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失实能否杜绝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要想扯清楚,恐怕又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以我孔见,要杜绝新闻失实,做为编辑要善于识假货,不吃假。编辑是组织、审读、编选、加工稿件的人,因而,对防止和杜绝新闻失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报刊编辑首先要弄清自己所承包“责任田”的底数,成为内行人。记得有一次,报社负责编发军事训练稿件的编辑让我替他审阅一篇军训的稿件,看了一遍,认为不错,便提起朱笔修改起来,改到中间,突然觉得不太对劲,文中讲某部用85加农炮打间瞄目标如何如何。尽管我不是加衣炮手出身,但我知道,  相似文献   

2.
在如林的诗集中,《爱的诗笺》(鹭江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显得过于朴实无华。说实话,诗作平平,作者陈线明的知名度也不高,许多年轻人感到陌生。然而,它却别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女诗人心血的结晶。第一次结识女诗人,大约在40年前。那时,我刚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她已从上海《青年报》调来《厦门日报》任副刊编辑。我的一些习作承她厚爱得以常在报上发表,有几次还蒙她约见当面指点。她风华正茂,时有诗歌、散文、小说问世,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4.
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常常因写的稿见报少或不见报而苦恼。有的埋怨编辑对“无名小卒”不重视,有的就“洗手”不干了.但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这段弯路,我也曾走过.我是工人,可是比较热爱通讯报道工作.我自1981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由于写作基本功较差、见报心切,稿子写了不少,却一篇也没有被采用.后来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画家,在访问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时说:“自己一天画一张画,而要卖出去却需要一年.”门采尔让他倒过来试一试.即一年画一张,在提高绘画质量上下功夫,这样画出的画,会一天就可以卖掉。它告诉人们无论干什么,只有注重质量,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联系自己写稿实际,开始检查自身的问题,我是犯了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毛病.于是,我决心象门采尔说的那  相似文献   

5.
刍议青年编辑的参与意识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社丁滨近来,在与科技期刊的青年同行的接触交流中,感到一些同志的主动参与意识比较淡漠,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感到“有劲使不上”,感叹“小编辑手中无权”。要知道,客观条件是能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得以改造的,只要你有了...  相似文献   

6.
一个“写”字,一个“作”字,合起来才称写作。这是要求写文章的人言行一致,不能笔下一套,作的是另一套。听说,有两位手持《青年导报》通讯员证的青年去县车队采访学习雷锋的事迹,采访后这两位青年竟向车队领导提出给予“乘车方便”,包括免费乘车。作为业余通讯员,其采访活动多数是小范围的,就是较大范围的采访确需乘车,也必须按国家规定买票上车。因此,这样的“要求”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7.
抓‘由头’     
1989年春天,安阳县洪河屯乡上柏树村青年民兵董海学,不顾个人安危从漳河急流中救出一位七岁的落水儿童。儿童父亲同胞三兄弟,就这一个男孩。孩子被救出后,他的叔叔、伯伯争着向董海学表示感谢,事迹动人心弦。我了解这一情况已是事件发生数天之后,正要进一步采访,又听到电台已在“一句话短讯”中播出了董救小孩这事。董海学的事迹感人,不详细报  相似文献   

8.
当“官儿”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新闻官儿”更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不仅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其中较为敏感的一部分——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农兵学商……我本是个地地道道的“秀才”,而且是个女秀才。自60年代初投身新闻工作后,一直就埋头子采访、编辑、翻译……20年后,历史把我推上了“新闻官儿”的位置。幸亏我从事新闻工作经历了从读者到作者到编者的变换;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又经历了从助  相似文献   

9.
前一时期,报刊上谈短新闻的文章不少,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这都是谈“写”的。从自己的工作实践来看,还有一个如何编的问题。我感到编辑短新闻,需要有一栏节目的整体观念。有些新闻稿件,经过我们编辑的手,还是短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要说  相似文献   

10.
题目中提及的“两广总督”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官职,它指的是广开视野和广交朋友。 我刚学新闻写作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高高兴兴地写了一篇稿子,以为反映的内容在企业内既新鲜又重要,可是到报社编辑那里就被“枪毙”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找出了原因:有的事实从本单位看,既新鲜又重要,可是拿到面上一比,就显得陈旧和不重要了。这说明我视野狭窄,缺乏全局意识。打那以后,我刻意在广开视野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并大见成效。每有新闻素材,我都学会将它放在“全局”这杆秤上称称其在面上的分量,对分量不足的新闻素材决不轻易动笔,对有一定分量的新闻索材决不放过。还真别说,此后,我撰写的稿件不但频频见渚于报端,还时常占了大报的重要位置。那么,通讯员从哪方面入手才能广开视野、做到胸有全局呢?  相似文献   

11.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了解读者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一直做青年工作,刚调到青年出版社的时候,自己也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对青年的思想特点和兴趣爱好,大体上是了解的。“文革”中我们出版社停业十年。重新走上编辑工作岗位以后,我感到业务荒疏,最突出的问题是和读者对象完全陌生了。  相似文献   

13.
在这次波及全国的暴乱中,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被自由地安上了“自由女神”像;在游行的行列里,高喊起“新闻自由”的口号。一些青年记者还向我再三申明:“只有新闻自由,才能监督政府!”这些青年人的愿望不能不说是好的,但他们太天真了,殊不知新闻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它和世上一切事物一样,都是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在有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侈谈新闻自由,只能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相似文献   

14.
作者写出作品之后,总希望能够发表,更希望尽快发表.因而,作者把作品寄到(或送到)报刊编辑部之后,都有一种急切的或惴惴不安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作编辑的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作者把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直接送到编辑手上,希望当时就看,立即表态;或者头一天寄到编辑部,第二天就打来电话,催问处理结果,了解作品的“命运”如何!借用服务修理行业的一句话,希望编辑处理稿件能做到“立等可取”才好呢! 诚然,不少作品,编辑一过目,就能分出优劣,判断出能否刊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主张采用“立等可取”的办法.如果采用这种办法,很可  相似文献   

15.
现在报刊上出现的一些失实新闻,有作者采写稿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编稿方面的原因。许多假新闻确实是作者为追求发稿量或为获取稿费杜撰出来的,这肯定是作者的责任。这方面我不谈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报刊的个别编辑也应反思,媒体出现失实新闻也有他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要写出好文章,固然依赖于作者的刻苦和细心,但更与编辑耐心、及时、得当的引导分不开。一篇好文章、一位好作者,往往正是在编辑的循循善诱下完成和培养出来的。即使作者“心有灵犀”,也需要编辑巧手“点”。 我平时很注意阅读《浙江日报》的“三味书屋”专版,几乎每期不漏。但是每当我也想为它写点东西的时候,却总是感到题材难抓,难于落笔,尝试着写了几篇都很不理想,不敢拿出来。去年5月,我与“三味书屋”专栏的编辑朱国良同志在临安巧遇,晚  相似文献   

17.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18.
版面就是报纸的“脸面”,这张“脸”美不美,活不活,直接影响着报纸的宣传效果。笔者结合我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讲”好版面语言中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好的编辑思想 一个好版面,首先要有正确的编辑思想,其核心就是较为完美地体现编辑部的报道意图和倾向,合理准确处置版上的所有稿件。这就要求组版编辑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全局观念,较好的理论修养,具备较高的评估新闻稿件价值(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水平,以及基本的审美和欣赏能力。版面编辑的素质对报纸宣传效果的影响不可小看,熟悉和掌握版面语言,是组版编辑必备的本领。而这一切必须以正确的编辑思想作指导、作前提。  相似文献   

19.
我做编辑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五十年代末在高等学校工作时兼办过校刊,后来又在省报主持过文教稿件和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七十年代初移位于出版部门,主持文艺出版物的编审事宜。我干过责任编辑,但更多的是做编辑环节中的复审、决审工作。我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一样,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职业感受和体会,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就是“编辑要勤于笔耕”。作家搞创作是“笔耕”,秘书撰文稿是“笔耕”,画家泼墨缀红是“笔耕”,书法家染翰挥毫也是“笔耕”。大凡以“摇笔杆子”出产品的,都可称之为“笔耕”。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我青年时,初登文域,编辑与写作,即同时进行。深知创作之苦,也深知编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第六期上刊登的吉铁工人报的编辑同志认真处理好通讯员的第一篇来稿,注意从青年工人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经验,使我受到很大启发。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社会各阶层都有责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但就新闻界来说,编辑同志则起着一种特别的作用。因为编辑和青年作者有着直接的联系,能随时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以及怎样想的,如能有针对性地做些工作,是会收到较好效果的。尤其是处理好“第一篇来稿”,对青年作者能否继续写作有很大影响。因为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