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被安排在两篇看图学文之后的第3课,是学生进入二年级后首次遇到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故事,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比,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较曲折.随着年级的变化,教学要求的提高,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和课文后面提示的要求,关于《诚实的孩子》一课的教学可从这几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2.
[教学创意] <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散文诗,这是一篇表现着浓烈的、圣洁的母子之情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寄托着泰戈尔对逝去的亲爱的妻儿的缅怀诗.  相似文献   

3.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这是一篇关于伽利略的人物小传.请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这篇人物小传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陆续举手.) 生:这句话是“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师:同学们找的也是这句话吗? 生:是的.  相似文献   

4.
赵路 《考试周刊》2008,(5):146-148
在国内语篇分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阅读课的教学探索,但人们却很少把这一理论与语篇实例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对<逃学记>的语篇分析,探讨了这一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下面是上海××中学的两篇学生作文. 一篇《你为母亲做了些什么呢?》曾受到教师的赞赏,当作“范文”,在教室里张贴,让学生学习. 另一篇《培养纯正的无产阶级感情》,是某同学在看了上文之后,针对其思想、观点,自动写出的一篇批评文章.但却受到教师的非难.该校领导和团组织发现这一问题后,组织了讨论,提高了师生的认识.现在把这两篇作文原样发表出来,希望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6.
’95高考作文是一题两作,后一篇比分较重,写的是高中学生常写的议论文.但它却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常规写法.因为这篇议论文开展议论的思想基础,实际上是作者在写前篇对话片断时就已经奠定下来的,这是  相似文献   

7.
“无己无功无名”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其内篇、外篇.杂篇都有关于这一思想的论述,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在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下面是上海××中学的两篇学生作文. 一篇《你为母亲做了些什么呢?》曾受到教师的赞赏,当作"范文",在教室里张贴,让学生学习. 另一篇《培养纯正的无产阶级感情》,是某同学在看了上文之后,针对其思想、观点,自动写出的一篇批评文章.但却受到教师的非难.该校领导和团组织发现这一问题后,组织了讨论,提高了师生的认识.现在把这两篇作文原样发表出来,希望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二月写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共有四十三篇.《<一个整社的好经验>一文按语》,是其中的的第二十一篇.《<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按语》,是其中的第二十七篇.这两篇按语,是论述政治工作和文风问题的珍贵的革命文献.下面谈谈学习这两篇光辉按语的粗浅体会和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夸父追日》是一篇著名的神话故事,虽然这只是一篇神话故事,可它所揭示的道理却不仅仅如此.就好像这篇故事表面上看是讲追逐太阳的故事,但是这个"追逐"和"太阳"却具备着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因为那个时代科技非常落后,所以人们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满足日常生活.而这篇故事恰恰是揭示了那个时代中人们的一种征服大自然的野心,也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光明的期待和向往.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两篇小说范文,一篇是俄国作家契河夫的《变色龙》,一篇是中国作家李宝嘉的《制台见洋人》.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反面角色,都是作家批判鞭挞的对象.对照分析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形象,对于学生认识小说反映的时代,了解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家在揭示社会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异曲同工的手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故事里,以寓言的形式把寓意融在其中,这样的一篇语言通俗、流畅易懂的寓言.在教学时如何进行教学,课文的重点训练应落在哪儿?这篇文字的寓意如何表述呢?.  相似文献   

13.
吴祖缃先生曾谦逊地称其《西柳集》中的小说“前面七篇.实在幼稚得见不得人;后面几篇稍稍进益了一点子.”《菉竹山房》正属“后面几篇”之一,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觉其魅力犹在。有的研究者称它为《西柳集》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这是很有见地的.但该小说叙事上的匠心.很少有人论及。对现代读者而言.小说“怎么写”也许比“写什么”更具诱惑力。这并非否定“写什么”的意义.而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对于一篇具体的小说来说.“怎么写”搞清楚.“写什么”也迎刃而  相似文献   

14.
深圳名师石景章先生曾给我们上了一节颇有启示的公开课.这节课的课题是<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篇讲爱国主义的经典课文.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篇很难讲的课文,因为这篇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偏长,并且如果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来讲的话,很容易陷入"语义课变成德育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宁鸿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提出了两个著名的问题.一是"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上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二是:"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通讯.本单元的主题是信息传播,其中四篇阅读属于新闻体裁.此前已学了两篇,这是第三篇,是对前面新闻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本文作者抓住航天英雄杨利伟出征这一场面,以通讯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情.角度独特,内容新颖,最大特色就是从细微处着手描写大场面,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7.
面测题(抽选一组完成)第一组1.自己准备一篇短文或诗词,有感情地朗读短文中的一个片段或一首诗、一首词。2.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篇短文或这首诗词。  相似文献   

18.
胡燕丽 《考试周刊》2022,(10):90-9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和重塑,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这两大崭新的概念应运而生.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语篇还主要依赖于文本这一单一的形式呈现,并且文本大多来自教材,缺乏真实的情境,使得语篇作为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已经无法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语言学习.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尝试将主题语境和语篇类...  相似文献   

19.
张汉清 《辽宁教育》2002,(1):103-104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篇课文很有特色,值得借鉴.这里仅作片断评析.  相似文献   

20.
张汉清 《辽宁教育》2002,(2):103-104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篇课文很有特色,值得借鉴.这里仅作片断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