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典”时期,人们有种强烈的心理倾向,就是回到自己的家去,这似乎是减少接触、防止传染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回到家里,那就意味着社会生活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信息是一种有用的资源。政府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蕴涵着无法估量的价值。本文由非典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舆论监督的力度呈越来越大的趋势。近来年,从震惊中外的广西南丹透水事件,到山西阳泉沟特大矿难;从江西万载烟花爆炸事故,到抗非典的实践,人们对舆论监督不得不刮目相看。但是与中央、省级媒体相比,舆论监督一直是地市党报的薄弱环节,表现为畏难情绪大、监督声音弱、社会效果差,处于“难监督、监督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非典”事件入手,引出了公民的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然后从信息时代和政府两方面分析了信息公开和信息自由的必要性,最后从这次事件中提出了三条建议,希望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变化多端,世界各地动荡不安,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飞速发展,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非典,却使中国经济放慢了脚步,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了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牟德鸿 《青年记者》2006,(14):28-29
媒体成为社会公器,沟通社会各阶层的桥梁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剂,而不是单单作为统治阶级的“传声筒”,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非典爆发的几个月里,国内媒体在非典事件的报道中戏剧性的角色转换,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国家阔步迈向政治文明时发出的强劲足音。在非典事件已经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得了非典,就像一块石头“砰”的一声落入水面,瞬间颠覆了湖面的平静。这看似危险的波心荡起一圈圈涟漪,以飞快的速度波及到朝夕相处的家人,平日谈笑的亲友,点头之交的邻人,素未谋面的千万北京人,乃至上亿国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宏观社会历史视角考察"非典"十年以来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提出风险社会和重建现代性构成了公关事业演进的语境,而互联网时代的对话主义则主导了公关范式。"非典"昭示了现代性危机和风险社会的到来,致力于沟通、共识和信任的公共关系特别是危机管理在随后十年获得较大发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出路在于"对话以重建现代性",尤其是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支配式宣传到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化解风险、维系利益认同、再造意义共同体,成为"非典"至今公关发展的主线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大部分北京人一夜之间尝试到了一种最IN的工作方式:SOHO,更悠闲,借着SOHO的名义,享受“带薪休假”的福利。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就开始了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与探讨.中国也先后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2月的冰雪灾害、5月的汶川大地震、9月的三鹿奶粉等事件,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同样面临着"风险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艾滋病让世界认识到了人的健康问题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而“非典”的发生则让国人感到了切肤之痛。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其建设者要有和谐健康的身心。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人在健康方面的意识和知识还十分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大众媒体和有社会责任的记者.应在健康传播方面有所担当。  相似文献   

12.
几个月来,“非典”肆虐。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灾害,改变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尽管对“非典”疫情的完全控制尚需假以时日,但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法制化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这种与媒体运作规律接轨的行政方式,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新闻传媒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必要和宝贵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苏苇 《新闻采编》2006,(2):21-22
“公共知识分子”近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钟南山,万人齐暗中第一个向媒体披露“非典”疫情;吴敬琏,坐镇央视《对话》批揭“基金黑幕”;许志永、俞江、滕彪三位青年法学家,有感于孙志刚事件而上书人大常委会,请求对收容谴送制度的违宪审查,更有众多专家学者在报纸、电视台开设专栏,或发表自己对某类事件的看法,或向社会提出意见或建议……。“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已吸引了媒体较多的注意。其重要性已经初现端倪。当然,“公共知识分子”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尤其在2004年秋季《南方人物周刊》评出了“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后,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4.
“非典”疫情让人们认识到,实行政务公开,确保公众知情权势在必行。这其中,传统的主流媒体作为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权威阵地,沟通千家万户的桥梁纽带,责任重大。就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而言,世界上各个国家大众传播媒介通常情况下都是作为公共部门存在,信息传播权力也是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承担着舆论导向和稳定社会的职责。在我国,传统的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政府将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通过与主流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通道,及时…  相似文献   

15.
柳萍 《青年记者》2006,(24):47-48
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同人们息息相关。对其有选择地、适时地加以报道,是党报应该负有的重大社会责任。社会新闻报道与政治、经济以及法律或其他报道一样,应当起到伸张正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党报报道社会新闻不是一味地争抢读,而应当是用理性思维增加社会新闻报道的深度,把社会新闻报道推向一个较高的层次,使之能给人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6.
就当前流行的危及国家稳定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时期,如何积极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更好地为社会及广大医务工作者服务,通过积极的方式预防“非典”,顺利安全地渡过这一非常时期。  相似文献   

17.
新的公共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是源于社会状况的改变、特殊事件的突发,比如“非典”和“孙志刚事件”。那么是什么化解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社会,促进和影响了公共政策的调整?无疑这一切的功劳之中不可或缺的是媒体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把握社会需求拓展图书馆社会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宏 《图书馆学刊》2004,26(3):16-18
图书馆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图书馆要相应调整自身的社会职能,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英溪 《新闻窗》2006,(6):36-37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报刊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报纸靠读者求生存已经成为现实与必然。面对此现状,《天下文摘》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20.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作为与市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大众媒体,都市报决不应该推卸这一社会责任,而应该积极地利用自身优势引导读认清社会问题的存在状态并谋求有力的解决。然而,在这一方面,都市报做得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