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蒙 《出版史料》2011,(2):85-89
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写道:"……他时常活跃在报纸这块重要的舆论阵地。父亲也算得上是半个办报人了。"①胡耀邦丰富的报刊编辑实践活动,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2.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文中指出:"对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广西的革命斗争经历,红七、红八军的战友,父亲永远不会忘记."[1]275的确,半个世纪过去了,当邓小平重返广西时,仍谈到他当年"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正>(上接第10期第38页)说到蔡锷与筱凤仙的关系,董坤维先生特意给笔者讲了蔡淑莲给他们兄妹讲过的一段往事:"一次,我父亲蔡锷带我母亲潘蕙英去京城戏楼看戏,父亲指着一个观众席上衣着朴素,面容佼好的女子给我母亲看说:‘你看那个女子就是筱凤仙。’母亲仔细打量了那个女子,只见她衣着佩饰都很朴素,人也安安静静的,毫无奢华张扬之感,我母亲就觉得筱凤仙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蔡锷后来能"顺利"离开北京几经辗转来到云南与唐继尧共襄护国盛举,前期是得到了筱凤仙的帮  相似文献   

4.
"我是在神户长大的.神户华侨非常多.班上有很多华侨子女.就是说,从小我身上就有中国因素进来.父亲还是大学生的时候短时间去过中国,时常对我讲起中国.在这个意义上,是很有缘分的."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2003年1月在接受林少华先生的采访时袒露的一段成长轨迹.另据荷兰学者伊安·布鲁玛为《纽约客》撰写的人物稿所载:"战前,(村上春树的)父亲是京都大学一位很有资质的大学生;后来被征召入伍,去中国作战.有一次,在村上春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听父亲讲过某件在中国的经历,深深为之震惊.他已经忘了具体是什么事了……但他清楚地记得那种可怕的痛苦感觉."  相似文献   

5.
十五年前,工作刚三年的我辞了职,要去浪迹天涯。那天,我雇的小货车拉着我的书柜,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暮色中的乡间小道上一路摇晃着,终于在家门口父亲一脸诧异的神色里停了下来。对于我的远行,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问了句:"都想好了?什么时候回?"然后便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一段长长的沉寂。那年,我二十出头,而父亲则年  相似文献   

6.
1968年9月,"文革"进入第三个年头.我由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父亲孔另境被虹口分局带走"谈话"已经两个多月了,我受妈妈之命已去拘留所为父亲送过几次衣服与食物等.那天,信箱里又收到父亲的明信片,其中说到要一本《毛主席诗词》.妈妈在写字台抽屉里找出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诗词》简易小本子,让我与香烟、咸蛋、衣物等一起送去.  相似文献   

7.
爱的阶梯     
从小我就惧怕父亲,而且怕得要死,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独断、专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依恋,有的只是恐惧,就这样一直到长大,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漫漫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我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状态,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有着和他一样的倔强脾气。父亲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  相似文献   

8.
李慧 《兰台世界》2012,(19):12-13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指出:对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广西的斗争经历,红七、红八军的革命战友,父亲永远不会忘记"[1],尤其是"对于李明瑞,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中,父亲一直是怀念他的"[1],以至于"至今提起李明瑞,在父亲的言辞之中,还总是闪露着激动难平之情"[1]。在这里,毛毛使用了"一直怀念"、"激动难平"两个词,再次展现出了邓小平与李明瑞之间至深的战友情缘。是什么原因让邓小平对李明瑞遗憾不已、深深怀念一辈子呢?一、李明瑞对中央派来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充分信任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很偶然读到了《新闻爱好者》的电子版,我十几年没有见到过这个刊物了,这次见到,忍不住泪下。我是1988年读到《新闻爱好者》的。我父亲段向理,是我们镇里的通讯员,也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了,从这本杂志创刊起,他就是一个忠实读者,并且向所有喜爱文字工作的人推荐。我记得那时我们镇里订了5份,编辑部还奖励了1份。从上初中起我也开始读这本杂志,尽管有的内容当时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也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直到1991年我父亲病重,我们还一直坚持订阅这份杂志。到父亲不治,全家人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才不得不中断。父亲去…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世纪80年代的某天,母亲郑育之在整理她的宝贝箱子,里面放有父亲周文的书籍和父亲在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及其他重要的东西,其中有几枚父母亲用过的图章。我出于好奇,拿起图章看着,突然发现一枚刻着"丁玲"字样的图章。奇怪!我家怎么会有作家丁玲的图章呢?我问母亲:"这图章是丁玲送给咱们的吗?"母亲回答:"不是,那是为了替丁玲领取稿费时刻的。"母亲只是简单地回答了我的问题。由于母亲忙于整理贵重物品,我不敢打搅她,就没有问下去。可  相似文献   

13.
陈阿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是1954年出生的。我生在龙泉,我的上一代是温州永嘉桥头人。我4岁时父亲犯了错误劳改去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母亲改嫁了,改嫁时她没有把我带去,留下我孤身一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12,(13):24
本刊讯(记者韩阳)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为其父亲白崇禧编写的图传——《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近日在北京出版发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重话,因为子女在家里的地位由学校成绩单来决定,我总是拿第一,所以父亲对我有一种信任。其实我做的一些事他要是知道了也未必会喜欢。"白先勇如是回忆父亲白崇禧。"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父亲,他又有另一面。这两面有时会冲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  相似文献   

15.
感悟记者     
电影《一九四二》热播,其中涉及当年大公报披露河南灾情的报道,因为出自我父亲(编者注:张高峰)之手,于是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找我采访,除了了解我父亲当年采写《豫灾实录》的经过以及因此遭遇逮捕等细节之外,许多记者还向我提出了诸如:"父亲怎样对你讲述这段历史"、"你怎么认识这篇报道"、"父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对你的人生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坦率地说,对这些,我过去真没有认真想过. 静下心来回味这些天接受采访的前前后后,我试图梳理出比较清晰的感悟,由是写下了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6.
《云南档案》2012,(11):59
<正>飞机上坐着一对父女,父亲三十左右,女儿六、七岁。空姐非常漂亮,父亲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女儿":看什么看,你觉得这样有意思吗?我妈一不在你怎么就这样?"父亲憋得脸通红":快吃东西,少废话,要不然以后  相似文献   

17.
俯视昔日海港拂去光阴聚尘铅华,走进青岛港航历史,再现往昔血泪斑斑的苦难与悲惨,俯视曾经的愚昧与落后。40年前,爷爷经常嘱咐五六岁的我:"长大了,即使活不下去,也千万别到青岛码头去,那里,简直不是人去的地方!我也没让你爹去。"后来问父亲,  相似文献   

18.
语林 《出版参考》2005,(6):46-47
去年和一朋友聊起"驴经",他问我去过广东哪些村落?我便大笑起来:"老兄,有没有搞错?处在中国经济改革浪尖上的广东,恐怕连祖宗的坟墓都找不着了,还会有古村落?",朋友没好气地回答我,"你的偏见只能代表你的无知!"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老屋     
父亲打来电话说:"老屋拆了,家里盖起了新房。"只此一句,我便扑簌簌掉下泪来,心开始隐隐作痛,承载了我美好童年的老屋,再也见不到了。那是用和着麦草的泥土块垒成的普通农舍,微风过处,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儿,淡淡的。老屋的门也是木制的,虽然在建造时,父亲精挑细选地用了上好的红杉木,却也经不起岁月的磨蚀,有的地方还有虫蛀的圆孔,那时的我曾无数次地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