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魏娜 《现代语文》2007,(5):33-3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毕飞宇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作家。他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其中《哺乳期的女人》《雨天的棉花糖》《那个男孩是我》《青衣》等均受到读者好评。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毕飞宇说,《玉米》是他的最爱,是他为年青一代人写的,他希望他们喜欢。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多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毕业就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些人身上,毕飞宇寄予了悲悯、理解、同情,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疼痛”。《家事》与《相爱的日子》是毕飞宇2007年的新作,解读这两部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14,(3):158-159
在鲁迅文学院举行的2013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毕飞宇的《大雨如注》获得了短篇小说奖。他虽未能到场,不过他发来了获奖感言。毕飞宇说自己还有一个月就50岁了,获人民文学奖为自己的50岁做一个小结,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多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毕业就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些人身上,毕飞宇寄予了悲悯、理解、同情,写  相似文献   

5.
据人民网消息,首届郁达夫小说奖12月7日晚在郁达夫故乡浙江富阳揭晓。作家铁凝、陈河分获短篇小说奖和中篇小说奖,叶广芩、乔叶、陈谦获中篇小说奖提名,毕飞宇、韩少功、朱山坡获短篇小说奖提名。首届郁达夫小说奖采取实名投票、评语公开的透明评奖方式。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  相似文献   

6.
从毕飞宇早期的两部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和《彩虹》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人生不同时期的孤独:孩童的忧伤、中年的奔波、老年的孤寡。在这两篇小说中,毕飞宇对20世纪90年代商业语境下的生存现实进行了透视和描写,揭示了几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生存命题。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在小说中将苏北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全景式地呈现给读者。江苏特殊的地域划分、苏南苏北存在的事实上的差距,促使毕飞宇在描绘苏北平原时,着力凸显苏北景观的特殊性。毕飞宇小说中对苏北自然、人文历史的描绘,使读者了解到:江苏文学并不等同于苏南文学。苏北文学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江苏文学感伤颓废的文风,并为文学地理学以及边缘地区的文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8.
作家声音     
正毕飞宇认为写作是需要思想和灵魂的参与一部好的作品往往让读者"深陷"其中,毕飞宇也不例外。他在十六岁左右开始阅读小说,在享受文学给予"快感"的同时,却也伴随着失眠。他说,那段时间,常常因为看小说而失眠。夜晚,躺在床上休息,脑袋却不由自主地沿着小说的思路和情绪"往下走",不时会"跳出"几行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就在脑海里"打圈",挥之不去。后来,毕飞宇就形成了一个习惯,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伤逝》和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都是描写时代青年恋爱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它们具有相同的情节模式,揭示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前者意在反抗绝望,后者则是认同现实。  相似文献   

10.
有评论者认为,毕飞宇的短篇小说《睡觉》主要是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甚至还有几分含蓄和羞涩,且又精明异常"的二奶形象,但笔者认为小说的主旨并不限于此,主人公"小美"只是一个载体,毕飞宇在小说中塑造"小美"这个角色,不单单是在工笔勾画一个"二奶"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其实还有更高层次的指涉,那就是将反思的矛头直指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1.
毕飞宇是“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以悲悯之心和形而上的凝思获得诸多学者的认同和称赞。“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创作中“死亡练习”系列小说达31篇.超过其文字总量的四成。其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涵盖类型比较全面,与其创作三阶段“相伴而行”,具有现实意义、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传达出作者的社会责任、艺术追求和哲学思考。追究原因.涉及作者所处的文学环境、时代背景等外部因素,以及亲身经历、审美趣味等内部因素。毕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是中国文学直面死亡的范例之一,演绎出“感受疼痛——体验尊严——追逐阳光”之死亡、事业与人生三部曲,充满疼痛又满怀希望,给读者带来真的启迪、善的滋养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论文解读近年毕飞宇小说《玉米》、《平原》中的权力叙事。文章借助叙事学方法,发现“权力”在叙事层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家庭、乡镇、学校三个空间中的权力状况。最终,论文比照文本对格雷马斯相关理论的抵触,推断出毕飞宇笔下“权力”的四重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是中国少有的以盲人按摩师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作者力图为盲人按摩师们塑造一个并不有别于"健全人"的形象,也想让作为"健全人"的读者重审自身对"他者"的态度。为了达到此目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平等的叙述姿态,进而产生了某种"无人之境"的美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推拿》让"人——个体尊严"的主题在平实的叙述中得到了凸显,其对残疾人个体尊严的重视也充实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千红一哭的悲剧命运两方面来梳理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形象,阐述她们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悲哀、无奈及沉沦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叙事视角涉及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与被看者是怎样的态度,读者处于何种召唤视野等问题。叙事视角直接关系到文本信息的传达,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是西方叙事学近年来研究最为普遍的维度之一。本文通过对毕飞宇小说视角的具体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这种叙事视角的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揭示了在特殊年代中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戕害。张爱玲的《金锁记》阐释了曹七巧在金钱的诱惑下是如何逐步发生人性的变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权力和金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鲜明地揭示了两人如何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由被动濡染到主动追求再到最终为之牺牲自己,展示了特殊时代下权力和金钱对人的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是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宇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相似文献   

18.
毕飞宇最初阶段的小说创作一直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意义书写"与"经验书写"的游离与对峙问题,小说显得笨拙而生涩.而在晚近的创作中,他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策略,从而完成了自身的超越和上升.回到"现实主义"这种书写策略还打开了毕飞宇写作的另一重天地,它帮助毕飞宇在对当代中国乡村的书写中达成了对"权力"主题的完美展示.围绕着"权力"的控制与争夺,交替和循环,毕飞宇深入考察了"政治"、"启蒙"、"个体"、"女性"等现代命题在"权力场"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发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儿童和妇女是最容易被“损害和侮辱”的形象,这种发现日后成为中国作家表达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传统。在晚生代作家群中,毕飞宇对儿童和妇女关注是比较突出的。在《地球上的王家庄》和《玉米》中,文革岁月的荒谬使得儿童和妇女的相较于“五网”时期呈现出一种“魔鬼化”的面目;而在《哺乳期的女人》和《林红的假日》中,改革年代的儿童和妇女则在市场经济时代中存在被陌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随着一批以写农村题材为主的文学作品的问世,毕飞宇、李洱、林白等为中坚的晚生代作家的创作出现了转型迹象,开始有意无意从欲望都市中撤退,在乡村和历史中进行书写,显示了对写作深度和写作意义的自觉思考和追问,呈现了某种历史主义的悲悯情怀。与这种空间的转换相对应的,还有叙事立场从原先的边缘向中心的靠拢,叙事方式上从现时态的写作向过去式的写作,话语方式从原先的反讽式写作向悖论式写作转向,这些文本中呈现出了一种人到中年的精神气质,与现实和解,向历史握手。这种写作固然源于作家写作的探索,更源于现实的召唤,还来自于人到中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