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14):12-12
切尼:美国副总统中国之行 在美国国内关于伊拉克的辩论如火如荼之际,副总统切尼展开了他的亚洲之行,4月13日他到达北京,开始为期两天的访华行程。这是切尼20年来第四次访华。除了中国之外,切尼此行还访问了日韩这两个重要盟友。 作为台湾地区选战后首位访华的美国高层官员,切尼访华不可避开台湾这个议题。与此同时,切尼还肩负美国商界的期待,美国商界希望他能游说中国购买美国的核电设备。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1991年9月12日与新闻界的代表举行了会谈,双方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对新闻界采取的限制措施上各持己见。参加这次会谈的《达拉斯晨报》发行人伯尔·奥斯本透露说,6家美国主要新闻机构的负责人在会谈中告诉切尼,他们对美国军方在战争期间对新闻采访作出的安排“非常不满”。切尼本人对此理应十分了解,但他在涉及军方对新闻稿件进行“安全审查”、军人“护送”记者采访和所谓“记者团制度”等问题上没  相似文献   

3.
名刊要览     
如何管理老化劳动力;固执已见;切尼的秘密世界;下层社会;美国道德上的灾难;千万单身者。  相似文献   

4.
海湾战争早已结束,但为争取在以后的战争中能更自由地采访报道的战斗却在美国继续进行,新闻界对国防部的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可以说方兴未艾。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就有15个新闻单位驻华盛顿的办事机构负责人联名写信给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抗议国防部对海湾战争中采访新闻的限制。到去年末,又有17位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头面人物联合写信给切尼,并送上一份报告,说海湾战争是“现代美国历史上最为隐秘的重大战争。”他们甚至还要  相似文献   

5.
新闻榜     
利比:切尼幕僚涉嫌“特工门案”辞职经过22个月的调查,美国副总统切尼的办公室主任刘易斯·利比因“特上门案”被美国联邦大陪审团以妨碍司法公正等五项罪名正式起诉,他10月28日引咎辞职。此案的另一位关键人物,布什的政治顾问卡尔·罗夫没有受到指控,暂时逃过一劫。“特工门案”发生在2003年。当时,一位名叫普拉姆的美国特工被白宫高级官员  相似文献   

6.
新闻榜     
布什放权给副总统切尼让他过了2小时总统瘾,因为在例行体检中布什将被实施麻醉而导致“神志不清醒”。 布什称他这么做是因为美国目前正处于战争状态,还幽默地说希望自己不要“死得太久”。切尼在代行总统权力时只在白宫接见了一些官员,并没有采取任何官方行动。  相似文献   

7.
副总统:切尼 切尼是美国共和党的一颗政治明星。他曾是白宫官员、国会议员、内阁成员,而今又是副总统。 切尼1941年生于内布拉斯加州。高中毕业后他获得耶鲁大学的奖学金,不过他在耶鲁求学不足两年就决定回家乡继续学业。切尼最后取得了怀俄明大学政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纵观美国宪法和历史,美国副总统几乎没有实际权力。但“辅佐”过尼克松.福特.老布什以及现任总统小布什的四朝元老切尼,在很多重大的全球战略和外交事务方面,对布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布什早选帮手 8月4日,在费城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乔治布什“自豪地接受”总统竞选人提名。 自从宣布竞选总统以来,小布什就一直被人看好,在各种民意测验中,他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他后劲逼人,使得总统“竞选宿将”麦凯恩黯然退出竞选。 7月25日,势头正劲的小布什更是早早提出了他的副总统人选——曾叱咤美国政坛的前国防部长切尼。 切尼现年59岁,曾是美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他担任过福特政府白宫办公厅主任,并且是众议院情报委员会重要成  相似文献   

10.
布什承诺的安全并没有如期而至,但是,恐怖高发期带给布什的是支持率的上升:美国总统大选前7周的民调显示,布什与切尼的支持率为51%,而克里与爱德华兹的支持率为46%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7):13-13
“克里说,他所见到的,是两个美国。我要说,这是相互的,美国所见到的,也是两个克里。” 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批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政见经常反复无常,甚至自相矛盾。此前克里曾经说自己看到了两个美国,一个富人的美国和一个穷人的美国。“他们惟一没有尝试的只有坦克了。”  相似文献   

12.
第一现场     
高层 会见鲍威尔 江泽民、胡锦涛2月24日分别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中美关系、伊拉克问题和朝鲜核问题交换了意见。美国副总统切尼今年4月将来中国访问,继续两国高层之间的对话。 监督国企 朱镕基2月20日在国家经贸委与中央企业工委负责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以及部分行业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27):10-10
“她是一名好演员,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布什最近频频抛头露面,为布什筹措竞选经费,一位共和党高级官员称,第一夫人劳拉在总统大选中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副总统切尼。  相似文献   

14.
名刊要览     
《经济学家》:风暴损失,美国《新闻周刊》:切尼的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陷入重围,《纽约客》:法庭上的萨达姆,《福布斯》:博客的攻击,《商业周刊》:亲爱的,他们把美联储缩小了,《新共和》:撞车之路,《时代》:如何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15.
切尼中国之行重在美中相互阐明立场,表明姿态。但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与中国的差距非常大,对一个中国政策和维持台海现状的解释,中美的定义不一样。但就中美实质性的战略对话而言。这是今年惟一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09,(28):10-10
布什和切尼的最后岁月 在即将离开白宫的最后几个小时中,切尼就总统是否该特赦陷入CIA间谍泄密案的前白宫办公室主任利比,和布什进行了少见的争吵。这几个小时的纷争,代表了布什和切尼两人之间多年来神秘而不透明关系的高潮篇章,显示出在如何评价布什8年白宫岁月的问题上,两人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分歧。  相似文献   

17.
上任6年来,布什总统讨厌《纽约时报》,因为它经常刊登一些令白宫感到难堪的文章。在布什总统和切尼副总统出访的专机上,其他美国记者可以搭乘,《纽约时报》记者却上不去。尽管如此,创刊于1860年的《纽约时报》仍是美国质量最高的一张报纸,也是读者最喜欢看的报纸。  相似文献   

18.
巴以冲突     
国际社会期待已久的“四方会议”,并没有给水深火热之中的巴以人民带来曙光。 12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欧盟轮值主席丹麦外交大臣默勒以及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等四方面重要人物,在华盛顿召开的旨在解决巴以冲突的国际会议上,没能就两国未来命运达成任何实质性决议。 美国主控巴以问题的事实几乎勿庸置疑。尽管布什、切尼以及鲍威尔的到场,显出美方  相似文献   

19.
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扮演了扶助布什的重要角色的切尼,由于丑闻缠身已失去“选举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闻评论》(ARJ)10月10-16日这一期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值得一读:《共同的记忆缺失》,报道了当前美国大选中,小布什的搭档──当年的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进行的竞选活动。文章提醒美国新闻界不要忘记,当年美国入侵巴拿马和波斯湾战争的时候,切尼是国防部长,他对新闻界报道战争横加干涉,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另一篇题为《提问人》,讲述约翰·沙瓦斯基怎样从一个专门采写调查性新闻的记者成为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访谈艺术的权威人士。文章援引了约翰·沙瓦斯基的研究结论:新闻记者经常会提出错误的问题;《保持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