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中国广播电视学》象报春的红梅,开放在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她的出版,标志着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日趋成熟。这本书还同江苏有着一定的姻缘。因为它的第一次筹备会议,也就是论证其可行性的会议是在南京举行的。如令这本书即将出版,我们分外高兴。《视听界》编辑部特地约请书稿的部分作者举行笔谈会,希望有助于读者们了解《中国广播电视学》这本书。  相似文献   

2.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优秀的、极负盛名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出版以来已累计发行上千万套,印刷上亿册,曾经为几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获得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奖,并被《出版广角》月刊的读者评为建国以来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和她所起的作用相比,获得这些荣誉是完全应该的,合理  相似文献   

3.
当我看到由英国金飞士出版公司初版、湖北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少儿动物百科》一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们一定喜欢这样的动物书:果然,当我把这本书悄悄放在正在玩积木的女儿身边时.她一注意到这本书就放下玩具翻看起来。等我做好晚餐喊她吃饭时,她骄傲地告诉我:“妈妈,你给我买的新书好看极了,我已经看完了:”  相似文献   

4.
从《芝麻开门》说起 一本书出版后,出版信息在多长时间内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图书在多长时间内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也就是说,读者知道这本书、获取这本书需要多少时间?最初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在200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芝麻开门》之后.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的新书《拯救乳房》近期出版。这本书出版前原定名为《癌症小组》,可是由于出版社认为“读者一看‘癌’字就会生抗拒之心”。毕淑敏不得不妥协,把书名改为《拯救乳房》。 虽然这部小说写的全都是乳腺癌患者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文题还算统一,但作家自己也认为这个名字用上去以后“自己难受到做噩梦”,说连她的一些朋友说起  相似文献   

6.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7.
港台之页     
杨绛著《记钱钟书与〈围城〉》脱稿后,可谓一纸风行。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列为《骆驼丛书》之一出版,而后香港的《读者良友》杂志、《大公报》以及台湾报纸先后连载,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颇大。最近,香港三联征得原出版者同意,在港重排出版。杨绛对钱钟书其人其作无疑最为熟悉。她在前言中称“我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该书分《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两辑,以鲜为人知、首次披露的资料,介绍了《围城》一书的人和事,是有关《围城》的最具参考性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8.
台湾智库文化出版《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一书,讲述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怨偶七年的婚姻生活。作者张邦梅,第三代旅美移民,是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的侄孙女。她在大学阅读“现代中国诗人”时,慕名研究徐志摩,才知道徐志摩的元配是自己的姑婆张幼仪,并回想起曾在一次家族聚会中见过她。后来,她鼓起勇气与姑婆谈起这段不适合的婚姻,一谈五年。令人遗憾的是,当张邦梅将她的这篇毕业论文改写成传记文学时,张幼仪却去世而不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书  相似文献   

9.
第十届全国书市特设了“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展销馆,集中展销由《出版广角》月刊今年为迎接国庆50周年而组织读者评出的“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各有关出版社积极供货,湖南省新华书店领导亲自部署,认真做好了各项组织工作。 9月24日书市开幕时举行的专馆开馆仪式由湖南省店党委书记黄鹤楼(右上图左)主持。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杨牧之(右上图右)热情致词,他盛赞《出版广角》组织了一次很好的活动,又和湖南省店安排了专馆展销,很有意义。他以自己阅读这50本书的深切体会,号召广大读者多读好书,提升境界,增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和《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鹭江出版社出版)两书的编者张贻玖同志,曾经参与毛泽东故居藏书的整理工作。这两本书就是她整理藏书的一些记录,她把它们称为对读者的学习汇报。翻阅两书,我仿佛被引导到毛泽东身边,亲聆这位站在时代和理论高峰的伟人、亲切的长者谈古论今;又仿佛追随他老人家在历史的长河里击水三千里,领略那大河上下的无限风光。作为读者,我感谢编者给了我这样一次极其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重温戴安娜     
戴安娜是一个世界性的、极富争议和影响的人物。在她不幸遇难后,仿佛是一夜之间,关系她的图书便铺天盖地。1998年,由她最崇拜、最爱戴的情人詹姆斯·休伊特所写的《爱情与战争》一书在英国出版,马上风靡一时。现在,这本书终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与中国读者见面,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重新品味二十世纪末期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一爱情故事,自己去判断相关传闻的真实与否……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1998、1999)出版 由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的《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1998、1999)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分别收集了人民日报1998、1999两年评选出来的精品奖、好新闻一等奖作品,同时附有第九届、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人民日报获奖目录,1998、1999年精品提名奖目录,1998、1999年好新闻二等奖、三等奖目录,1998、1999年“两会”报道获奖篇目等。书中收录的作品均按照体裁分类,便于读者阅读。 至此,《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一书已连续出版六本(1994、1995、1996、1997、1998、1999)。本书可邮购,邮购地址…  相似文献   

13.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列宁与新闻事业》一书凝结着赵水福、傅显明二位作者多年学习、研究列宁新闻学的丰硕成果。这本书以全面、翔实、生动的材料和科学的分析、论述,使读者了解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时又是一位“最高类型的报纸工作者”、“卓越的报刊活动家和理论家”。从采写第一个鼓动传单《告谢免尼可夫工厂工人书》到创办第一个全俄政治报《火星报》;从创办《前进报》到主编《无  相似文献   

14.
今年87岁的齐邦媛独居在台湾桃园。她没有想到《巨流河》的出版如此突然地改变了安静的生活,来自两岸记者的探访让她应接不暇。但是她说,能知道大陆的读者如此关注这本书,她很高兴。在电话那端,齐邦媛的声音平和温婉,口音早已是台湾的腔调,丝毫听不出她故乡东北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本书作者霍尔布鲁克·杰克逊(Holbrook Jackson),是一位著名的书痴。他撰写的《藏书癖之剖析》,被誉之为“爱书人的百科全书”,几乎涉猎了各种关于书的话题。《书·阅读》汇集了他关于阅读的种种独特见解。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书看做是艺术的媒介,把读者视之为艺术家。作者不仅展示书籍阅读的方法层面,而且还以相当多的篇幅来谈论阅读的体验,坚信读者独立选择、自主思考所带来的巨大乐趣。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来不断再版。杰克逊一生著述颇丰,本书是其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译本。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翻译者吴永贵。  相似文献   

16.
《世象微言》(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是晏乐安同志出版的第三本书。他的第一本书是《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出版于1994年。第H本书《给“上帝”送去温暖》(通讯选),出版于1996年。作为一个四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出版了6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足见其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专业能力的丰厚。如果说《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是晏乐安步入新闻专业理论阶梯的话,那么,《世象微言)}(以下简称《微言》)则标志着他攀上了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制高点。他写的这本书是报纸言论集(也称新闻评论),不论是思想深度,理…  相似文献   

17.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出版 由新闻出版署主持并组织编撰、审定的《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近日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上中下三册,共计137万字。首卷有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同志在50年代初关于出版工作的题词。本书由王子野任编委会主任,王益、史育才、林戊荪、刘杲任副主任,出版界、文化界、科学界70多位专家、学者执笔。前署长宋木文为本书写了序言。 《汉语大词典》出齐 《汉语大词典》12卷近日出齐,共收词语375万多条,约5000万字,插图2200多幅,被誉为“我国辞书史上的典范”和“里程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将在明年三月推出《汉语大词典》的《索引·附录》一卷。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米勒的13部作品,结集为10本书,在中国正式出版。她为此致信中国读者:“本人既往作品将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版,荣幸之至。”她希望中国读者把她当成近在咫尺的邻人:“你们亦可与我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飞翔时我们彼此相似,但更可能的是,我们毁于相同的坠落。”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在《出版广角》撰文说:图书出版和阅读的“黏性”正在消失。何谓“黏性”?就是单本图书“黏住”读者注意力,并将其转化成购买力,进而将其再度转化成阅读力(阅读)、传播力(共享)和第二度原创力(表达)的潜能。把单本书的读者转化成系列读者,把系列读者培养成某一个出版品牌或出版社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