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1921年10月,浙江一师(杭高前身)学生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创办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得到了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等老师的大力支持,由此诞生了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也开创了杭州高级中学百年文脉的新纪元。近百年间,杭高涌现出鲁迅、徐志摩、郁达夫、叶圣陶、金庸、张抗抗等一大批文化文学名流。如今的"鲁迅文学社"正是秉着人文杭高、文学杭高的传统而来,文学社的宗旨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每年举办大型综合活动"樱花文会",并得到金庸、张抗抗、王旭峰、陈村、叶文玲、陈思和等知名作家学者的支持,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文艺研究>编辑部主办,北京华百年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紫玉饭店隆重召开.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有包括文学界和音乐学界专家和学者45人,提交论文32篇.  相似文献   

4.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在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这时,重温鲁迅,重提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珍视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当今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有益于探讨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也有益于我们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国学"的承传,从而进一步繁荣当今的文化、文学和学术事业。然而,仍有人在网络上大谈"鲁迅是思想文化的负面资源",流传甚广,因此,必须加以澄清,重提和珍视鲁迅精神文化资源的正面价值、当代意义,以正视听。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的,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从鲁迅精神、鲁迅的思想文化、鲁迅的文学和学术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领域进行论述,并力图揭示出它的正面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记文学将创作视角集中在具体的人物身上,以人物的个体生命作为观照对象,具有十分真切的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是文学与人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传记文学作品将人与文学合为一体,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蕴。《唐才子传》作为一部对唐五代诗人的评传汇集,其人本义主要体现在"人—文"一体、"人"寄托于"文"、"文"作用于"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学习文言文要"文""言"并举,不仅要训文字读文章,还要赏文学传文化,这一观点已得到语文界的极大认同.那么,如何才能品味到经典"文""言"之"膏粱"?笔者以为"寻觅文言津梁"即一好方法.何谓津梁?渡口桥梁是也,喻指用作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文言津梁,可以是文章工处奇处,也可以是平处常处;可以是简处易处,也可以是繁...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术对诗学影响深远而广泛,因为清代是学不废文,文不废学,学术与文学相互融通的时代,学者参与诗话创作蔚为风气,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学者型诗话家群体,大量质量上乘、学术价值较高的学者诗话流行于世。考察朴学家的诗话创作,可以揭示清代学术对诗话的繁荣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三颂"产生在中国西部关中盆地、陇西高原、四川盆地之间的"金三角"地带,这一地区是东汉"得陇望蜀"的战略要地,羌人的进逼和地方官员重视交通道路的建设是"汉三颂"产生的背景:"汉三颂"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不朽文献,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杰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难得佳作,其文化艺术成就受到千百年来中外学者和书法艺术家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1.
“文学”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出现了从各种学术路径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对文学本体进行细致辨析的要推刘师培、章太炎、青年鲁迅等,晚清学者在学术转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在世界学术格局中的定位进行深度思考。晚清到五四,先后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人们对“文”和“文学”是什么这类根本问题的现代性追问日渐深入。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和壮大,在现代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现代文学文学观念逐步成熟起来。中国文学由此从古典走向现代,从士人走向民众,从传统之附庸走向独立自足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20世纪文学翻译界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为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翻译实践中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直译、硬译、死译的观点,以及异化的翻译策略。该文基于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阐述了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不断被重述与反思。不过,这些"再解读"往往未能跳脱"五四"传统的论述框架,内容大同小异。学者周蕾从"电影"这种现代视觉媒介着手,"重返"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现场,考察这一反复"被叙述"的场景所呈现的、复杂交织的"看与被看"关系,重估这种"看与被看"的视觉元素、场景如何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反复被塑造。正是这样的视觉性、现代性,促成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持续贯穿于鲁迅的文学实践中,再继而形成"中间物"、"反抗绝望"等哲学命题。本文将在周蕾、汪晖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读鲁迅的小说与杂文,试图考察与反思这种"视觉现代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对于鲁迅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迷思与求索,所带来的冲击、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它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近来,很多学者提倡基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教学要回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上,从语言基础层面上升到文学鉴赏层面,做到"言文统一",但怎么有效地做到"言文统一"一直困扰着一些教师。本文所评议的两篇论文,倡导"因言解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一个继承了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成就是不朽的。鲁迅小说创作不朽的重要原因,以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最大的意义与贡献。就是他的创作始终如一对现实的关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16.
《野草》历来以其艰深隐晦吸引着学者们执笔与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感应。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 0 0 3年出版的刘彦荣的学术著作《奇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讨》,则于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展示了又一独特亮丽的风景。这本论著,注重从意识与无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野草》的创作缘起,于传统研究方法外另辟蹊径,兼顾微观分析与宏观把握,构筑了“奇谲的心灵图影”。正如书中提到的,《野草》措辞的含糊使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世纪性的“文学猜想”。而本书即是从诸如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符号学等领…  相似文献   

17.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什么?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鲁迅说:“伐木的人劳动时会发出‘咳唷咳唷’的声音,这‘咳唷咳唷’的声音就是文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创作这‘咳唷咳唷’文学的文学流派就可以叫做‘咳唷咳唷派’。”不知道同学们同意哪一种说法,要我说我同意鲁迅的说法。文章它本来就不是什么神圣祭坛上的祭品,它只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古人云:“情蕴其中,发而为文。”因为有某种想法、某些感慨郁结于胸,不  相似文献   

19.
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野草>记叙了鲁迅在绝望和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