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在开设了一节公开课后,深切感受到:充分了解学生是上好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上好课的关键。要想上好公开课(包括常态课),课前至少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背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有引领课堂教学优化发展的作用,能够展示教师个人的才气和魅力;家常课重在积累和养成,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有平日"家常"的滋养,才会有"公开"时的底气和才气。教师既要重视家常课的积累,又要珍视公开课的机会,以公开课的心态来上家常课,与教师集体抓好备课和反思两个环节,就会把家常课也上得活色生香,焕发事业风采。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公开和适应学生是公开课的两个基本特征。我们需要公开课,归根到底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的需要,而不是片面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的需要。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要求,要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课"走向"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必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从自己上公开课和所听的公开课的效果反思,我发现要上好公开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是展示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的舞台,但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有些公开课存在"课前过多渗透""课上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后一走了之"等"怪现象".因此,公开课上教师亟需进行角色的蜕变,教师应成为课前学情的"关注者"、教学思路的"调控者"、学生合作的"参与者"与课后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将学生推到"台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7.
刘正平 《中学教育》2004,(10):19-20
要研究课堂、改进教学就必须进行公开研讨课,但目前有很多的公开课都是一些失去诚信的课,一些作秀的课。下面一堂公开课是摘自浙江省义乌中学学生吴铭发表在《科学24小时》上的作文——今天下午,我们班上了一节怪无聊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的区别,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以至于有的公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精彩程度),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使学生作壁上观、收获甚微,而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笔者不禁叩问. 一问:何为公开,为何公开? 说到为什么要开公开课,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学校教研组分配,必需的;教研员要听课;区市有交流展示活动;评职或其他评比需要.如此一来,公开课如同一场面向老师的考试.这样的公开课上,上课教师公开了教室,公开了课堂,公开了自己与学生,唯独没有公开自己上公开课的本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开公开课的功利心凸显,而忽视的却是公开课真正的意义,即开诚布公,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美好的知识,给听课老师送上精彩纷呈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目前不少公开课已演变成为"公开"而上的课.公开是目的,课只是一个走秀的平台,主角是教师,学生是道具.这些课确实能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过程流畅,节奏清晰,学生的活动充实,师生间的互动精彩.但听完之后真正一了解,课堂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甚至有些课也像春晚一样经过多次彩排,于是不免为课堂上的学生感到悲哀.  相似文献   

10.
一、公开课存在的偏差1.公开课成"表演课"。公开课并非"表演课"。然而,现实中的不少公开课却带有浓厚的表演色彩:课前,教师进行反复"试演""组编""加工"。如重新调整班级座位,暗示学生"会的举左手,不会的举右手"。课上,教师镇定自如、滔滔不绝,学生积极踊跃、师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听课者好评如潮,顺带谈些不痛不痒的建议。然而,这样"完美"的一节课背后,隐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的教学进程,关注师生的精彩互动,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但是对于课前学生对文本的预习却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略不计。如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个个绝妙的"导课"环节,假设学生完全不了解课文,要努力把他们引入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之中。于是,教师层层剥茧,环环相扣,完美地展示了教学过程。作为公开教学,需要推介完整课的教学,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在平时  相似文献   

12.
<正>公开课是每位教师的从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青年教师来说,上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有着刻骨铭心的阵痛,但换来的是突飞猛进的专业成长。可以说,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我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基础,从如何看待英语公开课、课前备课、课中实施、课后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跟大家探讨如何上好一堂英语公开课。一、调节情绪,理性看待公开课因为要把自己暴露在公众视线中,所以在面对公开课任  相似文献   

13.
嵇珺 《教育导刊》2006,(6):38-40
当前,幼儿园举办对外公开课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般来说,为了上好公开课,老师都要精心准备很长时间。不管是从老师方面看,还是从幼儿的表现来看,公开课的效果比平时课相对要好。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公开课上的情况,而对公开课之前准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甚了解。笔者恰巧就在幼儿园观察到了两次老师上公开课前挑选幼儿的事件,现把它们呈现如下。对于这两个案例,笔者想谈谈自己个人的想法,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反思。一、案例描述案例1在某幼儿园的一个小班,一位老师在挑选班上的幼儿上公开课。老师点到名的小朋友到前…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学校青年教师"一人一课"工作已经连续开展多年,即青年教师每学期每人向全校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此项工作很好地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根据学校规定,开学初,笔者要向全校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本着"常态化,真实化"的思想,笔者按照教学计划上的进度开设一节武术课,笔者没有因为追求课堂"有序、有效",而提前在上课班级"磨课、修课",仅告知学生"下节课,我们班级要开设公开课"。真实地讲,笔者对这节公开课没有太大期望,  相似文献   

15.
在一线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假如要执教公开课,教师第一要做的是选择所教课题的相关资源——或寻求多媒体课件,或寻找相关文本,或设计串接"台词"……总之,一线教师把课件制作、资源开发作为教学质量的凭借,在这个被称为"辅助手段"的"票面"上,开出自己的期许,而对于教材本身,对于学生,甚至对于自己都毫无"挖掘",似乎,公开课就是课件能力的"公开",展示课就是资源挖掘的"展示",竞赛课就是资源拥有的"竞赛".对于这些现象,我想说,教学,请不要动辄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6.
所谓公开课,是相对于教师日常上课而言的,是主讲教师以较严谨的教学结构、科学的教学方法、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为追求,努力体现其教学水平和风格的课堂教学,因此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一、公开课让教师的课前准备更充分,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公开课一般要接受众多教师的积极评判,主讲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会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预设好明确的课堂教学目的、严谨的课堂结构以及要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课堂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堂教学每一课时都有不同的任务,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般来说,导入质疑、自读检查、字词理解、概括内容就是教学第一课时常用的"四部曲"。该怎么做才能让这常规"四部曲"稍显与众不同?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课前巧安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一般有两分钟的预备时间,如果我们用足用好这短暂的两分钟,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公开课,更要从课前两分钟开始做文章,进行巧妙的安排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也就是说,外人介入课堂,必然对教师上课带来影响,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因此,由于听课者置于课外充当听众、欣赏家、督导者、评…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是公开展示给大家看的课。根据所上公开课的不同目的,一般把它分为示范性的公开课、汇报性公开课和探究性公开课等不同类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公开课,都要体现真实性、目的性、个性化、创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轮到自己班上公开课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表现,先给孩子打"预防针":今天有客人老师来听课,你们要表现好一点,不好好听老师讲要受批评……众多的警告无形中使孩子心中形成了一个公开活动可怕的印象。试问,这样的活动孩子怎么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呢?于是,公开课上,孩子失去了应有的活泼与热情,老师的独角戏乏味至极。 原本我也是这么做的,总想上最完美的课,怕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