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现代以来,权力和金钱对人的异化和影响越来越严重。阎真的《沧浪之水》与王跃文的《国画》是我国两部典型的有关官场生存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小说。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池大为和朱怀镜最终都选择了屈服,戴上了官场角色所需要的面具。官运亨通后的他们最终在"权力"与"人性"夹缝中迷失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在"权力"与"人性"两极的摇摆导致他们在人格上的严重分裂,身处高位的他们不得不时刻面对心灵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一直或隐或显的存在着,由最初试探性的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知识分子却始终不能够给自己以很好的定位。“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的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为我们认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提供了绝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社会,仕宦官员“丁忧”不仅事关其孝道操守的官场道德评判,而且与其仕途任职乃至官场政治风云变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仕宦官员“丁忧”对古代官场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丁忧”普遍与官场仕职变动相联系,直接引起丁忧官员黜陟迁转的仕宦命运变化;其二,围绕丁忧过程中的“夺情”起复,官场权力倾轧与派系政争波澜迭起,往往导致高层权力纷争势力的此消彼长及人事变迁;其三,仕宦官员面对“丁忧”与“夺情”的两难取舍,屡屡引发古代官场“忠孝不两立”的尖锐矛盾冲突。由于仕宦官员“丁忧”始终与其仕宦命运相联系,因此,原本“丁忧”尽孝的人伦道德行为,一旦付诸官场人事实践,必然被打上浓厚的官场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中国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也在新的时代风气之下萌发出与传统有别的新特质。《山里的花儿》、《沧浪之水》等文本塑造了A君、池大为等知识分子身份与权力相结合的一类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复杂的人格特征与多变的个性,既为人们解读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属性与价值选择提供了经典案例,也成了"人文精神"失落的文学言说。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由最初的试探性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放逐与搁置,精神始终无处安放。“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见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话语下,国家权力系统和精英知识分子之间构成了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文化空间。在这种双向的文化空间中,知识分子尽管完成了对国家、权力、政治等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和重建,但也在无形中依附了国家权力系统,二者形成了同构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化现代性”建设的同时,开始了对后现代话语的承传,在“边缘”这一充分的对话立足点上,试图确认中国知识分子构建知识分子真正的身份,开辟民主的文化空间,建立独立的思想品格、文化自主性和精神公共性,在合理性和合法性等层面上构建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官场小说”的热潮。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考察,“官场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文学中官场叙事传统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官场腐败与自由宽松的话语氛围为它的兴盛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对自身角色的确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批判与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8.
从周作人早期文学创作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出发,勾勒并比较周、汪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认同,及其在诗意消解中文学创作的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之一的周作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却主张“闭户读书”,撤出启蒙“广场”回归“民间岗位”,从事翻译和小品文写作。汪曾祺则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世俗化的乡土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被称为不合时宜的“亮色”、知识分子桃花源、从大俗到大雅。在时代“共名”面前,他们的创作呈现主体退却的姿态,周作人、汪曾祺即使选择归隐,但其作品也始终脱离不了对“人”的关怀,这种超越历史、超越现实的关怀也是许多当代知识分子向往和追寻的精神高地。  相似文献   

9.
宗璞的创作中一直带有强烈的身份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及身份意识的变化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她的叙述姿态也经历了从单纯热情的倾诉者、时代的追潮者,到历史的思考--批判者,知识分子的自审者的变化.文革结束后,个体从经验中沉淀出来的性别体验在作品中渐渐显现出来,性别上的女性身份成为她创作中文化身份的另一特质.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许多年来,生活在一个被颠覆的精神世界里,一切高尚的词汇(包括“高尚”)均被拿出来鞭笞,泛滥的文化大众倾向让“知识分子”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从被迫到主动,把他们的知识和头脑变成服务大众的工具,媚俗成了知识界的时尚。“知识分子”成了一切脑力劳动者的代名词,但同时又在被这些知识界的人士抛弃,戴上“知识分子”的帽子就如被说成“装孙子”一般尴尬,身份已经被“专家”“专业人士”所替换。大学越来越多,被培养成各种工具的“学子”大量涌入社会,知识庸俗化的浪潮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路上还在坚持的知识分子成了过街老鼠,对知识和真理的…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文艺界,活跃着一支由公务员组成的写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大多是普通的公务员,当然也不乏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一般是业余写作,为与专业的作家相区分,笔者不妨将他们称为"官场知识分子"。首先要说明,我用官场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用意,并不是要有意与"民间知识分子"相对立。知识分子这个词在很多西方理论家心目中有很神圣的地位,它常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从政为官一直以来都是知识分子的一条重要出路,但是他们涉足的官场并不是想象般的那么"好混"。权力天然的诱惑力,往往使得身临其中的知识分子不能保持坐怀不乱的姿态。在权力的角逐中,他们会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迷失"自我",迷失人性,迷失灵魂。  相似文献   

14.
戴厚英凭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敏锐的思想,在其小说中审视着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在其笔下,许多知识分子虽然通过与权力的抗争不懈地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力量却在一步步地减弱,而对于“当下”境遇的妥协又在一步步地增加,有些知识分子终于不自觉地选择了逃避或随波逐流。戴厚英感觉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并探寻他们的自我超越之路,但最终仍没找到理想的拯救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发生动摇.贫困的物质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将他们置于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巨大矛盾中。残酷的现实像一张“网”裹挟着他们.知识分子曾经远大的“梦”在“网”的威胁下被迫走向虚无.在“梦”与“网”的无奈对决中,世俗的物质追求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梦”的陨落带来底层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荒芜,他们拒绝诗意与浪漫,并逐步丧失独立和批判的主体精神。从《人到中年》到新写实小说《一地鸡毛》、《单位》、《烦恼人生》,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逐渐落潮.烦恼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使他们陷于生存困境,导致他们精神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徘徊于拯世与自救之间——论阎真小说创作中的启蒙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传输启蒙理念有两条路径:对他者的启蒙和对自我的反思和拯救.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自觉承担了启蒙者拯世的职责,而阎真却在<曾在天涯>和<沧浪之水>两部作品中再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貌和心理悲哀:他们接受了西方精神价值和启蒙理性,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贵族,但生存现实却使高扬精神的理想启蒙遭到冷落和遮蔽.承担精神改造职责的知识分子身份和言说都被边缘化了,他们处于拯世和自救的精神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7.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有着一定的内在相似性。这是俄国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标志,是作家在特定时代中对包孕着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人的魅力”的隐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与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等主流色彩浓厚的反腐小说不同,新时期描写官场的小说多转向新写实,这类小说更注重描写原生态的官场。作家用可堪玩味的态度把“场中人”的无奈一一呈现。小说从对官场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关注,深刻揭示了在金钱、权力等欲望中生存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其中,作家们对古典精神沦落的叹惋,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河南作家李佩甫在他的《羊的门》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巨大的权力场。在这个权力场中主人公呼天成靠他铁的手腕,对中国处世哲学的领悟和对传统权力文化的谙熟,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牢牢控制一方天下。在权力的角逐、巩固的过程中,民众成为权力者权力场下的“羔羊”,而权力者依靠“治心”“外圆内方”的官场哲学驯化民众,成为放牧羔羊的牧羊人。然而权力者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牺牲了自我爱情,成为权力的奴隶、情场的逃兵。其精神的贫瘠而沦为精神场下的“羔羊”。本文从滋生这权力场的土壤、权力场下的“羔羊”、精神场下的“羔羊”三方面来解读《羊的门》。  相似文献   

20.
"权力寻租"问题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政府在配置宏观资源时因为权力寻租而无法达到最优化。抑制这一现象产生的途径除了传统道德教育以外 ,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人”角度合理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显得更为有效。市场经济比重增加使得寻租者行为空间缩小 ,而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使得寻租者在面临权力寻租行为时有着更大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