李陵。当时李陵已投降匈奴,做了“右校王”,苏武面对无耻的国贼,紧接着李陵“壹听陵言”这句话,发出了愤慨之言,再不承认李陵是汉人,是朋友,而把他称为匈奴所封之“王”了。再从史实上看,在汉时,匈奴称君  相似文献   

16.
冉莹 《语文学习》2024,(2):26-28
<正>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苏武传》的前半部分第1—6段,继续来看后半部分第7—10段。在预习作业中我给大家补充了第9段删减的内容:(PPT显示)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相似文献   

17.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变文校注>网罗宏富,校注精审,被公认为敦煌变文校理的新一代集大成之作,但仍有可商补之处.本文补正其校、注各一例:(1)<捉季布传文>"似山藏玉蛤含珍"的"蛤"或作"海",两者皆可通,未必"蛤"是而"海"非;(2)<李陵变文>"大王自将十万人来覆五千"的"覆"确为"歼灭,消灭"义,但<校注>未作举证、探源,本文试为补证之.  相似文献   

19.
现藏巴黎图书馆的敦煌残卷P2555,录唐人诗作190首,文2篇,中有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一首。这首诗作,对研究书法冢怀素生平极为有用。此前,高嵩先生在《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一书中,写了《据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再考虾素生年》一文;柴剑虹先生的《敦煌唐人诗集残卷(P2555)初探》论文,也先后两次使用这个材料,一用以说明此诗写作时间,一用以印证有关怀素的生平史料。这都足以说明此诗在研究怀素生平中的地位。今试就本诗涉及的怀素生平问题淡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诸位前辈。  相似文献   

20.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汉武帝年间,正当司马迁专心撰写《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广利带兵3万去攻打匈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汉武帝又派李陵带领着5 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谁知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5 000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可终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兵,战败了。李陵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了。汉武帝下令杀了李陵全家,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