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创造顾客     
世界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P·卡特勒教授认为:能创造性开拓市场的企业,都是创造顾客的行家里手。什么是创造顾客?如何去创造顾客?其中的奥妙和诀窍是值得解读和推敲的。让说“不”的人成为顾客大凡走进市场的人可划分为两种:一见钟情的买主和常常摇头说“不”的看客。对于前者,销售商只要动之以情和略施小计便可创造顾客;对于后者,则要依赖自己的创造性营销技巧使“不买”型顾客变成现实中的消费者。有这种创造顾客的技巧吗?我们先看一个市场聊斋式的故事。某地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曾卖给面包师一个面包,卖…  相似文献   

2.
一日.炉子大哥吃惊地问被放进来的几块煤:“我怎么不认识你们。我的那:些秸秆兄弟姐妹们呢?”煤们神秘地一笑然后说:“炉子大哥。我们就是秸秆啊。:是一个叫秸秆煤成型机的家伙把我们变成了这样。主人还给我们起了一个新名字,叫秸秆煤,你想不想知道我们是如何变成这样的?”“想知道,想知道。”  相似文献   

3.
李辉 《知识窗》2014,(11):16-17
我们村叫陈家沟村,属于我们村的最偏最远从来没人去的一条山沟叫“小梁前”。有一年二叔和二婶去县城采购年货,人家问二叔是哪里的,二叔说:“我们是小梁前的”。二婶抗议:“瞎说,陈家沟的非说成小梁前的,小梁前追兔子都追不到那。”二叔看了看二婶,颇不屑地说:“陈家沟带个沟字,一听就是小山沟小地方;小梁前小梁前,梁的前面听着像平地,  相似文献   

4.
这几天.几乎每天都要回答来自不同的朋友而又是同样的问题好几遍:“你会去CJ吗?”.“我们会在CJ展会上碰面吗?”.“你一定要到我们展台前.我到时候给你娃娃和带你去看美女!”.如此种种.总是围绕着CJ.总是觉得是个人就该去看CJ。可我的回答总是一样“有啥好看的.看来看去.还不是和以前一样!”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创新》2021,(5):43-43
星期六,小七一家去百果园玩。途经橘子园,小七拉了拉妈妈的手说:“妈妈,这橘子看起来金灿灿的,我们快去摘橘子吃吧!”“小心蚊虫!”妈妈叮嘱小七。小七乖乖应着,飞快地奔入橘子园,摘了一个又一个橘子,吃得很满足。小七吃了一大堆橘子后,妈妈发现他的手都变黄了,赶紧说道:“别吃了,你看你都变成‘小黄人’啦!”橘子吃多了,真的会变成“小黄人”吗?  相似文献   

6.
拆字戏解     
谭直方 《知识窗》2007,(2):32-32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委婉的、萧索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和丰收的喜悦。今天,让我们走进秋天。去听诗人的深情絮语,去看幽谷、农舍、渔舟和牧羊女……”。这是我在教《秋天》一课之初设计的导入语,而在实际教学时,这么优美的导入语却吸引不了学生。这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老师自认为设计得很完美的语言和方法,未必能够调动学生,只有让课堂“活”起来。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斐洋 《知识窗》2014,(9):60-61
十七八岁那会儿我和叶秋玩得特疯。高考完那年暑假我们去北京找很久没见面的小叔,探亲是虚旅游是实。头两天我们很规矩地让小叔带着去转了转颐和同和北海,第三天中午我靠在沙发上昏昏欲睡,叶秋拽着我的胳膊把我拖起来:“别睡了,我们出去玩吧。”我往窗外看了一眼。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23,(11):38-39
<正>心理科有一个门诊叫“慢性疼痛门诊”,患儿们大多是因为长时间的身体疼痛来就诊的。虽然一些导致疼痛的原发病在治疗后被控制在稳定状态,但疼痛的感觉依然存在,甚至对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明显的影响。当这些患儿家长被专科医生推荐去心理科时,家长们通常既焦急又困惑:“我孩子病得很严重,什么事也做不了,看心理科有用吗!”“慢性疼痛控制不好,是因为有心理问题吗?”“看心理科,是认为我们孩子装病吗?”  相似文献   

10.
我们医院呼吸内科的患者孙老伯69岁了,十余年来他反复咳嗽、咳痰且活动后气短,病症时重时轻。老伯说:“老毛病,越来越重,看不好了。天冷病情严重时去医院吊针会好些。”同病房的30多岁的小李附和道:“我们都是哮喘,不过我是闻到某些味道或感冒了要喘,到医院吊吊盐水就和正常人一样了。”  相似文献   

11.
胡玉龙 《知识窗》2011,(2):35-35
提起泰国首都曼谷.只要是去过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堵!如果你为赶时间而打的,只怕会因大面积堵车.而使“图快”的愿望变成“找慢”的失望。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感觉某个朋友在想我们的时候,就会给他打电话。当我们感觉有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就会回过头去,那人果然在那里。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异常现象。请看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对这一现象的解释。2103年,移动电话已经销声匿迹,电子邮件变成了一种怀旧方式。22世纪的世界是建立在思想能力上的,人们已经学会只用思想力量来分享信息。在千年之交,科学家开始努力研究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和芯片,另外一些人则致力于研究人类思想中鲜为人知的领域,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发现或唤醒人脑中不同寻常的潜在能力。由此,被旧科学视为欺骗活动的心灵感…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受日本佛教协会的邀请去演讲,开场后往下面一看,满场僧人光亮亮的脑袋构成一道风景线。演讲结束后,一些年轻的和尚聚集到我身边交换名片,或让我签名,更多的是围着我来合影,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儿,法源会长走过来笑着说:“你被人利用了,跟你这名人的合影会被拿去相亲炫耀用,那可相当起作用哟。”我有些纳闷。法源先生笑着解释说:“最近,日本的和尚很有人气,特别是年轻僧人很受女孩子青睐。”  相似文献   

14.
说到德育渗透,就不能不提到一个词:“信仰?”试问:我们中国人有信仰吗?我们教育工作者,扪心自问:我们的信仰是什么?过去我们一天到晚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说实在的,那个时代的老师们,绝大多数说到了,也基本上做到了,那个时代的人,天真,善良,社会风气应该说还是不错的,而如今了:看看咱们的国人: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为了钱,可以出卖良知;为了钱,可以不讲原则,不顾亲情,超越做人的底线,什么话都能说,什么事都能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联系到我们当教师的,如此的社会风气,如果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过日子,那么我们愧对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我们将是千古罪人!话说回来,教师的主要阵地是课堂,结合当前的形势,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圆真正的“中国梦”,我坚定地认为:我们当教师的,首先应该明白一点,想发财就别当老师,当老师就别想着发财,自己先守住做人的底线,要留清白在人间,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教学工作中始终把德育教育穿插到课堂中去,进行德育渗透,旨在使学生能够聚集更多的正能量,真正使其先成形,后成人,再成才,刻不容缓。究其缘故,不外乎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专业课老师问我们:“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校好在哪里?”台下的人被问得茫然,好在哪里呢?虽然也是所985高校,但是,能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比吗?老师的回答出人意料:“好就好在我们离北大还是很近的……”话语一出,我就像一个在菩提树下修行已久的老和尚,忽然开悟了。我对自己说:抽空到北大“揩油”去。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件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这种认识,使人对某种事物会给予最优先的注意。兴趣是才能的支点,是创造发明动力的源泉,也是打开智慧宝库的向导和万能钥匙。兴趣对一个成才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人们能够不分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去顽强拼搏,能够不畏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浓厚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一位教育学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一个发自内心的动力爆发力是最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到科学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文章提出:“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因此“70后”将成被”抛弃”的一代。这篇文章提出的”70后”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但是这种”将被抛弃”的提法是要慎重的。我们不希望在已经很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去人为地制造新的浮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晓语 《百科知识》2009,(4):28-28
随着云计算的到来,个人电脑将变成一个个客户端,它们无需更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只需要能够连接互联网,将更多的处理任务交给云计算的服务器端去完成。这也意味着,我们选择个人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时不再需要更高的配置,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便携性和性价比。超轻、超薄、超便宜的“上网本”无疑是现在最热门的电脑。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脂肪开关”——一种可以决定处于成长阶段的细胞将会变成肌肉还是脂肪的蛋白质。但不幸的是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 ,这种“脂肪开关蛋白质并没有使我们看到永远保持苗条身材的希望。”参与此项研究的奥蒙德·马克道格尔说 :“如果你能看看我的肚子 ,你就会知道这个消息让我感到心碎。”马克道格尔和萨拉·罗斯指出 ,一种被称为 Wnt10 b的蛋白质就像是一个“分子开关”,它可以决定哪些正在成长的细胞会变成脂肪 ,哪些会变成肌肉。马克道格尔说 ,脂肪和肌肉细胞都是由前体细胞发育而成的。人体内某些前体…  相似文献   

20.
两张门票     
庞启帆 《知识窗》2011,(10):20-20
两张票。只有两张甲级篮球四分之一决赛的门票。三双眼睛都盯着爸爸手上的票。“只有两张票?那么,爸爸,我们三人谁跟你去看比赛呢?”我的哥哥马库斯说出了我们的想法。“是呀,爸爸,谁去呢?”弟弟卡莱布附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