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大美常在艰险处美,无处不在,永远也发现不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距离产生美,陌生也产生美。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美景;许多艰难险绝之处,多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新闻故事。为摄影的画面和角度而奋不顾身的事例比比皆是。被称为“战争摄影之父”的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前线拍摄了著名的《共和国士兵之死》,展示了跃出战壕冲向敌阵之际身中数弹、即倒而未倒的士兵形象。画面显示,罗伯特·卡帕距离那即将死去的士兵只有几步之遥,他和士兵一样,是用生命进行“曝光”。卡帕不畏艰险、出生入死…  相似文献   

2.
挖掘再挖掘——比金子更宝贵的(原苏联)鲍里斯·波列伏依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还离得不够近。(美)罗伯特·卡帕我的面前只有被访问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相。(意大利)奥里亚娜·法拉奇绞索没有勒紧脖子,笔就不能停,死,生命的句号也要大写在稿纸上。(捷克斯洛伐克)尤利乌斯·伏契克开枪,向着社会的丑闻。(美)约瑟夫·普利策当你讲到缺少时间,那就意味着你没有经济地利用时间(美)杰克 伦敦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缝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美)埃德加 斯诺黄贺辑外国名记者妙语录  相似文献   

3.
1936年,西班牙适逢多事之秋,由于法西斯势力猖獗,枪声打破了西班牙的宁静,战争开始了。西班牙内战是二战前欧洲最重要的战事。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苏联、波兰、法国、比利时、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国的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战场,支持共和军同叛军作战。两位富于奋斗精神的青年摄影家,罗伯特·卡帕和格尔达塔曼从巴黎来到了西班牙,去摄录受迫害人民的浴血革命。罗伯特·卡帕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用照片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喜怒哀乐的情绪。1937年12月19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两位摄影家拍摄的战争画集《死亡》出版。画集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传播学史中一位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人物——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帕克进行描述。分别阐述了罗伯特·帕克的生平、他对社会学的贡献以及他的传播学研究,以此总结他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罗伯特·卡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新闻摄影记者是用相机讲真实故事的人。他有足够的幽默感、渊博的知识,庄重而不盛气凌人。他谦逊好学,率直真诚,是具有绅士风度的斗士。具体讲,真正的新闻摄影记者大体具备以下一些特殊的素质。一、酷爱摄影事业。他不是为了记者职业诱人而干这一行的。他的全部精力和乐趣在于整个摄影过程之中,工作是他最大的享受。象罗伯特·卡帕踩上地雷还不忘按一下快门,含笑死去。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在科技飞速发展、资讯十分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当重温这一名言,把追求"零距离"当成摄影工作者的职业信条。在这里,"零距离"并不是单指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一种与读者情感上贴近或者亲近的人文距离。军事新闻摄影除了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阳刚美之外,也应当更多地关注普通官兵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用镜头叙说他们的喜怒哀乐,用镜头表现军营的五彩缤纷,最终拉近与读者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激励着无数敬业的记者去义无反顾地追寻新闻的终极规律:真实性与时效性。但是,这也无可避免地使记者成为一种危险的职业———离炮火越近,也就是离危险、离死神越近。卡帕本人生命的终结,就是因为他在战地采访时踏响了地雷。据美国一个名叫“保护记者委员会”的民间组织前不久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2002年,全世界有19名记者在执行采访、报道任务期间遇害,另外17名记者的死因虽未完全调查清楚,但他们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采写的报道招致报复…  相似文献   

9.
一位印度老人睡在长凳上,他的小狗睡在下面,这是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一位摄影师按动快门,此时此刻,连警觉的小狗都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  相似文献   

10.
王月明 《青年记者》2007,(16):35-36
在新闻摄影中,对焦不实的虚照片大量存在,有些还成为千古名片,比如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诺曼底登陆,虽然对焦不实,图片发虚,影像模糊,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可信度,反而更能体现现场的气氛。但是,如果这个瞬间是摄影记者摆拍、导演、凭空捏造、篡改、误导出来的,即使它对焦再实,构图再完美,它都成为一个“虚镜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5.忏悔 星期六(23日)凌晨4点之后,罗伯特·F·肯尼迪看了他哥哥最后一眼,但他几乎已分辩不出他的本来面目了。 “他看上去根本不象约翰”。R·F肯尼迪后来回忆说。他要求将灵柩庄严地安置在  相似文献   

12.
在诺曼底登陆 60周年和罗帕特·卡帕在越南触雷身亡 50周年之际 ,本文从宏观上再现了这位“伟人”摄影家的复杂人格和传奇人生 ,缅怀他对人类历史和新闻摄影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任悦 《新闻与写作》2007,(2):I0002-I0003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罗伯特·卡帕对自己战地摄影工作的经典诠释.如今这句名言已经家喻户晓。尤其是对摄影记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照片缺乏现场感,那么必须参照这句话来找一找毛病。  相似文献   

14.
不识字男人     
他,一个男人,不识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可怜?困苦?笨拙?抽着闷烟一语不发?但我想到的,是迷人。电视里,罗伯特·德尼罗在跟简·方达学认字,笨拙地写下一个个字母。这是电影《斯坦利和艾丽斯》中的一幕。影片远比不上罗伯特·德尼罗其他的片子有名,但就是这样一个片子,让我觉得他——迷人。斯坦利是个厨师,他不识字,而且羞于承认自己不识字。在某一个必然的场合,比如登记填表,比如看商品标签,或是最简单的签字画押,他暴露了他的不识字。于是一个悲悯的女人降临了,开始教他读书写字……片中,艾丽斯常用一种柔情的目光注视着斯坦利读书认字,我相信…  相似文献   

15.
回顾1991年,美国《时代周刊》选出了两个欺骗大师,就是国际商业信贷银行首脑阿加·哈山·阿比迪以及报业大王罗伯特·马克斯维尔。两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人,他们的王国建筑在贷款人及投资人的错误信心上。他们的王国在1991年塌倒,后果引起了尖锐的问题,显示全世界的金融法律都是太宽松了。阿比迪是巴基斯坦人,他的影响力由华盛顿到北京,而他实际是在经营一座罪犯用的财经超级市场。他是国商银行的创办人,也是他这时代的最伟大的犯罪头脑。他  相似文献   

16.
“双重隐名”的新闻信息是指不愿意提供真实身份或姓名的人又以其他没有真实身份或姓名的人的话向新闻采写者提供的新闻信息。反映在新闻中的典型形式是:“从A获知B说过……(A和B均隐名)”。如2002年2月26日新华社的一则报道《目击者称安反政府领导人萨文比死前曾自戕》: 新华社罗安达2月26日专电(记者 富显成)据安哥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灵通人士说,22日死亡的安哥拉反政府武装领导人若纳斯·萨文比在死前曾经自戕。 这位人士引用目击者的话说,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领导人萨文比在死前曾经先行自杀。他从右侧内下腭的要害部位用手枪将子弹射进自己的头部。据说,萨文比身上共中15  相似文献   

17.
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戴维·凯利之死把布莱尔的“伊拉克门”窘境推到了一个新高峰。但许多英国人仍然认为他有可能会在2005年的大选中继续当选,“问题在于,除了他,我们没有更有影响力的人”一名英国学者说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L·卡特著 当机智而又略有争议的黑人法官奥利弗·加兰被发现死在他自己的书房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他是死于心脏病。在这位法官的一生中,神秘和不幸似乎总是包围着他:他的女儿死于一场车祸,肇事者在撞人后逃跑了;他成为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却在一次诽谤性的公众听证会中被否决了;现在,他又死了,这就使整个问题更加地令人费解。加兰给他在新英格兰一所颇负盛名的大学里教授法律的儿子Talcott留下了一组关于他的“安排”的神秘指令。Talcott的姐姐玛丽亚确信她父  相似文献   

19.
沈慧瑛 《中国档案》2006,(10):64-65
苏州档案馆馆藏商会档案中,有部分案卷详细记载了一位美国青年为中国抗战献出生命的事迹,他就是早于飞虎队来到上海,参加过淞沪抗战,并在战斗中牺牲于苏州的美国飞行员罗伯特·萧特。罗伯特·萧特(1905-1932),英文名为Robert Short,美国华盛顿州泰科玛人。美国盖尔飞机公司驾驶员。毕业于寇蒂施民用航空学校,后兼习军事航空。1930年来华,在上海从事贸易工作。1931年6月,萧特被国民政府聘为军政部航空学校飞行教官。1932年,萧特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上尉。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战机轰炸上海,手无寸铁的百姓无辜遭殃,繁华…  相似文献   

20.
“恐吓战术”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向英国书商发出警告,如果他们继续销售两本未经他本人认可的关于这位出版界巨头的传记的话,他将要向法院提出控诉。英国发行界对这一消息普遍感到愤慨。两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