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而言,“公”总是意味着个体、群体的同生共荣,意味着公与私、义与利等的相生相息。以公民身份为前提、以公域与私域的区分为基础、以丰富人性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终极追求,构成了当代“公”的观念的丰富内涵。学校基于公民生活实践,从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认同、鼓励社会参与等侧面着眼,有利于培育面向公民社会的“公”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理论发生并成长于西方社会,公民政治文化是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不可缺少的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专制的政治文化,如王权思想、人治思想、臣民意识等,则压抑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因此,要实现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由臣民转化为公民、由王权转化为民主、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为中国在公民社会的构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转化的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民文化:中外语境下的考量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民文化是维持政治稳定与保持政治效率的观念基础和心理条件,作为民主制度的隐性结构,它是社会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在厘清西方学者对公民文化种种理论界定的基础上,考察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公民文化研究,探讨在快速展开的现代化进程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参与型公民文化建设的宏观思路与举措,倡导民主、法治、参与、合作、宽容的文化旨趣,通过公共教育、民主政治生活以及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等多种途径强化公民训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首先要坚持主流政治文化,化解、避免政治文化的危机。其次要警惕政治亚文化的威胁,防止邪教、伪教的影响。同时,清醒认识权威转型社会危机,培养参与型的公民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无"公民"的踪迹,遍及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意识是臣民意识,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奴性十足的臣民意识还未能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羁绊中完全解脱出来,致使我国公民意识淡薄.分析封建臣民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臣民意识的根本途径是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把握环境关照、制度保障和重视实践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的政治——文化范式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怎样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成为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仅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公民文化的内涵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特点;我国公民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信任有助于增强国家共同体的凝聚力和人们的价值认同感,是我们构建公民精神的应有之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个重人情和关系、以家族为中心的封闭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关系也自然是特殊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当代民主政治条件下,传统的信任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信任关系来重新构建公民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伦理观的养成是正在发育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内在诉求,在公民社会和公民伦理观的发育中,必须走出用西方市民社会发展观来审视中国公民社会的学术误区。中国宪政制度上的优势决定了公民社会的必然性和塑造公民伦理观的必要性。科学的公民伦理观必须是以公共理性交往为基础,以主体间平等为轴心,以明确的道德责任为界限,以追求政治的正义为归宿,并与传统的“内圣”之德、道德本位主义、奉献型道德、强制型道德和索取型道德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0.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教师培训的公益性是公益性教育事业理念的延伸与发展,即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形成全免费的教师义务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确实成为一种"公共福利",惠及全体教师。尽管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师培训的公益性与私益性的争论以及参与教师培训各方的利益博弈,但基于公益性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现实,公益性教师培训必然有着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公私观念源于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各种公私观念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公与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中国早期公私观念中推崇"大公无私",贬斥"以私害公"是一个基本取向,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公私观念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和完善"公",以公为中心,以公为主体。尚公意识被后人不断地优化,成为人们的政治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目标。公与私在现实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公私合一、公私兼顾是难以实现的,公与私始终处于背反的境地。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准则是以"公"为先,只有一切为了公利,维护公利,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天下为公"成为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个人幸福与整体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一个社会具有私心和公心这两个要素就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状态。将从私心和公心的相互作用及运行机制来论证“两心”是构成和谐社会之根本。  相似文献   

14.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公私观及其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私之辨主要与政治文化相互纠缠,在公与私及其关系问题上也主要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伦理和价值判断,并由此导致了在公私关系问题上的严重扭曲,其不足和缺陷也是非常突出的.今天,就传统公私观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克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不公、两极分化等现象,寻求最大的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以及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所有权社会化"思潮的理论预设是私人所有权的完善保障,社会基础是私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妨害。这一思潮忽略了所有权自始即受到客观条件和法律的种种限制的事实,只是对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被暂时忽视的社会公共利益的重新关注。鉴于我国缺少的不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视,而是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我国当前不宜提倡"所有权社会化",应该在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适当强化私人所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的核心是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在于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对于公与私关系的处理.其中公权与私权、公利与私利、公德与私德以及公民与私民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关键.这四对关系是公民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基本关系,也是衡量现代公民社会的标准.处理好这四对关系是每个公民对公民社会建设的贡献,也是公民社会发...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圈,但私立大学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中占绝对优势,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则处于弱势。公共财政资助是日本私立大学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观念淡薄、资助方式单一、资助立法缺乏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比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问题:中国私立大学享受公共财政的前提是"非营利性";根据利益获得原则,私立大学应该享受公共财政;适当享受公共财政可实现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宏观过程管理;公共财政资助方式可采取"两主两辅"模式;加强立法是公共财政资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银行监管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梳理后,发现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支持银行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和质疑银行监管的私人利益理论。然而,这两种理论都是极端的情形,他们夸张地表现了监管政策背后的复杂动因,行政监管与市场纪律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结合此次金融危机,综合考虑以上两种理论,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的有效银行监管理论尤为重要,这也成为今后银行监管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构建社会秩序的理论,市民社会理论一直致力于界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之相应,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公与私的矛盾,必然成为国家与社会现实架构中的内在关照。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刻反映或集中体现了这个核心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