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  相似文献   

2.
播音是一种"说给人听"的语言活动,播音员或主持人是以广播电视传媒代言人的身份在话筒前说话.但由于广播电视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环境的限制,播音语言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了的说话不太一样,这使一些人感到播音似乎说的是另外一种"话"了,甚至把拿腔拿调,不说"平常话"当成播音的基本要求,这就背离了播音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认为能干的人如何说话?"下列五个答案是多数人选择的: 第一,听了之后,会让人禁不住想照他说的话去做.  相似文献   

5.
范敬宜 《传媒》1999,(1):43-43
人到晚年,万事休歇,不免俯仰平生,总结得失,这时忽然感悟:尽管在报海沉浮了几十年,其实还没有怎么学会说话。 所谓没有怎么学会说话,并非说自己说的话让人听不懂,而是说把光阴花在学套话、官话、空话上太多,而群众要听的、愿听的、爱听的话却越来越说不利落,很少能说出可以说到群众心坎上的那种话。 这个感悟,是由一件小事引发的。  相似文献   

6.
简洁,指的是说话、写文章扼要、清楚。说话、写文章要做到既扼要又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把广播新闻写得简洁,就更困难。因为广播新闻是写给人听的,它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新闻事实讲明白,又要让人能够听清楚,不好好下一番功夫,就难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广播新闻该如何做到简洁呢? 首先是语言要简练,最好三言两语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力戒空话、废话、套话,坚决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一条广播新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各社会群体学说话,把领导的话学给群众听,把群众的话学给领导听,把专家的话学给外行听,把少数人的话学给多数人听。怎样才能把说话学得让不同群体的人爱听、听得懂、听得进去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呢?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记者的学养锻炼。记者学养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何才能把握  相似文献   

8.
阿甲 《出版经济》2004,(1):20-21
如今各行各业都时兴换位思考,提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站在2003年的年根儿,我也来尝试一把. 童书卖书人的攻略 我是专营童书的卖书人,自然整日价琢磨的都是怎么提高童书销量的事情.在卖书人的行当里有一句大实话:"书也是一种商品,卖得出去就是好商品".畅销的书,自然是首先被关注的事情.有的出版社很会做广告"选择了本社,就等于是选择了畅销!"在2003年少儿图书订货会上就能见到这样的标语,让人感觉"这世界变化快".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笔者责编的《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一书终于出版。拿着尚有墨香的书,心中不由感慨良多。这是《新疆通史》系列丛书辅助项目启动出版以来的第二十本书,在今后几年内尚有三个系列的近百种图书要出版,用时之久,聚力之多,数量之大,端的是"新疆文化大工程"。《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一书秉承了《新疆通史》撰写惯有的原则,即事实第一、立论第二。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让历史说话。这有两层意  相似文献   

10.
去年底,笔者参加新华书店盘点,发现书籍定价印刷的位置极为混乱,有的书价印在封二上,有的印在扉页的正面或反面,也有的印在封三或封底的右上角、右下角,形形色色很不统一。更有甚者,如《古代汉语读物》一书,竟把书价印在黑色的封底花边上,看起来非常吃力。一个基层新华书店,一年要盘点一至二次,常常为寻找定价前后乱翻,浪费许多时  相似文献   

11.
也算读过许多哲学的书,孔孟之道不说了。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马克思、恩格斯,再到康德、罗素、萨特、海德格尔,一座座雄丽奇伟的宫殿,走走看看,闲溜达过来的,没看明白多少,是“无事乱翻书”的层次。半是为了吓唬自己——别以为你是谁谁,读者爱谁谁:半是为了吓唬别人——说话写书假装有点学问。这样子一路读下来,一晃已是人生的秋天,斑斓而结实,像秋枝上日光下的一只果子,和大家一样的果子,风里,把秋天摇得晃晃悠悠。  相似文献   

12.
正想起了一则旧闻:那年江泽民主席访美,与当地华人联欢。他兴致勃勃地唱起了京剧,唱的是名段《捉放曹》。其实他只唱了一句——"一轮明月照窗下",但就是这一句,唱得峰回路转,波翻浪叠,如山泉在石上跌宕,苍鹰在云间盘旋。在场的华人代表一个个听得如痴如醉,荡气回肠,随着一声满堂彩,掌声如雷鸣一般响起。我想,这就是所谓把戏唱足吧。可惜,不少做书的人,似乎不懂得怎么把戏唱足。几天以前,听一位年轻朋友"吐槽",他说自己正在日夜兼程赶书,去年赶了22本,今年计划赶25本,平均每月不少于2本。让他"泪奔"的是,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审  相似文献   

13.
邻里之间     
1、要想孩子听自己的话,先让自己听孩子的话.是听孩子说话.我一直认为,对孩子进行家教,其实就是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适当点拨她(他)一下.孩子不说话.你的点拨就没有针对性,就是乱说一气.不听孩子说话.就没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4.
岳晓东 《视听界》2001,(5):31-31
古人曰“材有美,工在巧”。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言光美还不行,还要看表达者的“工”是不是“巧”了。写文章的目的要让人喜欢看,说话的目的要让人喜欢听,节目主持人要想让受众从心眼里愿意听你说的每一句话,就必须动点脑筋,想点办法,说话不能言而无味,必须幽默、风趣,让受众喜闻乐听。但只做到让受众喜欢听你说的话还不够,还必须让受众从中感  相似文献   

15.
凭声音传播的广播,听众接收时靠的是耳朵,人的耳朵在人的一生中,由于经常靠面对面的接触声音,形成了爱听这种说话方式声音的习惯。喜欢的就专心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听不懂的就反问。老舍先生曾说过:耳朵不像眼睛那么有耐心,听到一个不爱听的字或一句不易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这就是说作为广播声音的传播者播音员,播送稿件就应该具有像说话一样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听众感到:广播就是他对面的说话人。  相似文献   

16.
“广播稿完全是让人听的”,这是教育家叶圣陶50年前对广播稿语言特点的高度概栝。他说:“咱们听读报、听广播,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像看了书面文字一样,有时候心里一楞,不明白听到的话是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细揣摩,因为读报的人广播的人并不等咱们。一揣摩,以下的话就滑过去了,这就说不上完全听明白。可见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显然是有的。”叶圣陶认为,广播稍纵即逝,“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特点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访中,记者除了要多听多看,还要让被采访者开口说话,但很多时候,要让受访者开口多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有的人拒绝接受采访,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不愿多说。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浅谈如何让被采访者开口说话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声音的创作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是一种最能展现视听艺术的电视体裁。然而,长期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视"和"听"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更有甚者,有的作品干脆把这两种形式剥离开来对待,给人造成"假"和"做作"的感觉。"长期以来,同期声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一  相似文献   

19.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的风景怎么看都看不够,有的书读多少遍都觉得没有读透,有的人也是这样,会让你觉得读她千遍也不厌倦。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片风景、一本书和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我在学校广播台工作,台里有非常优秀的播音员,有的还曾经在中央级的广播电视媒体实习过,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一些人平常说话常带着“京骂”,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一想到他们将来可能成为老一辈主持人、播音员的接班人,我就感到不寒而栗。崔永元2005年9月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一番愤怒的声讨,由于对央视的一些栏目和主持人有较明确的批评指向,而成了一次标志性的“崔永元炮轰事件”。虽是往事了,但是还得拿来说一下。我在想,到底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对社会负责的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也是人,过高要求不近情理,可是最起码他得做到言行一致,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