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徽州历代私人刻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地处皖南,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文教发达。与发达的文教相适应的徽州私人刻书(下称“徽刻”)也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在中国出版事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域内外有着一定影响,所以值得探讨,现概述如下。 我国雕版印刷术何时发明,学者们观点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最迟要源于唐代中后期。那么徽刻又源于何时呢?笔者认为,它源于晚唐。据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载:“僖宗入蜀,  相似文献   

2.
“伐南山大梓,丰大特”是《史记·秦本纪》中对秦文公功绩的一处记载,当今刊行的《史记》译文都将其翻译为:“砍伐南山大梓树,驰击(攻击)丰水中的大公牛.”“丰”被译为“丰水”.不管从文意还是语法看,都不符合《史记》原文.实际上,“丰”当通“逢”,意思是说:“砍伐南山大梓树时,遇到了一头大公牛.”因“牛”是秦人所依赖西戎某部落的崇拜物,所以“伐树遇牛”被作为祥瑞载于史册.  相似文献   

3.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统编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公输》一课,有这么一句:“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课本注为:“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楠,同‘楠’。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文,同‘纹’。”课本关于“楩楠豫章”的解说值得商椎。《潜夫论。浮侈》:“必欲江南(?)梓,豫章楩楠……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汪继培笺:“《新书·资质篇》:‘楩楠豫  相似文献   

5.
教师从前有个雅称——坐拥皋比。“皋比”是虎皮,旧时有两种人可以坐上铺虎皮的坐席,一是威风凛凛的将帅,二是师道尊严的讲堂儒师,后一般就用“坐拥皋比”来指代教书先生。这一文一武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为何都享有“皋比”这样的待遇。仔细想来,两者之间还是有相似处的,那就是威严的话语。军中无戏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将帅命令,唯有执行,不许讨价还价;旧时的学堂,传授的是圣人之道,自然是不允许年轻人质疑的,唯有听从教化。  相似文献   

6.
涪陵为清代涪州治所,性灵派诗歌大家张问陶与之有着两世因缘:其与元配涪陵周氏的婚姻尽管异常短暂,周氏在婚后二年即告病故,但张问陶却因此得到岳父周兴岱、内兄周廷授等周氏家人多方面的全力支持,从而走过了他人生最为清贫艰难的日子,留下不少天籁自鸣的性情诗;而在张氏既殁三十余载的道光年间,搜其未刻遗稿付诸剞劂,完成了《船山诗草补遗》六卷刊印工作的陈葆森也是涪陵人。涪陵和涪陵人,对于成就一代大诗人的生前身后名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书族十代     
第一代:木简竹简式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革造纸术之前,我们祖先所使用的“书”差不多都是用漆写在木片或竹片上的,再用细绳或牛皮索串联在一起。这种“木简竹简式”的书与印度的“贝叶”书(古印度特产一种“贝多罗树”树叶像笋壳,古印度人将叶子用绳穿成“书”用来写经文)、埃及的纸草书(尼罗河岸特产一种阔叶的草,古埃及人用来写“书”)以及古代西方的泥板砖刻式“书”,可以并称为古代人类四种原始“书”。  相似文献   

8.
南宋末年,金、宋交兵,社会不宁,人心不安,文化事业暂时处于停滞状态,雕版事业亦随之衰落。元以武功统一天下后,于太宗八年(1236)六月,在汉八里置编修所,同时在平阳设经籍所。忽必烈南下临安,从集贤大学士许衡请,将官印局及江西所有的书版,载车北上。迨至元初,雕版事业从中央直属的刻书机构到各路儒学、书院的官刻,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私刻、坊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发达的刻书网络。据清人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的统计,有3142种,前后历史不到百年的元朝,有如此众多的图书传播于社会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可观的盛况。同时,元朝在印刷技术史上也增添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刻印书籍,是古代出版史上的繁荣时期,皇帝、藩府、私宅、书坊出版的线装书均很可观。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明代的雕版印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值得,提的明代官刻书籍很发达,内府刻书由司礼监主理其事,司礼监下设“经厂”,专门负责刊印书籍,所以称这类书籍为“经厂本”。虽然司礼监为太监把持,主管刻印书籍的太监文化素质不高,印刷的书籍校勘不精,往往为后人所轻视,但官方大规模地刊印书籍,无疑对地方及书坊出版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近年来陆续编辑出版的“闲趣坊”系列丛书,是笔者非常喜欢的。虽然没有全部收齐,但也购买了好几种,主要是以“书”为主题的,包括《书衣翩翩》《买书琐记》《书梦依旧》,还有这本《旧时书坊》。丛书的编者不拘一格,有的将诸多名家关于“书人”“书事”“书趣”的文章集纳成册,有的则是某个专家学者有关书的文章的专辑。  相似文献   

11.
【注释】(一)按先生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日记,此诗“为梓生书”。同月十七日日记云,“晚三弟及梓生来,……留之夜饭。”求书或在是时也。张梓生,浙江绍兴人。一九一三年四月先生巳曾为之代购书籍,五四而后,又数数以新出版物寄之。一九二六年,先生出京往厦门过沪,翌年由粤来沪,均有过从(并见《日记》)。先是黎烈文任《申报》副刊  相似文献   

12.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用来标志一个人的性格呢?原来,牌九(旧时的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摊牌九当中被称为“毙十”。“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来形容那些什么事都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相似文献   

14.
年画小史     
年画起源于先秦,《战国策·齐三》载:“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刻削子以为人。”战国时的《山海经》也有类似贴门神的记载。到了两汉,门神已逐渐成为人们避凶纳福的偶象。《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门神就是春节张贴的年画。雕版印刷方法在唐代发明运用  相似文献   

15.
《甘肃教育》2010,(12):33-33
如今,宅之流泛滥成灾,不是“家里蹲”,就是“文化宅”。但是“宅”成极品,宅到浑然天成的人却不多。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宅男”,他们宅功了得,内力深厚到万人景仰的地步,恐怕就连号称最先兴起“御宅”风潮的老外看后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用“笔耕不辍”来形容人勤奋写作。旧时文人以给人抄抄写写为生,自谓“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田一样辛苦。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东汉的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才华。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他们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班超就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报酬,借以维持生活。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突然听到好几个西域国家帮着匈奴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的消息,就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丈夫独不效傅介子(西汉时出使西域…  相似文献   

17.
一、书、信和函书信书信在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书”.古代的“信”指信徒,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如:书翰,翰是羽毛。古代人用羽毛当笔,所以泛称笔写的书面文字为书翰,后来主要用来指书信.又如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也指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信写:“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其它还有书邮,如宋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宋尹学派曾经托管仲(公元前725—645年)的名字写《管子》一书,其中〈心术〉一章谈到:“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译:“人都希望认识客观事物,但不去探究用什么手段去认识;认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偷书与抄书孔己己在人家揭发他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事时,“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段话真是妙不可言。旧时把偷书的人美其名曰“雅贼”。虽说沾了个“雅”字,但还逃不出“贼”的范畴。孔乙己自己竭力选用了“雅”一点的字眼——“窃”,并以“读书人的事”来遮羞,但事实毕竟是偷,他也毕竟挨了吊打。只是孔乙己偷书为了生计,其情是可悯的。孔乙己是小说中人,姑且不论,实际上倒也不乏偷书人。  相似文献   

20.
《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对“故人重之”的翻译是:“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这个翻译是欠妥的。首先,“故人”不应译为“旧时相识者”,“故”应译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人”译为“人们”;其次,“重”不应译为“敬重”而应作“看重、重视”解;再次,“之”指代的是“县令”之类的官职,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