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布斯从个人主义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推导出国家主义的结论。他先从人性的"自然欲望"造成"人对人是狼"的紧张关系入手,进而推演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再由"自然理性公理"归结出的自我保全原则,导出人们为了摆脱这一自然状态而付诸理性发现的自然法,而为了保障自然法的充分实施,又不得不付诸政治强力——"利维坦"。  相似文献   

2.
何为"自然状态",对此,霍布斯和洛克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处于战争状态.结束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是建立强大无比的公共权威"利维坦".洛克则认为人"性本善",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和平、美好和互助的有序状态.霍布斯把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类比为人类的"自然状态",为研究国际关系的后来者提供了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理论前提.两住先哲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不同认识,被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家所借鉴和发展,产生了理论基点完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由此衍生出了国际关系学的两大学派——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4.
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所抱的美丽幻想失望之后,他以诗人的天真浪漫,设想绕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致力于美育的方式的社会人心的改造,想使人超越自然界所造成的那个人的样子,把人的自然必然性提高到道德必然性的完美人性。席勒认为这是人类社会通向真正自由之路,也是人自身实现为人的自由王国之路。席勒的艺术美与美育理论都是围绕这一乌托邦的构建而展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哲学探讨是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发展的内在的人性依据。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提供的理论价值:1.人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2.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以科学的人性为内在旨归的对社会建设的伦理规约;3.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与主体性的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核心凸显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本情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时代性结合。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人性假设理论,认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本质都是"满足人"假设,即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了需要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满足需要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假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满足教师根本需要为基础,逐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满足感。  相似文献   

7.
人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和逻辑结果,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即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是以人的意志、目的、愿望去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愿望,是康德所说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人自然化则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重新提倡人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从情感上依赖、尊敬、欣赏和敬畏自然。自然的人化建立的是工具本体,人自然化是情本体的确立,是在人向自然的情感归依中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自然的人化是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人自然化是对这个文明的反思与批判;自然的人化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人自然化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向自然母亲的回眸与依恃。人自然化的具体内涵包括身体自然化、环境自然化和心灵自然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相似文献   

9.
“要真正用好一个人,你就必须彻底影响他的心。”管理唯有从人的“心灵”开始,顺应人性,采取不同策略,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发挥人的最大价值。实际操作中,校长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白涛 《陕西教育》2011,(1):83-83
自从人类有了真正意义的教育开始.“教书”和“育人”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我们应努力去挖掘“人性”知识.建构数学“人性”知识体系,加大“人性”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能做个文明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到了一些青年(包括大学生)在性问题上堕落甚至犯罪的记实材料,发现一些失足者的“忏悔书”中提到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记得前几年,有个叫冯大兴的大学生,因利欲熏心,盗窃杀人而被处死,他在自述中引用了霍布斯的“人对人狼般狠”的话。其实,霍布斯讲的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战争关系,并非对现实世态的概括。霍布斯的原意被冯大兴曲解了。冯大兴是个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文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论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14.
清末维新运动前后,出于鼓吹政治改革的需要,荀子及其学说荀学成为维新派的众矢之的。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抨击荀子思想实为中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的罪魁祸首,认为荀子主张"尊君权"彻底背离了"民主""平等"的儒家思想基调,篡改了儒学的本意。为回应这一批判,立足于《荀子》诸篇的具体观点和逻辑线索,厘清长久以来围绕荀学...  相似文献   

15.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因此,该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富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一是荀子建构了自我解蔽的理想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张扬理性力量提供了参考;二是荀子建构了德行修养的工夫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实践路径;三是荀子建构了系统的自我提升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借鉴之道。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等人为的努力,来改变人类丑恶的自然天性。为此他提出要尊师重教,提出"师术有四"的为师之道以及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荀子教育思想中先进而积极的成分,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霍布斯与愚人的争论关系到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本文首先概括了霍布斯与愚人之争的概貌,指明了汉普顿的解释中所存在的问题。汉普顿的解释认为愚人所代表的经济人模型才是霍布斯的人性理论的本质。然而汉普顿的解释是对霍布斯的错误解读,以愚人为代表经济人模型恰恰是霍布斯所要反对的。霍布斯的人性理论强调的是逃避死亡的欲望的绝对优先性,而这也显示了霍布斯的人性理论的修辞特质。  相似文献   

18.
荀子、董仲舒的治道思想都是在国家、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提出来的.两者治道思想的共性与差别在于:在管理本体论上,荀子要求管理者面对自然之天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董仲舒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原,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唯一来源;在管理行为观上,两人都继承了经典儒家的管理行为理论,主张为政以德和贤人政治;在管理价值论方面,都认同“不与民争利”;在管理人性观方面和管理控制论上,都认为人性可塑、导人为善  相似文献   

19.
近代机械唯物论者霍布斯将语词符号看作思维活动的基础,明确指出语词的几何学定义是人类进行理性推理的开端,理性推理本质上是一种计算,即语词的加减运算。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揭示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似性关系,认为人是与语言相关联的、受机械运动支配的自动装置,并强调人类可以凭借哲学这一“理性之光”阐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发展出对自身有益的结果。霍布斯的哲学观意在给出理性推理的抽象描述,一定意义上构成了符号人工智能的观念起源。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论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孟子荀子二人在人性的论述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