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惠慧 《新闻世界》2011,(4):159-160
电影院发展至今,随着时间的沉淀,也有它独特的空间文化。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认为,我们平时对空间的感知是从参与各种活动中得到的,而电影院的文化空间就是在电影院这个地理空间范围内经过时间的积累所产生的观影过程,人与场所之间时行交互活动的一种情感活动。电影院作为一种具有艺术特殊魅力的场所,将继续保持下去,有关电影院空间...  相似文献   

2.
8月23日下午,上海市档案学会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东方讲坛"档案馆举办点第36场讲座,邀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作"青藏铁路与青藏文化"专题报告。报告会上,葛剑雄教授从青藏高原交通的历史和现状、青藏铁路建设的必要性、青藏铁路的影响和前景等方面对青藏铁路的开通和青藏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实的介绍。市档案学会部分会员、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学员、社会热心听众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田强)  相似文献   

3.
古代巴比伦人曾梦想建造一座通天塔,结果因工匠语言不通而中途废止。这个无奈的传说暗示了一个真知:文明依赖于交流和沟通。没有爱琴海的频繁贸易往来,就没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没有达·伽马、迪亚斯、哥伦布、麦哲伦的勇敢远航,就没有西方文明的今天。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到,吉尔吉斯大草原曾是一个内海,由于气候地理的变故,它干涸了,然而,对于人类文化来说,这一变故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因为它成为维系15世纪以前各分裂文明之间的一大枢纽;而进入20世纪,这里更是被英国地理政治学家哈·麦金德圈入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世界心脏地带”。今天,中国大陆企业界最时髦的口头禅也许就是“依照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云云,这里蕴含的正是沟通促进发展、开放促进变革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说到“档案文化”,在近年来的专业报刊上可以读到不少文章,但我始终弄不懂档案与文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眼下“文化”时髦,不少人喜欢说某某是“文化”,因而,对不能免俗的“档案文化”,我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女性文化的实质是女性文化对强势男性文化的一种积极反叛。女性在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下探索、跨越她们的“德”的位置和物质边界而努力。让女性文化得到提高,这也是知识女性的责任,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追寻,女性文化必然会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6.
《国风》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空间诗歌的发生,考察《国风》中的地理文化因素就是揭示地域不同所造成的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国风》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黎 《报刊之友》2014,(3):131-134
本文将真人秀电视节目及名人文化视为仪式行为,主要是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出发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文中会给出真人秀电视节目以及名人文化关系的简要回顾。作者将选取的仪式理论结合当下中国最流行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进行分析探讨,并试图找到理解电视真人秀节目与名人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8.
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读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地理学》[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Sauer)《地理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书的发表。二战以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异军突起,文化地理学从中吸收了不少文化研究的学术营养,开始从阶级、种族、性别、政治信仰等方面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产生了以杰克逊(Peter Jackson)、科斯科罗夫(Denis Cosgrove)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的产生是与当时英国的文化研究运动、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唯物论、法国的后结构主义背景以及女性主  相似文献   

9.
2001年的9·11事件不仅改变了美国人对全球文明冲突的乐观看法,也促使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身份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意识。由于恐怖主义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所动员起来的,所以,9·11事件虽然从国家安全的层面上给美国人敲响了警钟,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层面上对美国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提出了警告。美国人面对非基督教文化的潜在挑战,在如  相似文献   

10.
<正>东北地处塞外,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特殊的历史文化,仅从清朝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地区就经历了三次汉族人迁居于此的高潮,迁居东北的汉人以山东人居多。两种地域的人生活在一起,语言和文化发生碰撞,"山东棒子"和"臭糜子"这两个词语就产生了。一、"山东棒子"与"臭糜子"的缘由关于这两个称呼的由来,众说纷纭,笔者着意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关于"山东棒子",  相似文献   

11.
水文化是人与水共生关系中建立起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物质、行为、制度成果的总和。水文化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水环境相辅相成,形成水文化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福建水资源丰富多样,福建人与水关系密切,"以船为舟,以楫为马"、"浮家泛宅"拜妈祖,敬"龙王",形成以水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等水文化生态特征,福建人从生存基础、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重视水的功能价值和水的生命意义,福建"水文化"的生态性既是传统的传承,又是未来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贺超兵 《声屏世界》2011,(12):204-206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有魅力的新型产业。近年来,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英国以伦敦为代表,美国以纽约为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下表是经济发达国家、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在经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化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域之内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活动以及相关遗迹和风俗。①独特的地理与独特的历史必然孕育独具特色的文化,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当地人们的心理情绪、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域辽阔,很多地方都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河南洛阳的牡丹文化、广东揭阳的潮文化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个影响极大的思想:一是表现为阴阳五行说的辩证法思想;二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在人与人关系中的中和思想。 本文主要是对“天人相应”之说作一点阐释与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有双重含义:一种含义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事实上也就是指天帝、上帝。另一种含义是无意志的、非人格化的,事实上是指大自然。在“天人相应”的观念中,“天”的含义主要是用后一种。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这就是说天地生成万物,而人(男女)则是万物之一;人与万物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 又《周易·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这  相似文献   

15.
曾经为冯骥才的“档案行为”所感动,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深谙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以文字、照片、录像为载体,领军抢救即将消逝的天津地域文化、抢救家书等民间文化遗产。现在,又为档案人的“文化行为”所感动。贵州省黔南州和荔波县等档案部门多年来负重致远抢救古老的濒临失传的水族文字——“水书”;锦屏县几代档案人历经艰辛征集7000余件清朝、民国时代的“山林契约文书”,而这两个县每年业务经费仅万元,有的还不足万元,拳拳之心让人动容。把抢救“水书”和征集“山林契约文书”称之为“文化行为”,是有足够理由的。2006年5月,“水书”入…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与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不仅语言、文化和种族相同,还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不过,即便如此,英国也不愿事事惟命是从,不希望美国文化统治英伦三岛,认为英国的前途在欧洲,希望在维持同美国的传统关系的同时,更多地靠近欧盟,形成统一的欧洲市场。  相似文献   

17.
“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器用”与“道统”的结合,传播手段一定会“内置”为文化要素;网络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使人类距离“物本”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两种“主体间性”感性孤独将带来感受能力的蜕化,破坏主体的完整存在,影响人的自然质量;网络也会影响人的社会质量,信息崇拜破坏有意义的相对封闭状态,使人类文化失去理性孤独,“速度”将高于“深度”,成为社会智慧主流,包装的文化快餐将更进一步地排挤精致的文化大餐。“文化轴心时代”的学术大师与艺术大师在未来社会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18.
比尔·布莱森是当今英语世界非常多产且又"最能逗乐"的游记作家之一。这本《"小不列颠"札记》是他在伦敦居住二十多年后,准备返回故乡美国前的离别旅行游记,可谓是"一封写给英国和英国人的情书"。本文摘自该书序言,有删节。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出版关于英语教学和辅导的出版物最多?答案不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盎格鲁—萨克森人为主体的英语国家。它们加起来的总和也不敌华语汉字文化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胡平 《出版参考》2007,(3):10-10
中国目前是个半数人不读书的国度,幸好,算下来还有六亿多人读书。这六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书。看起来不少,而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以上,这样比起来,就令人惭愧了,是我们而不是美国以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