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勇无谋” 刘半农的天下.最初是在上海滩打出来的。他在当时被称为鸳鸯蝴蝶一派的文学刊物上.写了各式各样的小说.这些小说被冠名为“滑稽小说”、“侦探小说”、“醒世小说”、“衷情小说”、“言情小说”。写着写着,便深刻起来.又写“历史小说”和“哲理小说”。  相似文献   

2.
陈丽娜 《大观周刊》2011,(49):101-101
“内容”指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物、资料、数据等。“充实”指丰富、充足的意思。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多的高质量的材料彰显文章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充实既是对文章内容选材的要求.也是对表达手段的要求.是要求文章血肉丰满.内容具体。  相似文献   

3.
一 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  相似文献   

4.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从这两条典型用例可以看出:第一.写赵姑母和仿美国人,都是人的行为:第二,写和仿的结果都非常逼真。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说“惟妙惟肖”。有人误以为只要两个东西相似.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叫“准妙惟肖”.以致造成误用。  相似文献   

5.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6.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给党报写稿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仍坚持笔耕不辍。我在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今天,觉得愈活愈年轻,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会写,笔下如奔涌的山泉.旧仅流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我每年在各地报刊发稿都有百篇以上。我常常感到人生苦短,活着多好,总想抢在死神的前面“渴望发表”,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积极给党报写稿使我生命之树永远郁郁葱葱,尽情地领略着盛世年月的无限风光。我只有“夕阳无限好”的感慨,而没有“只是近黄昏”的哀伤。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不当“作家”当“写家”.我要成…  相似文献   

7.
赵红英 《大观周刊》2012,(25):267-267
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听、说、读、写“四会”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四会”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小学生的外语教学,尤其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打好初步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因为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和数字多,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而言之,即化“生硬”为易懂.就成了财经记者的首要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9.
常听基层通讯员议论“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孰是孰非,笔者认为,二者皆有道理,且有一定联系。“多写多发”是强化你的采写实践,只有多采多写,才能使你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多写多发”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少写多想”则是提倡一种思考钻研精神,不要盲目蛮干.而要善于思索。很简单,如果你一年写了百余篇稿件,件件如泥牛入海,那么你就该“少写多想”了,也就是坐下来,冷静地分析你的稿件命中率低的原因.对照报纸找差距,这样对提高稿件质量大有好处。“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既然都有道理,作为基层通讯员就…  相似文献   

10.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昔者巴枯宁有言.‘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不要再那么样’.我则反其曰‘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么样了!’”(《周作人散文钞.废名序》)因此,我很想给中国的档案学研究写一篇悼词。当然有人不乐意了.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正是高潮一波连一波.你现在就写悼词.不是自找霉头,公然与大家为敌么?不写也罢。还是留着以后给别人写吧。  相似文献   

11.
孟秋哲 《大观周刊》2012,(22):200-201
语文教学中,难在作文,尤其是中年级作文。对于刚刚进人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始由原来的“写一段话”走向“写作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要么无内容可写,要么写起来空洞、乏味,甚至有同学胡编乱造,写出虚假的作文。  相似文献   

12.
王永艳 《大观周刊》2011,(16):199-199
近年来.随着教学形势发展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实行新课程改革后.课文教学已经突破了“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的旧传统.大量使用了“启发式”及 “情境”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满堂灌”对学生思维的约束.但其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13.
胸怀全局不迷航.脚踩大地吐芬芳。从1月14日开始,人民军队报社按照中宣部“新春走基层”活动要求,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相继开设“记者新春走基层”“到基层学基层写基层——2012.本报记者业务擂台赛”“记者走进红军连”等专栏.先后派出社领导和记者翟金钟、谢旭、秦泳、莫福春、闰加吉、孙玉柱、毛德海,以及10多名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4.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5.
朱新儒 《大观周刊》2012,(50):263-26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有作家说:“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显得黯然失色。作文中的人。就学生作文的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二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  相似文献   

16.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许多岗位上专业地依靠文字或者语言谋生.不括值夜班的人填写“夜班日志”以及小学生写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总结”这种初等的功夫,单是终日里以堆砌文字为业,其从业者就不可胜计了。不说作家.我们说记者。而记者与作家是一样的,像初等的文字工作者那样,易于在摆弄文字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基于习惯以及惰性的投机取巧.值班时写一句“平安无事”.写总结时说“自己几个月以来加强学习,进步很大”。  相似文献   

17.
时下,经常从报刊上、广播里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领导干部拒“札”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让人信服。但是有些报道,功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像有秘书专门上门为其统计拒“礼”次数似的。以我之见,对于上述那种所谓的拒“礼”干部.非但不应在报上张扬(不能搞那种“谁家打死的苍蝇多.谁家就卫生”的愚蠢宣传!)而且本人应该从“上门送礼者多”这一现象中引起反省.查查原因,想想办法.议议方略,加以治理.才是上策。笔者手头有几篇拒“礼”报道,写得比较成功。一篇是《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发…  相似文献   

18.
有些会议报道遭人诟病.情形有三种:一是无论大会小会都是一种“会议体”:会议指出,提出,认为,强调,要求,外加一长串出席、列席人员名单.起承转合像一条流水线上的“祖母产品”,代代传袭,生怕走样。二是从上到下都一种叶艮告腔”: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干会一面”:领导照着稿子念.记者照着讲稿抄.被受众戏谑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受众看新闻取决两点,一是新。二是重要性。二者得不到满足.特别是重要性不能体现.会议报道便不会起作用或者起负作用。也难怪读者见到会议报道就跳过去,不看不听。  相似文献   

19.
罗建勇 《大观周刊》2012,(48):292-292
进入大学.第一件事就是要保持自己已经养成的好习惯.尤其是坚持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课程应该维持良好的延续性.在进入大学校园最为关键的第一年,就是要坚持好习惯。比如.每天早上安排一个小时的同定晨读时间.许多同学对“勤朗读多背诵”不以为然,只是翻翻课文、动手写写、眼睛看看,嘴巴根本不用.更不用说是“背诵”。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勤朗读尤其是背诵是使我们受益的一大法宝。对于教科书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不用说是背诵了。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新闻难写.容易空泛、干巴.可读性差,这是多数记者(通讯员)共同的感受:怎样才能将教育新闻写得生动具体,有可读性呢?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原载《农民日报》1998年6月1日),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综观这条消息,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