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答不需要。单位升的符号比较特殊:在国际标准中为"l,L",2个符号并列,可任意选用其中之一;我国法定符号为"L,(l)",推荐采用"L","l"为备用符号。在西方国家大多使用"l"作为升的符号,在其前面加词头后自然写成"ml"等。而我国选用"L",如在其前加词头后写成"ml"等,虽不算错,但不统一,不宜鼓励。  相似文献   

2.
万洪涛 《新闻前哨》2021,(2):124-125
作为一个图书质检员,常年检查本单位的付印前校样和成书质量。在日复一日的质检工作中,笔者积累了大量的质检数据、差错语料和量化指标。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文字性差错类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不合格图书文字性差错在编校错误中占较大。  相似文献   

3.
黄健 《编辑学报》2013,25(1):24-26
将近年出版的中医药书刊中常见的差错归纳为6类:不知中医医史常识的“遗篇”“早产”类,不辨非常用异形字的简单替代类,不析中西医学惯用的“淤”“瘀”不分类,不悉中医名词规范的“症”“证”混用类,不明古代度量衡的“升”古今之不辨类,不晓计算机字库缺陷的信手拈来类.认为加强中医药理论学习、夯实传统文化基础、强化编校流程,或可减少直至消除这些差错.  相似文献   

4.
科学界对"ppm"的几种糊涂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包括编辑学界在内的科学界中至今仍有人把ppm作为单位来使用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4种糊涂认识是导致ppm继续存在于科学文献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对ppm的语言学缺陷问题无认识;二是对量纲一的量的性质认识有误;三是不了解习惯上将B的质量浓度单位"mg@L-1"写作ppm的特定条件;四是对国际科学界取缔ppm的要求不了解,误以为"不用ppm"的规定是中国的"土政策".  相似文献   

5.
从“万无一失”谈起郑梦熊经常听到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无错不成报”。这是人们对一些报纸差错多表示不满。其实,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对消灭差错是十分重视的。记得前几年在一次中央主要报纸的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人民日报差错率很低,受到表扬。在那次抽查中,差错率...  相似文献   

6.
回音     
正屠林明:贵刊2014年第5期《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让我了解了"最美的书"的由来以及他们的人生故事,读后不胜感慨。2014年第6期《沈达才:"江亚轮"船长人生浮沉》是船长孙辈依据翔实的史料撰写而成,让我对著名的"江亚轮"沉船事件真相有了全面了解,印象深刻。近几年,我有幸拜读贵刊,感觉贵刊编校质量上乘,文字差错极少。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我经常阅读《中国记者》,我认为这本刊物不失为新闻工作者的好帮手。但最近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后,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差错不得不直言。如“顾问快语”一栏中刊登的几篇“再论编校质量”的文章,内容很好,但“纠正‘无错不成报’的现象”误印成了“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差错”误印成“差钷”。窃以为,一个国家通讯社主办的业务刊物出现差错理不应该。在这样的文章中出现差错就更  相似文献   

8.
郝欣 《编辑学报》2007,19(2):96-96
问在某刊中见到:“质量比浓度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百分数,符号为%(m/m)。”这种说法正确吗?答不正确。1)没有“质量比浓度”这一量名称。此量规范名称应是“质量分数”或“质量比”,其符号为“w”。2)定义错误。如指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应为“某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质量”。3)单位符号错误。质量分数的单位为“1”,也可用百分数表示,符号为“%”。在“%”后加“(m/m)”属干修饰单位符号,这是国际单位制不允许的。“质量比浓度”正确吗?@郝欣  相似文献   

9.
新闻隐性差错的校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望喜 《今传媒》2009,(6):67-69
新闻中的差错是纷繁复杂的,既有文字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也有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等等.现代校对专家提出了"显性差错"和"隐性差错"的概念.显性差错一般比较容易辨识,隐性差错则似是而非,辩识难度相对要大.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收到今年第5期<新闻三昧>,阅读中发现一篇<懒人当不了通讯员>的文章.竟然与我5年前发表在<湖北日报>(2004年10月7日第10版)上的文章同题,仔细对照原文,除了署名"陈连华"以及文末"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几乎没有一个字是陈连华的.如此笨拙地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袭,实属罕见,让我非常震惊.下午我便给北京<新闻三昧>编辑部打电话,举报了陈的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1.
报纸期刊的差错似乎是个瘤疾一些发行量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报刊.也时常差错不断.漏洞颇多。《新闻出版报》第2064期刊登的一篇校读文章,列举了全国某大报主办的新闻期刊今年第1期上.比较明显比较典型的编校差错19处。如此一本在新闻界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差错俯拾即是。读者不禁要问:既然净化版面.减少差错,消灭差错是刊物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那么.像这样出现差错的刊物质量意识是不是弱了一点呢!类似这类刊物差错的报刊如今似乎不是少数。随便翻开报纸或期刊.只要稍有留心.就会发现病句、错字、漏字以及逻辑混乱、用词搭配不…  相似文献   

12.
"的""地""得"的用法是编校差错高发地带,可能造成文字差错和语法差错,甚至造成知识性差错或政治问题.本文从图书质检中发现的常见典型易错问题入手,梳理"的""地""得"的语用原则、编校易错点和相关标点符号的用法,希望能给同行提供编校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编辑学报》2014年第1期有如下2处差错:1)目次表《理论研究》栏内"学术论文中的引文失范问题刍"应为"学术论文中的引文失范问题刍议";2)第59页地脚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专项研究资助课题"应为"教育部科技发展专项研究资助课题"。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13,(3):96-96
甄嬛被几亿人念错每年评选"十大语文差错",就是给全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看看哪些字用错了、念错了。对于造成各类"语文差错"层出不穷的原因,跟现代人的语言态度有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很多人的语言态度粗俗,音不准、形不辨、意不究、典不检;对待语青,很多人觉得趣味至上;传统文化缺失;以及规范意识淡泊。2012年的十大语文差错是: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  相似文献   

15.
张同学 《编辑学报》2020,32(1):43-45
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对政治性差错的感性认识,引起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视,避免各种类型政治性差错的发生,收集整理了源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政治性差错。科技期刊中的政治性差错貌似细小,实则严重。科技期刊中的政治性差错存在于科技论文的各个部分,包括题名、作者单位、正文、插图、表格、参考文献等。科技期刊中的政治性差错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政治性差错。  相似文献   

16.
致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之友》2008,(2):55
由于作者和编者的疏忽,本刊2008年第1期《汉语拼音方案字符标准体式》中出现了如下差错,现更正如下,谨向读者致歉。(1)73页正文5行出版物业应为出版物上。(2)73页8  相似文献   

17.
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应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在稿件编辑中,往往对数字的"敏感性"不高,可能会使各种与数字相关的错误被忽略或是造成新的数字相关性差错,如稿件修回日期与病例收集时间矛盾、病例总数与不同性别病例教之和不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核算差错等等,使稿件和期刊质量受到影响,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应从逻辑性和规范化两方面着手,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知识》1988年第11期上差错又有回升。仅举问题的几例: △麦天枢同志的《自问》(第16页右倒数第16行):“况且,我只所以能这样较为直快的言语露出来几瓣儿‘内心’,……”。△张文彦同志的《“请”的忧虑》(第17页左顺数第5行):“这些应时之物当日只所以不忍丢弃,……"。  相似文献   

19.
赵欣 《编辑之友》2007,(3):89-90
编辑是报纸、杂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报纸、杂志的质量.近年来,各种差错在报纸、杂志中并不少见.这些差错,有些是编辑人员水平所限和缺乏责任心造成的,有些是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规定的用语不懂而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编辑人员政治文化素质不高而造成的.下面我就一些常见的差错进行举例与解析.  相似文献   

20.
社科论著数字差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愚 《编辑之友》2004,(2):71-73
本文仅试图分析社会科学论著中常见的数字差错,不涉及数字使用规范.有关社科论著中经常出现的诸如用"倍"表示数目减少、降低;"倍"和"番"不分;增加了、增加到,大几倍、是几倍不分的问题,笔者另文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