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绕杆射门在足球教学中虽然不作为一项教学内容,但是绕杆射门练习一直是足球教学中的一种最常用,必不可少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这是集运球、射门、变向,心理素质于一体的综合练习项目。  相似文献   

2.
<正>一、重视体验成功的作用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置不同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进行分层练习。如图1所示,教学内容是足球脚内侧运球过杆练习。实线表示运球的路线,黑色圆圈表示障碍物,部分学生对脚内侧运球技术不能在绕杆的运动情境中有效运用,在练习中容易出现人跟不上球的现象。多次的失败经验使学生失去继续练习的兴趣,同时自我效能感降低。在足球脚内侧运球技术学  相似文献   

3.
范俊贵 《体育教学》2014,(12):68-68
在高中足球教学训练中运球技术很重要,由于基层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训练效果低下,学生在练习时存在很多问题,在比赛中运不好球,突破不了防守,创造不出以少打多的机会。如何提高运球的能力?我想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可以通过以下8个方法来提高运球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就足球运动员而言,耐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在90分钟比赛的跑动距离约为6.5公里11.3公里(取决于场上位置),而耐力的发展始于青少年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足球选项教学和训练中,通过有球跑动、传球练习、结合跑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力方面的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丛林漫步(一)练习目的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提高运球和控球  相似文献   

5.
笔者经过几年来的足球教学实践发现,利用篮球、排球的技术教学为基础,在足球教学中适时地加以讲解运用,使学生对足球技术练习产生了浓厚兴趣,熟练地掌握了足球基本技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足球教学中,颠球、运球变向是提高个人控制球能力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与排球中的自垫球、篮球中的运球变向很相似,只是前者利用除前臂之外的其他部位进行练习,但是击球部位及重心随球移动是相同的。2.足球练习中颠球练习采用的方法(1)在每次课中安排15~20分钟的颠球练习,对学生讲清颠球的技术要领及对提高足球技术的重要性,并…  相似文献   

6.
<正>一、自己动手,优化教具资源案例:笔者在教授足球的脚背外侧运球时,设计了让学生利用挂图自主学习运球技术,再请部分学生进行示范,然后教师强调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之后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环节。但是,笔者学校没有现成的足球脚背外侧运球的技术挂图,笔者通过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也未找到合适的图片。于是,笔者在"爱奇艺"中下载了一个足球脚背外侧运球的教学视频,  相似文献   

7.
足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练习法。初带训练的教师往往拘泥于学他人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而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构成技术练习的要素关系和作用,往往受到练习法设计与安排的困扰。因此深刻认识和掌握技术练习法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是提高和改进技术执教水平的根本出路。   一、练习法构成要素及作用   足球技术的教学与练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学生、练习环境与条件 (教材、设备器材、教学手段 )是构成该系统的基本要素。在这一教学练习系统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足球技…  相似文献   

8.
标志垫作为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中最为常见的教学辅助器材之一,教师通常将其用作标识场地范围、辅助运球绕桩等用途。笔者立足足球运动技术技能多样、运控传接快速、空间方位瞬息万变等项目特点,同时结合标志垫平整、柔软、颜色鲜艳等安全属性,通过深入挖掘并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打磨单一技术、练习步伐步频、引导移动跑位的练习方法,在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球性球感及运控球传接球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一、体育课堂展示教学方法多样本次活动共进行了三节以"体育中考项目的教学策略"为主题的体育课,在构建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本主题进行授课。每节课环节设计巧妙到位,课堂的组织形式多样。例如,《七年级——足球:脚背外侧运球过障碍练习方法》一课的教学,授课教师在充分分析了七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及中考项目"足球绕杆"的基础上,设计展示了多种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祝利忠 《体育教学》2022,(11):66-69
本文根据足球项目的特点,结合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广丰中学的实际情况,对初三选考足球项目的考生进行全面梳理,通过不断改进和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得出:提升足球成绩应从步法、球性、重心、心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为此,本文介绍了几种简单、有效的练习方法来提升足球考生的运球和射门技术,为初三体育中考助力。  相似文献   

11.
<正>足球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球类活动之一,而单纯的耐力练习却恰恰相反,枯燥乏味,因此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那怎样把足球和耐力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耐力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利用足球来发展学生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的方法,望与同行们探讨。一、发展心肺耐力的练习方法(一)限时运球场地与器材:足球场地、足球若干。练习方法:每人一球,在足球场地内自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剖析两个案例同样的"篮球运球过人"教学内容,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一)教学方案方案一:熟悉球性→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曲线运球→让学生讨论有哪些运球过人的技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体前变向运球过人→面对标志物。如,标志杆的练习→面对消极防守的练习→一对一的实战练习→运球  相似文献   

13.
熟练的控制球技巧在比赛中的实用性很大,所以提高控制球能力是少年足球训练的重点。下面是我们在中学足球训练实践中收集与综合的一些提高运动员控制球能力的训练方法。提高控制能力应从控制地面、空中、反弹球三个方面进行练习。一、控制地面球练习:(1)8字运球:应用推球的动作双脚交替围绕两个障碍物呈8字形连续运球。注意掌握推球的份量,控制球的旋转、速度以及步法的调整与身体重心转移。逐步提高运球速度。根据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缩短障碍距离。(2)直线运球:用里、外脚背相结合,直线运球至20米左右处急停转身,再朝相反方向直线运球。急停时要应用拖球或扣球动作随球转身变换方向。反复练习。注意运球动作要连贯,要掌握推球的份量,急停转身时不要失掉对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正>一、有效示范,目的明确是前提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某种动作的形象,它告诉学生这种技能的结构是什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学情、教学目标进行示范……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如,在《足球:脚内侧运球的练习方法》这一课堂教学中启航中学是足球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本次课的内容是足球课的灵敏素质训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完基本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在足球比赛中的灵敏素质而设计的,本次课的新颖之处就是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角度入手,合理有效的解决学生运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绳梯融进足球课中,通过绳梯练习和足球运球的结合,提高学生对素质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灵敏素质训练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正>在足球教学中,一般都遵循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这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任何原则在实际运用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打破常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如足球教学中能采用从无对抗练习到消极对抗练习再到积极对抗练习,这样的练习模式进行练习,将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足球水平。案例一:正脚背运球,三片场地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两人一球的移动传、接球练习训练目的:培养学生移动中的运球、传、接球能力,及传、接球的准确性。训练器材:足球一个,标志盘两个。练习方法:两名学生相距6~12米,面对面站立,一人拿球。练习开始后,拿球学生把球经两个标志盘中间斜向传给对面学生,对面学生接球后把球运到标志盘另一侧,经两标志盘中间斜向传回,依次进行,见图1。练习建议:传、接球和运球应随练习的熟练性逐渐加快速度,保证传、接球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校体育》2021,(2):68-69
<正>笔者给"浙派名师班"学员们演示足球传球的准备活动教学中,使用不间断性持球、运球、传球的练习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2组,其中,1组学员(12人左右)在限定的空间内(内有障碍物)运球,要求在控制住球的同时,能够躲避障碍物和其他运球学员。另外1组学员(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人数可多可少)围绕在限定空间的四周,  相似文献   

19.
<正>一、"流水线"形式的组合篮球运球投篮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教学内容。在组合练习思想的指导下,笔者把运球投篮这个练习分为开始(原地)、技术练习、结束返回(移动)、等待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见图1)。在图1中,运球投篮练习就像一套紧凑的"流水线",而四个环节如流水线上的四个"生产单位"。在练习中,教师可在"生产单位"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技术、身体素质动作,比如原地运球(A)、原地到技术练习(A-B)的单脚持  相似文献   

20.
孙钦来 《新体育》2022,(8):74-76
足球运球作为苏州市体育中考的一项选考项目,考察的是学生的足球球感、灵敏、以及带球的水平。就目前苏州体育中考足球运球选考这项内容来看,学生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影响成绩甚至取消成绩的情况,本文就上述考试中出现的这些情况,从考试的细则出发,分析学生常见的错误动作并提出改善办法,以及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足球运球教学,切实提升学生足球运球的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