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京城"鼠族"寄居地下室 2007年国庆,读大二的李蒙第一次到北京.在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不是天安门广场.不是西单、王府井,不是他流连过的各种美味,而是那几天在地下室住着的日子. 李蒙没有想到,如今已成"北漂"的他,真的与地下室朝夕相伴. 22岁的李蒙如今是北京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每天下班后.他就回到那个被他称为"家"的狭小房间里.  相似文献   

2.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阿莱夫》里有个情节:某人在狭小、阴暗、沉闷、压抑的地下室里,像个神经病那样盯着一个角落使劲看,慢慢地,他看到了涌动的海洋,看到了鼓起的沙漠,看到了损毁的迷宫,看到了金字塔中心一个银丝蜘蛛网,看到了黎明和黄昏,看到了春天和秋天,看到了无垠的星空以及每一个星球上的矿石。  相似文献   

3.
华东书局;地下室的情怀 美国华东书局办在地下室,老板杨能梁,福州人,这次我们赴美办书展就是他邀请的。去之前,我心里想,这个美国加华东的书局一定有气派,怎么也没想到是开在纽约唐人街一家商店的地下室里。那天,跟杨老板约好下午4点在那里举行中国(福建)书展开幕式,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04,(8):32-33
霍安是朋友们中公认的倒霉蛋。在短短3天内,他的女朋友抛弃了他,投入他一个哥儿们的怀抱。祸不单行,老板把他的办公室换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半地下室里,而他心爱的猫从八楼公寓的窗口跳了下去,一命呜呼。尽管如此,这天早  相似文献   

5.
长大,还是不长大?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绝对相信科学而过于理性的人或许会说,这是必然的.时间会流逝,年龄会增长,身体会逐渐发育,你一定会一天天长大. 有一个叫奥斯卡的德国小男孩,为了抗拒长大,从通往地下室的高高的楼梯上跳下去,从此不再长大,还拥有了一种特异功能——能发出尖锐的叫声,震碎他想要震碎的任何一扇玻璃窗. 还有一个叫旺卡的美国小男孩,为了反抗父亲而远离家乡,躲在一个巨大的巧克力工厂里,发明了各种令人着迷的美味巧克力,一边发明一边玩.就这样,他像个小孩子一样过了很多很多年,没有任何人敢管教他.  相似文献   

6.
杨贵斌 《大观周刊》2012,(17):144-145
本文简述了地下室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地下室抗浮设计、防水设计、地下室外墙模型、裂缝控制及不均匀沉降等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抛砖引玉,供同行以参考。  相似文献   

7.
无梁楼盖结构相对框架梁板结构,减少了结构构件占用的空间,充分利用了净空。文章结合某工程地下室顶板工程实例,阐述了预应力无梁楼盖在复杂地下室顶板技术应用中的一些特点,为预应力技术在地下室顶板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基努·里维斯同学有部片子叫《甜蜜11月》,以至于我联想起11月,就有美好的感觉。因为,11月的北京,一来暖气,地下室的好日子就来了。有北漂史的成功人士,似乎没住过地下室都不好意思跟80后、90后们痛陈革命家史。  相似文献   

9.
天生的倒霉蛋? 霍安是朋友们中公认的倒霉蛋。在短短3天内,他的女朋友抛弃了他,投入他一个哥儿们的怀抱。祸不单行,老板把他的办公室换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半地下室里,而他心爱的猫从八楼公寓的窗口跳了下去,一命呜呼。尽管如此,这天早上,霍安觉得好运气要开始降临到他的头上了。果然,他惊讶地发现,在办公桌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存不存在隐私侵权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公开场合中存不存在私人空间的问题。如果我们承认公开场合里存在私人空间,那我们就必须对在其中进行的隐性采访进行必要的限制,不能随便对一个处在公开场合里的普通人实施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1.
每天去电影学院蹭课回来,都会路过北京电影制片厂。有这么一群人,夜晚住晒不到阳光的地下室,白天则坐在北影厂门前的台阶上,从日出,到日落,耐心又焦灼地等待着机会的降临,渴盼着在某部电影里饰演一个小小的角色。哪怕,只是一个侧影,一具尸体,一双眼睛,一声叹息,或者,被无情的剪辑师,一剪刀下去,只剩半个臂膀。  相似文献   

12.
被阳光叫醒     
2004年7月31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 日子。这一天,我搬进了新居,告别了为 期4个月的地下室生活。 这间两室一厅的地下室以前住了两个 人:我和老张。老张不久前搬走了,他在这 里住了一年半,因为常年不见阳光,出落得 肌肤如雪,更兼长发飘飘,远远看去疑似小 龙女。为了摆脱暗无天日的地下室生活,老 张向单位写了无数次申请宿合的报告,字 字血行行泪。领导读了老张的报告,大为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7,(10):4-4
据《环球人物》,伊朗有关核问题的每一个关键决定,最终拍板人都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哈梅内伊为何有如此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要解开这一谜团,首先得了解哈梅内伊的成长和斗争历程。1939年哈梅内伊出生在伊斯兰什叶派“圣城”马什哈德的一个贫寒的宗教家庭。由于没有宽敞的住处,他常常住在地下室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是五九年六月来馆工作的。当时省馆正在筹建中,我们工作与贮存书刊的地点,就是博物馆地下室,二中(即今之三中)后院平房,以及正在修建的省馆大楼工地后院小楼等三个地方。馆员们也随同新旧书刊存放地点去分散工作,只有开会学习时,才在地下室某个角落或走廊里集中。这就是五九年当时因陋就简的草创情况。  相似文献   

15.
钢琴上了船,出了德国边境,入大洋,经上海,过长江,一路海运回到重庆。从这天起,沈文裕的一切都在往坏里变。 之前,他是神童、天才钢琴家,留学汉诺威,拜师凯沫林,还是英国皇室、巴西贵族的宠儿,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2005年回国之后,他在北京大兴区一个3层独栋建筑的地下室里,一个人弹着他价值126万的斯坦威钢琴,没有他想象中的名气,没有听众。  相似文献   

16.
这则战地特写,选取了一个平和的视角,一种平静的叙事方式。地下室阴暗的光线、砖块脱落而斑驳的墙壁,以及记者指给大家看的食品和水,虽然不像鲜血淋漓、瘦骨嶙峋、断壁残垣那样具有视觉冲击力,那样触目惊心,却给人以压抑难耐的视觉感受,而这正是大部分南斯拉夫人民目前的真实生活。三个采访对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身份复杂,自己是塞尔维亚人,而丈夫是美国人,还有混血的孩子。一个是有朋友在当兵的青年,他把当兵的朋友和世界上其它城市的青年比较,无形中也比较了自己的处境。另一个则代表了大多数在地下室避难的人普遍无聊…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海淀区,距北京大学校门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风入松”书店。在8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店堂里挤满了爱书的人群。这里不仅书多,而且服务别出心裁,颇有特色。一进门迎面就张贴一张告示,上书:“诸位学人历学多年,各类书籍颇有积累,或自费出书赘于家中,居室不堪重负,今后不必作废纸处理,可来本店代销,以质论价,折扣面议。”这一告示引起了诸多学人的兴趣。店堂里还特设一排凳子欢迎“坐读者”,让他们从容地享受读书之乐。遇上囊中羞涩的青年学生,书店允许他们拿饭菜票购书。“风入松”这么热情周到  相似文献   

18.
因人事任免而引发争议,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但是在一个全国著名的艺术院校里,人事任免引发平日里不愿涉及人事纠纷、惜时如金的教授们联名上书,就有些不寻常了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孩子问我一个问题,西游记里唐僧到西天取经,他的徒弟个个会腾云驾雾,何必要辛辛苦苦的走,让孙大圣翻一个跟斗,不就到了吗?真是麻烦。  相似文献   

20.
长大,还是不长大?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绝对相信科学而过于理性的人或许会说,这是必然的。时间会流逝,年龄会增长,身体会逐渐发育,你一定会一天天长大。有一个叫奥斯卡的德国小男孩,为了抗拒长大,从通往地下室的高高的楼梯上跳下去,从此不再长大,还拥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