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俚"是秦汉时期未融合于汉族的百越后裔一支,也是汉化较迟的一支.古高凉地是俚人的聚居区,僻居山地,造成了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汉人的不断迁入.古高凉地区开始出现汉俚杂居局面.行政建制的建立及不断变更反映了对古高凉地的统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汉族移民的迁入及中央政权统治的不断强化,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北朝的民族融合,史学界论述甚多,但南朝蛮、僚、俚族与汉族的融合,却较少为人注意。由于蛮、僚、俚族是南方汉族政权的被统治者,故他们和汉族的融合,就不同于北朝鲜卑族统治政权的汉化。蛮、僚、俚族最盛时达八百万人,分布于江、淮、湘、汉流域的荆、湘、雍、郢、司、豫、南豫、江八州和益梁、岭南广大地区,予魏晋南朝历史发展以深刻影响。本文着重其融合途径、方式、特点的探讨,由于蛮族人数最多,融合最深,故讨论中多侧重蛮族,以资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3.
首先论述了俚人的族源,分布,然后论述了俚人的社会制度及风俗文化的变迁,最后从农业、工业和商业几个方面论述了俚人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首先论述了俚人的族源,分布,然后论述了俚人的社会制度及风俗文化的变迁,最后从农业、工业和商业几个方面论述了俚人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据史籍中秦汉至南朝时期高凉县、郡沿革及相关俚族记载,以分析梁末前历朝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认为汉晋岭南始现俚族应与秦汉以来历朝通过边地郡县对瓯、骆、乌浒等族的羁縻式统治有关,从西晋至南朝分置的羁縻性政区可以看出,梁末前历朝逐步推进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通过以上羁縻性政区及相关行政制度,加快了高凉俚区部分俚僚如冼氏俚族与汉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力。来自作为改革实施主体的教师的改革阻力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事实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阻力并不完全都是消极的,而应被理性和辩证看待。阻力是压力,压力也是动力,动力会变成助力。也就是说,阻力、压力、动力和助力之间具有内在转换关系。由此,阻力也有助力价值,亦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隋间,以冼夫人为首的高凉冼冯势力鹤然崛起,在岭南占据重要地位,然至唐中叶后其后裔势力骤衰。分析原因,认为除政治斗争外,其兴衰还与高凉交通地位变化,东晋以后历次人口大迁移,俚汉融合及其对粤西、海南的开发与争夺,海上贸易通道变化等史地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该文阐述古俚人社会的基本特征(活动地域,经济特点,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并指出俚人社会的特定环境是造就巾帼英雄冼夫人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9.
拙著《古瓯人后裔考——黎族族源研究之一》一文已论证了现代黎族的主要构成部分。本文则以论述黎族另一构成成份——古俚人及其遗裔为主。南越之地乃百越民族云集之场所,除瓯人系统之外,还有俚人系统诸部落。俚人虽然不是今日黎族的主体构成部分,但其后裔是现代黎族整体中的一员。下文将分别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魂晋时期的百越后裔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分布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名称,即僚、俚、鸠僚等民族群体。在历史的演变中靠近中原地区的僚,俚或融合或分化为唐宋以后单一民族的演变奠定了基础,而在中南半岛及云南南部、西南部的鸠僚独处相对发展之中,受扶南、真腊统治,接受佛教文化,他们是今日掸、傣、泰的先民。  相似文献   

11.
冼夫人生于岭南俚族,她亲身经历了梁、陈和隋朝,其间多次帮助朝廷平定叛乱、安定岭南.她一生中,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尊称为"圣母".  相似文献   

12.
"美"是黎族称呼汉族的汉语音译,它最早源于黎族对临高人的称呼,临高人称母亲和特定女性为"美",并产生了大量以"美"贯首的临高人地名,黎族据此称临高人为"美"."美"在黎族的语境中是指与"我"不同的先进的人或先进的群体,后演变为对汉族的固定称谓并延续其寓意.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先进性,使其在黎族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黎族社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纹身绣面是黎族的图腾,冼夫人如果是黎家女,别无选择地要遵守这种风俗;黎族的起源与纹面形成的古老传说及《山海经》中有关雕题国与离耳国的记述都表明海南黎族是一个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的独特的民族。Y染色体分析与考古挖掘都证明海南黎族已有2万年的历史,黎族与百越民族同源异族。俚人与黎族虽然同源,但因已分隔千万年,风俗各异。  相似文献   

14.
论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初唐武后中宗朝活跃于政坛文 坛才情获得了武后和中宗李显的宠幸,却因陷入宫廷内斗而死于非命.一代才女的身世命运令人叹惋,也颇堪玩味.本文即对此加以研究,并进而探讨上官婉儿在当时政坛文坛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5-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黎族学生实际情况,发现黎族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龄学生间差距缩小;不过有些体形指标在多个年龄段低于五年前水平,与本地区同龄汉族学生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且黎族学生体重偏轻状况严重。在当前时期,宜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深入调研,分析制约体质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促进黎族学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梁肃是唐古文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师从独孤及、李华,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文运动干将。梁肃《绣观世音菩萨像赞》明确交代了其与李华的师生关系,因此李华女所绣观世音菩萨像并非为其亡夫崔绰祈福,而是为其父李华祈福。  相似文献   

17.
哥隆语是居住在海南岛西海岸昌化江下游出海口处两岸的居民"哥隆人"也称"村人"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自称汉族,但其使用的语言却是一种侗台语族的语言,与黎语近似却有所差别,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相似文献   

18.
史天泽家族是金元之际汉地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他本人是与蒙古统治者合作密切的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史天泽为蒙古统治者东征西讨,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史天泽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才干。他为人谦和,善于消除蒙古统治者的猜忌,在民族矛盾极为紧张的元朝,是唯一一位做到中书右丞相高官的汉族人。  相似文献   

19.
两汉前期,汉文帝为了拱卫王室,推行郡国并行制,始立河间国,封赵幽之子刘辟彊为河间王.在西汉的河间王中,不仅有酷爱经学的刘德,也有了骄横不法的刘元.而东汉后期的四位皇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皆为河间孝王刘开之后.这些是研究两汉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锦鞍赋》是温庭筠在成通元年(860)后、七年(866)前为女道士、诗人鱼玄机而作。这篇赋借锦鞍颂赞鱼玄机的美丽不凡,并寄有对她被李亿遗弃后的安慰之意。该作虽然从陶渊明《闲情赋》脱化而来,但是以锦鞍为赋,以词境、词法入赋,是前所未见的。南宋词人刘过《沁园春·美人足》选材、取意、以赋法写词,有取于《锦鞍赋》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