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里,有一段贾府为迎接贾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大观园题额对联的故事.当贾政引着众客刚进大观园正门时,一带翠嶂挡在面前.只见“白石(?)崚,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见此,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当宝玉款以“曲径通幽”时,众客连赞:“好极!好极!”后来,大家在园中转了一圈欲出大观园时,忽一峰阻路,大家又都迷了方向.幸亏贾珍在前面引路,峰回路转,豁然大门现于面前,众人更是连声道:“有趣,有趣!搜神奇巧,至于此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了大观园题匾的故事。大观园工程告竣以后,贾政想试试贾宝玉的“歪才”,命他和众清客一起,为园内各景题匾。这些匾名,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内容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但我觉得,研究一下贾宝玉题的匾和他题匾时所发的某些议论,对我们  相似文献   

3.
7月23日早晨,“西湖之声”广播电台播了一条有关省教委今年不公布全省高考文理科前三名,不给各中学高考成绩排队的新闻。正在吃早饭的妈妈边听边说:“就是应该这样!什么‘状元’不‘状元’的,弄得学校、学生都紧张。这条新闻好!”她不知道,“西湖之声”摘播  相似文献   

4.
在某些较长时期内工作处于后进状态的地区,群众往往抱怨说:“上面的‘经’是好‘经’,就是让这里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这个“歪嘴和尚”,指的显然是基层干部。 本文将这个“念”字演变为“炒”字,是想指山当前某些媒体将有关方面有关部门的一些好举措好决策,给“炒”走了样,“炒”变了味,既误导了群众,更干扰了有关方面的正常工作。 比如说,在竞技体育项目方面引进洋教练,这不能不说是好举措,因为这是当今世界通行且被实践反复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我们有些媒体的少数记者,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  相似文献   

5.
自珍敝帚     
李国文 《传媒》2001,(2):35-36
这是一句成语,原作“敝帚自珍”,或“千金敝帚”,或“自怜敝帚”。 典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吴汉入蜀都,纵兵大掠。帝闻之,下诏让吴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女秘书抱着一摞与人齐高的读者来信对老总说:“这是今天读者寄来的‘贵报错别字与语法纠错’”。而老总大笑着说:“好事情!这说明咱报发行量在增加,知名度在提高!”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7.
日记与尺牍     
如果能从文章中表达出鲜明的作者的个性,那莫过于日记与尺牍了。 先说日记。一般而言,日记最能表露一个人的心声,无论是可公诸于世的,或只属一个人秘密心语的 所以,可以称作是文字之中最有趣味的东西罢。因为它比别的文字要更见性灵,更见鲜明的个性。如《清稗类钞》记曾国藩《求阙斋日记》有云:“湘乡曾氏藏有《求阙斋日记》真迹,装以册页,得数十巨册,皆文正所手书。宣统纪元,携至上海,将赴石印。中额有讥刺朝政、抑扬人物处,或见之喜曰:‘此信史也。’意欲摘录,以卷帙浩繁而罢。及印本出,重览一过,则讥刺朝政、抑扬人物之处,皆删除净尽矣”!因为要给人看,就掩盖了许多真实。  相似文献   

8.
掌握稿件差错的规律检查和审阅稿件,发现和消除一二个差错,是不难的。难的是要掌握发生和消除差错的规律性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对于报纸编辑来说,发现差错、减少差错和消除差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的是我们对各种差错现象要善于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原因,研究其防治办法,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认识它,进而自觉地掌握它、运用它,把见报差错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根据我的实践和同志们的经验教训,在如何发现差错、消除差错方面,我理出了12条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一,从细细推敲字句中来发现毛病。以《要有良好的家教》为题的一篇来稿写道:“良好的家教,并非像《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便能‘望子成材’,也不是贾母那样对宝玉百般宠爱便可‘望子成龙’的。”我边看边推敲,便觉得奇了: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贾政用“望子成材”倒也可以,作为贾母的孙子,贾母怎能用“望子成龙”这个词呢?刊登出去,岂不成为世人的  相似文献   

9.
《盲山》显然不是一部展示被拐妇女悲惨命运、批判人贩子罪恶或买妻者法律意识淡薄的电影。导演批判矛头掉转.鲜明地直指那些所谓“看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贼样子     
贼样子从前,有个商人识字不多,却好卖弄文字。一天,他搭船外出经商,船停在江心上,和同行者一块下船到寺里游玩,忽见亭上写着:“江心赋”三个字。他大惊失色,忙喊:“有贼,有贼!”同行的人都莫名其妙,他却一本正经地说:“那亭上不是写着‘江心贼’吗!”同行的...  相似文献   

11.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相似文献   

12.
散文大师梁实秋生前曾对台湾《联合文学》主编丘颜明说:“有一事我想历来编辑莫不引以为苦,好稿不易。在数量上,稿件似不虞缺乏,在品质上,能膺上选者不多,于是主编的人有时就需要‘拉稿’。拉稿比拉夫难,其中甘苦,当过编辑的都知道。”所谓‘拉稿’难,一难在名人稿不好拉,二难是名人好稿更难拉,三难是拉来的稿有时又不合版面或“主旨”要求。近年我们的“报刊大战”,其中就包括拉稿之战,争稿之战。都想以“名牌”手笔突出版面,所以名人之作成了紧俏“产品”。其实,非名人之稿不拉,未必高明。名人稿固然有“广告效应”,但读者除了看“门面”,更主要的是看“货色”。名人多半早年有“名牌作品”行世,现在事务繁忙,笔力有时  相似文献   

13.
韩春丽 《新闻世界》2005,(11):59-60
一夜蹿红的演员 一夜之间,“万人迷”几乎成了陈好的代名词。跟陈好讨论靠脸蛋儿打天下,她一脸冤屈:“如果‘万人迷’不漂亮,她怎么称得上‘万人迷’?所以并不是我多么漂亮,而是沾了角色的光!”  相似文献   

14.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最崇尚的是诗坛泰斗艾青说过的一句话: “作家和编者之间的崇高友谊应该是:作家拿‘好的’稿子,提高编者的声誉;编者退还‘坏的’稿子,提高作家的声誉。”这话说得辩证、严谨。透视出编作之间的一种全新关系:要相互“提高”,但不是相互吹捧;要相互理解,又不是相互迁就,总括起来即是:互为负责,共同“提高”。作为一名地市报新闻专业期刊的主编,我只想就编者这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或保护作者的声誉。  相似文献   

16.
粗心好读书     
苏子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可是我要说:“何妨细字酬清客,难得粗心读好书。”粗心读好书,自有一番道理。好书有万千,当粗心处不妨粗心,当细心处也必须细心。唐代刘禹锡《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苔,也是草,“苔、草”同用,但不碍文章,而且以“上阶”与“入帘”写出苔青草绿的动态,自不必去计较“苔、草”是否“梨和水果”的关系了。但是,读杜甫写王昭君的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则不同,就必须细心。粗心人读此,匆匆一瞥,皆不知“青冢”之妙。如果参照《归州图经》“胡中多白草,昭君冢独…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报纸消亡论”成为一种颇为吸引人的论调。早在1994年,传播学者朱光烈先生就在《现代传播》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的文章,其中鲜明地指出:“未来的信息技术将沿着分散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大众传播将经由分众传播到达为个人服务的‘个人化’的彼岸。”因此,他认为现有媒体将化为乌有,而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泡沫”。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泱泱大国,积淀深厚,遗产丰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史哲理,哪个领域、哪个学科,我们都不乏古董与遗训;尤其是文史类,更属琳琅满目。如此这般,自然养就了国人的一股 一览众山小”,或者准确些说,“眸睨群小”的“气概”。表现在阅读上  相似文献   

19.
射洪县北,涪江之滨,有山名金华。山不算高,但古木苍翠,云雾缥缈,风景十分幽美。山上有金华观,始建于梁天监中,北宋治平二年改名玉京。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诗对其景色有如下描绘:“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后来杜甫游射洪,也惊叹此山之美,写道:“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就凭这些诗,已足以使人心驰神往了。但是金华山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不是因为自然风光,而是因为陈子昂曾经发愤攻读于此。  相似文献   

20.
戒“心动”     
南禅创始人慧能云游至南海法性寺。一日,寺内众僧听印宗法师讲经,忽然一阵轻风掠过,佛前的刹幡晃动不已。一僧说:“幡在动”;另一僧说:“不是幡动,是风动。”二人争辩不休。慧能一旁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微语轻声,众僧如醍醐灌顶皆有所悟。和尚们悟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