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夏天,有个晚上,我依约去看部队的一位老友。他正皱着眉头抱着本书在看。看什么呢,这么入神?我问他。他抬起头来,没回答我的问题,反而长叹一声,唉——老迈啊老迈! 老迈是谁?还记得金敬迈吗?《欧阳海之歌》?记得记得,金敬迈,他还活着吗?活着,活着……  相似文献   

2.
我叫上海历史博物馆,我还活着,为了保存和展现上海的历史。你可能很久没听过我的消息,也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等电梯的当儿,一个粉嫩的胳膊环上了我的肩,"这次干部调整又没挪地儿?还在那儿蜷枉着?"她凑在我的耳边问. "蜷枉"是方言,感觉上应该是一个健康或略带点缺陷的生命被禁锢在一个相应狭窄的空间里,不能自在地伸胳膊踢腿,只能收颈缩腰,憋憋屈屈地活着.  相似文献   

4.
个人风格强烈的孟京辉没有玩弄太多花招,而是忠于原作将《活着》改编成话剧。这一次他不想再叙述苦难本身,他只想展现人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和选择有人担心,"孟京辉+《活着》"就像肯德基又出了一款中式米饭。话剧《活着》还没开场,穿着黑色现代装、造型狂野的一群男女便从沟壑中爬上舞台,伴着水滴声默默站了5分钟,接着,在1940年代极具乡土气息的农村场景下,主演黄渤又来了几段迪斯科。余华的小说《活着》对故事的讲述始  相似文献   

5.
证明还活着     
老王离开家乡来到城里跟儿子居住.养老金由当地保险公司的小李按月打到他的工资卡里。这天,小李打来电话,问他是否还活着。老王火了:“我不活着,难道是鬼在跟你说话啊!”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实力     
朱建中原是经济日报记者,北大中文系毕业,高个大眼,一表人才。本已登至经济日报财贸部副主任(副局级)的位子,却死活非要“下海”,于是1993年初成了北京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总经理。据说是当时中国“下海”级别最高的记者。我与朱认识时,朱尚为记者。同行间原本少有兴致,但朱的一言令我过耳不忘并引以为戒。他说:“人得凭实力活着。”人不能凭什么活着,朱没说。想来无非虚名之类。  相似文献   

7.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1,(1):34-37,50
写作是为了活着——这是史铁生的人生哲学。我活着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所以我活着——这是他生命的辩证法,也是他写作的辩证法。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8.
一键钟情:Hj,老兄,好久不见了,你还活着?看客:怎么,你见过死人吃油条吗?一键钟情:我没见过死人吃油条,倒是见过死人聊天。看客:天哪,你睡醒了吗?不是在做梦吧。一键钟情:我现在不大睡觉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听说过朱海军吗?看客:听说过,不就是那个教师吗,最早以一篇关于学习雷锋的帖子在中青论坛上引起众多网民的争鸣,他去世后,很多网友在网上搞了许多的纪念活动,他也算是个人  相似文献   

9.
冯春梅 《军事记者》2006,(10):15-15
作为人民日报的军事记者,我有幸能够经常面对英雄。像采访报道“时代先锋”杨业功、丁晓兵、王庆平就是这样。他们有的还活着,有的牺牲了;有的一生豪迈,有的瞬间壮烈。有机会采访他们,对于我这个英雄情结很深、总爱寻觅英雄人物济世价值的女记者来说,既很荣幸,又很艰苦。我觉得自己所面对的挑战,不仅是因为牺牲了的英雄无法再与之交谈,而活着的英雄也不愿展露自己;更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总会令我眼含泪水。面对他们的慷慨牺牲,我有时会默默仰望,怀着敬佩和悲痛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好好地活着,你却这样牺牲了?”往往在热泪盈眶的时候,职业…  相似文献   

10.
人活着有意思.一定是干什么着迷了,不管是官迷、财迷、色迷、书迷、球迷、戏迷……不着迷就没太大意思。  相似文献   

11.
珍惜现在     
友直 《档案管理》2005,(4):94-94
看到一篇短文,题目叫《我宁愿……》文中说:“我宁愿在我活着的时候,你能多陪我几分钟,也不愿在我死后,你为我守候一整夜;我宁愿在我活着的时候,你能温柔地握住我的手,也不愿在我死后,你伏在我躯体上痛哭;我宁愿在我活着的时候,你能给我打来哪怕是一个电话,也不愿在我死后,你常  相似文献   

12.
与"新华体"截然不同的"新新文体" "父母满眼的爱还没看够,爱人亲热的话还没说够,孩子还没找到撒娇的感觉,你就要远行?""还没来得及为父母多捶捶腿背,还没来得及帮爱人多暖暖被窝,还没来得及给孩子多辅导些功课,我怎么忍心离去?"这还是新华社记者写的文章吗?明明是篇抒情散文的片段,却来自春节长假结束时的一篇献给打工者和留守人员的"生活杂谈"——《你的征程是我留守的开始》,刊登在2013年2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  相似文献   

13.
IN语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小时候常听说有人因为压力大而死亡,那时我懂得死亡,却不明白压力是什么;现在长大了,我懂得了什么是压力,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多人活着……  相似文献   

14.
做策划这一行没个准地儿,昨天还在中原大地闲得发慌吃饱了蹲膘,今儿一早就到了淮南,刚还说下午得空要泛舟瘦西湖,电话响后却是紧奔机场。整天走南闯北走州过县地这么活着,一个人夹一皮包,怎么看怎么像卖耗子药的。但也可以达观一点儿,把这些权当旅游。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从新疆回到南京政治学院时,同学们大都这样跟我开玩笑:你活着回来了?我也笑着回答:“是的,我活着回来了。走的时候就说过,不死,就活着同来。”也许,在内地人的印象中,新疆偏远荒凉,没有到过那里的人,不免会产生一种畏惧感。而我呢?虽说临行前在物质上和精种上都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心里仍然没有底。如今,历时近1个月的自费旅行采访结束了,我很想从心底里说一句:干新闻这一行,要多一点敢担风险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40):12-12
“上帝让我活着,我不敢轻易去死;上帝让我去死,我决不苟且地活着。” 宋美龄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风烛残年之时,宋美龄心境苍凉地如此说。 “现在法院成了最大的三板市场。” 当前国有股转让中怪现象越来越多,诉讼此起彼伏,拍卖层出不穷,有人因此做出以上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你喜欢什么书?”这个问题我本来答不出,现在试一试。先说空话,再举实例。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我不喜欢的书是读了和没读一样,也不想再读,若再读还是等于没读,因此心里不高兴,不用说,这样的书,不读也知道讲什么的,我不喜欢。举一个例就是《论语》。小时候读过,和没读过不一样。有些话,有些  相似文献   

18.
北京过去有句老话:"活着不去东岳庙,死了没着落",这说明东岳庙受到北京民众广泛的尊崇,吸引着人们到东岳庙拈香叩拜,祈求众神赐福保平安,死后在幽冥地府灵魂得安息.  相似文献   

19.
老爸的病     
上个月我和老婆回家去看望爸妈,还没进门就听见老妈在数落老爸:“你整天只知道看电视,家务活也不做,我简直成了家里的保姆了。”我们进了门,老妈嘴也没闲着,对老爸  相似文献   

20.
雯文 《中国记者》2012,(7):50-51
"坐卧不安"的热线记者车厢里,鹏坐卧不安。一连串的突发事件像烫手山竽在他心头翻滚——连续一周的跨省采访,好不容易把几篇稿子连夜赶出来,又接到指示,第一时间赶赴甘肃,报道突发事件。在老家,父亲肺病严重,哥哥打来两遍电话,催促立刻回家,给父亲看病。家里六岁的女儿马上要上小学,学校还没有着落。妻子一个人包揽全部家务,还要带孩子上幼儿园、学特长班,妻子还要上班、加班。想到这儿,鹏心里充满愧疚。"年轻时忙工作。人到中年工作没减轻,家里的负担更重。孩子大了,老人老了。欠家人太多。成就没有多少。"QQ上,鹏快速回复道。约了一周,也没挤出时间见面,鹏只好在火车上用无线网卡完成与我的对话。"神经一直绷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哪里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万一漏报是要问责的。"鹏说,"热线记者多是刚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