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以“养生乐心”为核心,导出了体育的本质问题:体育行为发端于养生乐心、提高生命质量之需要,从而发生兴味,产生参与体育之动机。通过体育活动,人达到养生乐心之目的,从身心两方面完善人之自我。是为本文对毛泽东体育思想之阐释。  相似文献   

2.
《体育之研究》与毛泽东的早期哲学思想广西工学院游毓发《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同志于1917年以“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的早期哲学思想。文章一起始,即用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提出了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  相似文献   

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天津理工学院 98自动化、98工业外贸、99自动化、99应用电子 8个班共 2 6 0人 ,其中男生 174人 ,女生 86人 ,年龄在 19~ 2 2岁之间。1 2 研究方法采用教学前后对照法、问卷调查法、统计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先对学生的各项指标和心理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掌握原始情况 ,经教学过程再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身体素质指标、心理调节能力、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教学效果。2 养生体育选用的教材内容2 1 理论部分传统养生体育的产生、发展及其深刻的内涵 ;古代养生之道的观点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中华养生体育》 ;《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及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体育处方等。2 2 实践部分站行坐卧养生操 ;热身操 ;立式八段锦 ;健身乐心操 ;手眼同动增视操 ;太极拳 ;太极剑等。2 3 体能练习发展各项身体素质。3 养生体育教学方法3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生体育课必须加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密切联系所学的知识、技能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学习“拍打功”要联系经络走向及有关穴位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功法的理解和拍打功的力...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在23岁时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思想宏大深邃,涵盖了哲学、古今中外历史、文化教育、人生观等诸多方面内容,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文章。写作此文时,青年毛泽东的体育实践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他对体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不拘一格的锻炼方式。对比《体育之研究》写作发表前后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巨大变化,青年毛泽东认识体育的足迹,也是青年毛泽东走向伟大的路径,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5.
现代体育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究以西方现代体闲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现代瑜伽等体育形式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文化精神,来考察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现代价值,发现它既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同时又蕴含着具有普遍意叉的现代价值.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之走向现代有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不仅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现代发展本身亦将为西方身体文化走出异化的困境、重塑现代身体文化价值提供了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通过历史研究法、比较法阐述了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源于不同的思想起源 ,指出中国体育养生思想注重人对自然的适应 ,强调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 ,养生手段上以绵缓运动为主 ,能量代谢以上聚能为主。西方体育养生思想则注重人对自我的挑战 ,强调运动 ,以耗能后的超量恢复为其养生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分析其养生实践的特色,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与其“理”“气”“阴阳”“道”等概念及“明天理、灭人欲”“魂魄论”“动静论”“中庸说”等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主要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有顺“道”、持“中”、主“静”、少欲、形神俱养、宜“时”等。建议:将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贯穿到现代的养生康复实践中,丰富当今的养生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毛泽东的体育社会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是我国体育理论的经典之作,文中充满了体育社会学的思想,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体育社会学的思想精髓,精辟透彻地阐明了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仅对毛泽东的体育社会学思想做出初步探讨,并以此提出体育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体育──养生”思想的文化根基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体育──养生”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重要原困之一在于它具有深刻的理性基础。即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和运用了近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而且在严密的理论推导中升华到哲学层次,进而具体地指导了中国体育实践。因此,毛泽东的体育观依然是指导中国体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以一种十分朴素和思辩的观点揭示了体育的本原以动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即从这一观点出发,重新反思现代体育的本原所在,使我们能够真正认识体育这一社会现象,从而推动当前各项体育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维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史立论、史论结合。一方面对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思维模式进行全面系统探讨;另一方面就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所内蕴的有现代价值的体育养生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相似文献   

12.
试论体育的突破和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古希腊人创始的竞技运动,其表现形式为外在的超越;而在中国古代,却诞生了影响深远且带有某种内在超越精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两者并无优劣之分,为人类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人类体育要完成对自身更高层次的超越,必须走中西体育融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体育理论     
G80体育之研究(二十八画生)[刊,中,I]//体育学刊.-1997(2).-1-5(MYL)体育//研究//德育//智育//运动//方法//G80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哲学意义——纪念《体育之研究》发表80周年[刊,中,Ⅰ]/张涛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刊.-1997(2).-10(MYL)体育//运动//哲学//辩证法本文作者分析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  相似文献   

14.
体育理论     
G80 9800298论毛泽东的体育社会学思想[刊,中,I]/贾雄//体育学刊.-1997(3).-32-34(XH)体育社会学//体育理论//终生运动//毛泽东//中国//特色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是我国体育理论的经典之作,文中充满了体育社会学的思想,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体育社会学的思想精髓,精辟透彻地阐明了体育与入、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仅对毛泽东的体育社会学思想做出初步探讨,并以此提出体育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毛泽东体育思想与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思想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当时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是对一定社会时期人们体育观念的抽象概括。本文以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为切入点,从思想文化变革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人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旨在使我们以毛泽东体育观为指导,以毛泽东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加深我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发展竞技运动的同时更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相似文献   

16.
养生文化的异化与体育价值观的时代化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逻辑分析和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养生文化和体育价值后认为,养生和体育都是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养生本质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养生文化的异化现象,对体育价值的辩证思考有助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体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时代化转变和养生文化的精髓共同主导现代人的整体健康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过无数代喜好养生体育人的共同努力和经验积累,我国已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形成了中华养生体育的知识体系。深入挖掘和借鉴其深厚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毛泽东早年的思想倾向出发,结合毛泽东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剖析毛泽东在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前思想发展、转变过程。指出《体育之研究》一文的发表是毛泽东救国救民思想的一种现尝试。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与当代体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明 《体育学刊》2000,(5):113-115
作从现代科学、医学、体育等多视角,阐述了《黄帝内经》中具有的养生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在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为主体框架结构,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和促进民族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大道和人之成仁的道德品质。按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庸之道是人们涵养道德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被后世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养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是适中不偏和恰到好处之道;保持情绪平和、谨和五味、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标准、对练习火候的把握及涵养狭义道德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