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2.
2001年10月30日,趁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七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颁奖会的机会,我特意拜会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梁衡早年在内蒙古日报和光明日报当过记者,任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我曾冒味写信向他求书,不想他很快就给我寄来了6大本,并且在每本的扉页上都亲笔写下了"蒋剑翔同志指正"的谦词,字写得漂亮极了。第一次见面,我们  相似文献   

3.
曾锐 《今传媒》2007,(5):50-50
蒋剑翔先生绝对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然而他在新闻界的影响却不小,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一些权威报刊上.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他两部专著,一部杂文评论集,一部新闻论文集,全国10多家新闻期刊竞相推介,有的还上了杂志的封二、封三.梁衡先生为其作序,一句"是记者就要是学者",更让人对其心存敬意.  相似文献   

4.
梁衡,一九四六年出生于山西霍州,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新出版的梁衡谈心录《倾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梁衡记者生涯中的几个片断,特此刊发,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5.
董岩 《传媒》2003,(1):23-24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主持人采访了梁衡先生。作为著名的副刊作家,他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发表于报纸副刊。在这次采访梁衡没有谈及创作,专门谈的是关于副刊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他有很多以前没有议论过的问题:1.研究副刊不能只关注文艺副刊,还应有娱乐、知识、学术一共四类;2.副刊的本质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应该把副刊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研究;3.办好副刊要做到四有:有准确的定位、有出色的稿件、有一批好作者,还要有个性;4.要研究报纸副刊的双重性:文化性和信息性;5.要区分副刊与新闻在传播功能和手段上的不同等。本刊拟分四次陆续刊出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姜婷婷 《今传媒》2016,(11):132-133
1978年到1987年,梁衡任《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当时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事业亮点不多,并不是《光明日报》的主要供稿基地,但是梁衡在山西的这九年间却硕果累累,他发出的稿件往往能占据头条等重要地位,还获得不少奖项,成为令人耳熟能详的新时期中国新闻名篇范文,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也能有一定的"持久度".这得益于他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主动记录历史,为无名者立名和以文学入新闻.  相似文献   

7.
1981年底,梁衡身为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的记者在福建采访,他坐公共汽车从福州到厦门时,路边闪过一条标语:“栽树要有打虎劲,护林要有绣花心”。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可这条标语着实让梁衡思索了一番,他想,当记者何尝不是这样呢?“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这个座右铭就这样在梁衡的脑海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董岩 《传媒》2004,(3):47-47
思虑深沉的梁衡,多年来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人杰鬼雄>、<新闻三部曲>到<走近政治>,梁衡从容地穿行于新闻、文学、科普与政治之间,时时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但又建树甚丰,自成一家.梁衡,这样一位从记者行当里走出来的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对于他的研究与解读,能给我们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的《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一文,将记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传播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三大项:"由于文化责任不像传播责任、政治责任那样,因事实的对错、导向的好坏立见效果,在新闻责任方面常被忽视。它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责任,更显示出记者的知识、思想、业务等综合功力。"①就记者和传媒的职责而言,梁衡的所谓文化责任,应当是指记者和传媒关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梁衡,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本文从"责任"二字入手,阐述了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尽大责,大成功;尽小责,小成功",任何职业,概莫能外,做记者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1.
董岩 《新闻窗》2007,(3):12-14
(续上期)(六)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新闻界很多人都知道梁衡的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梁衡解释说,记者就是报社的采购员,出门采购去就是要能拿回东西来。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因为,采访毕竟是一件苦差事,一个记者如没有这种顽强的  相似文献   

12.
董岩 《新闻窗》2005,(6):32-35
今年7月,我们在北京专访了身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梁衡,感悟作家、记者、学者、官员的梁衡,聆听在新闻、文学与政治的广阔天空下他那博大、雄浑的心灵之声,那激越、奋进的生命四重奏。  相似文献   

13.
梁衡被任命为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全国报纸、期刊的副署长时,许多亲朋故旧都为书生气很重的他捏一把汗。然而在这个岗位上,梁衡不仅新论迭出,著书多部,实际管理工作亦卓有成绩,获得上下好评。梁衡的每一篇散文都雅洁凝练,激情蕴藏,表现出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意境,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打开了一扇扩大视野的门窗。无论文学界、新闻界、学术界还是政界,作为作家、记者、学者与管理者,梁衡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梁衡轶事     
梁衡,曾任《光明日报》记者,1987年调新闻出版总署担任领导职务,亲历了中国报海波澜起伏十余年,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是全国知名的散文作家,在新闻、文学两界,均可谓素负盛名。我们作为新世界出版社《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书系采访组成员,有幸在北京和梁衡作了竟日长谈,现据梁衡“谈经论道”之余,不经意透露的信息和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梁衡鲜为人知的轶闻若干,奉献读者。清华演讲:实话实说论做官 2002年6月,梁衡在清华大学演讲,有学生提问: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做什么?他答道:做官。台下哄堂大笑。他接着解释说:“我敢于这样说是因为我这个年龄和身份己经不会被人误解为有  相似文献   

15.
新闻文摘     
梁衡副署长谈新闻评奖的七个标准新闻文摘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谈新闻评奖的7个标区。大,指取格。记者向读者传播信息,当然是要拣重k信息、有轰动效应的信息,在一定时间或地域内总目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共同注目的事件。将这种信息传费出去是记者的首要选择。从评奖角度说,它占有天o的优势。新,有两层意思,一是刚发生的新鲜事,二是老事责新角度,由这个新角度所揭示的新内容。尽管我们强调新闻的客观公正,但从自然信息到所闻信息,这过程中已无疑有了记者的再创造。记者常常就是借这一点机会,这块用武之地在旧题材下换所角度,从…  相似文献   

16.
梁衡在论述记者思维时,除了对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进行阐述和思考外,还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成功记者的职业习惯,总结了记者思维求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小说     
《全国新书目》2015,(3):39-40
空岛余秋雨作家出版社97875063789252015-04 36.00《空岛》是余秋雨先生2015年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力作:收入《空岛》《信客》两部作品。《空岛》,借用余秋雨先生在题记中写到的话说:"我用历史纪实的笔调,写了一部悬疑推理小说。"看似两种相聚甚远的表达,却向我们呈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千秋人物梁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97875502470792015-04 36.00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讲授传播学的教师,我常对那些有志于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的学生说:为了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受人尊敬的记者,我们有必要看看名记者们的成长经历学习他们的采访和写作,以至人生的成败得失。 与梁衡那些或精雕细琢、或妙手仍得的美文相比,引顷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显得有些庞杂和随意,但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各取所需,却正是本书的妙处所在。一些读者看到的也许是他的文学成就,一些读者看到的也许是他的仕途经历,另一此读者所看到的也许是一位记者成功的经验和一位报业管理者的有所作为。但无疑,每位读者都能看到一种人格个性和精神。 本书着重记叙了梁衡生平所历经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似乎是伴随着他身份的转变而发  相似文献   

19.
司丽 《声屏世界》2007,(7):24-26
梁衡,这位思虑深沉的行者,记者的现实目光、作家的思想深度、官员的政治高度与学者的思辨精神,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多年来,不论是在新闻还是文学领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一直是且研且习,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而实践,进行着锲而不舍的学术探索,建树甚丰,自成一家。对于他的研究与解读,意义与影响绝非一般。怀着对后生学子的拳拳栽培之情,2006年末,梁衡拨冗接待笔者,结合亲身经历,畅谈青年记者的成才与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20.
保护好眼睛     
眼睛不仅可以传情,还可以传神.眼睛是世间公认的心灵之窗.所以,历来的作家无不视点睛之笔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的标题就是真正的点睛之笔.梁衡解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