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2.
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在美国大选中让奥巴马受益匪浅的微型博客,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翩然起舞.2010年两会期间,微博正在成为汇集人民群众民意、民智的新平台.各个微博网站中,代表、委员们用微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网民通过微博热情参与两会提案.两会会场内,媒体记者在采访报道间隙用微博开辟新闻报道第二战场,会场外,传统媒体迅速设立了微博报道板块……其中,引人关注的如人民网·人民微博的"微言大事,博论两会"和新华网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它们继去年广被关注的"E两会",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媒体采纳民意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21):55-59
在互联网社会化加速、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的背景下,具有先进传播优势的微博成为当前民间反腐利器,其舆情活动亦为中国互联网最为突出的民意现象。微博反腐是公民权利反腐,是对权力反腐的一种有益补充和促进。本文探讨微博反腐及其民意表达实践,分析了其特征及其中存在的混乱与失范问题,并对加强权力反腐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何佳 《新闻世界》2014,(2):155-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向他人表达内心情感情绪或态度观点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个新平台。本文主要以国内发展较成熟的SNS网站——人人网为例,对其人际传播中个体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径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肖帅 《中国出版》2016,(3):29-31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逐渐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学术期刊人际化传播的新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及时洞察用户的体验与需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适应新的传播语境,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化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0):37-40
互联网语境下,以"互联网化"为主要表征的运行思维在电视娱乐节目之运营全过程中不断凸显,并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昔日的受众与今日的用户,进而改变着电视娱乐节目的运行和收视。在此情势下,以官方APP、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官网构成的社交营销矩阵,正在成为电视娱乐节目营销和传播的新平台,将节目影响力进行全方位转换正在成为节目最大化的新形式,而娱乐节目也正在成为上星频道间完成强弱分化的新标识。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意"的规制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以独特优势塑造了新型社会舆论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它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社会事件交互作用下传播技术作为另类表达通道的表现,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相似文献   

8.
王珩 《传媒》2014,(8):76-77
作为一种使用便捷、互动性强的新型媒体,微博已逐渐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信息发布平台。它唤醒了公民意识、畅通了民意表达和公众监督的渠道,但同时在微博信息传播中无益无效的信息泛滥、谣言滋生、伦理失范等现象日趋严重,这不仅给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且影响到社会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9.
洪茹菲 《新闻界》2020,(2):95-95
当前,微博是我国网民获取知识和传播信息的便捷平台,早已经成为一个舆论场所。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热衷于拥抱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微博已经成为他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抒发情感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新兴媒体缺乏传统媒体那样的把关人机制,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甚至错误信息。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急需提高对微博这个新平台的认知,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苟雨露  周丽 《今传媒》2016,(4):57-58
微博凭借它的"短、平、快"等独特优势形成了特殊的舆论场,是公民表达舆论的新平台.它在公民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微博中也充斥着互骂、人肉搜索等暴力现象,这是新平台之上的媒介暴力.微博媒介暴力的圈子式传播有以多压少、以强压弱、以大压小三种表现形式,使得微博媒介暴力的危害更集中、速度更快.笔者从用户、舆论领袖、微博运营商和法律四个角度得出微博媒介暴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一直承担着我国政府新闻与宣传工作的主角,尤其是在舆论引导方面更是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在内容、形式、渠道和效果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传播等特征,已经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新平台和舆论传播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新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其主要包括华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平台。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悠久的传统和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新媒体时代则为其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东南亚华文新媒体时代下的华文文学对于东南亚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为青年华人提供了交流和创新表达的渠道,还为其探索和表达族群身份提供了新平台,有利于促进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23):55-59
自媒体平台给政府形象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明显放大了政府发展目标与公众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风险,传统政府形象传播理论和方法在微博时代都显现出不适应性。政府形象传播亟需转变传播观念,形成政治认同视域下的微博仪式传播思维;亟需建立科学的微博舆论引导机制,提升政府形象传播的有效性;亟需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建立对话新思路与新平台,拓展政府形象微博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网络不仅表达了主流民意,而且也是社会转型多元时代多元表达的平台。网络表达的这两个特点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思想动态。 网络言论已日益成为社会民意的寒暑表,这是公众社会主体意识提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摘要】微博作为网络媒介的新兴力量,目前已成为新的传播工具和平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利用好微博,为读者、用户提供一个广泛参与的新平台,为报纸新闻报道开辟新形式,为报纸品牌传播提供新舞台,已成为报纸及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何芳 《编辑之友》2012,(7):21-22
政务微博形成的传播力已逐渐成为政府传播的生力军,作为一个政府与公民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的新平台,也面临部分官员对政务微博的认识存在误解,运行处于自发状态,管理机制有待加强等困境,政务微博需要在建立有效的聆听、反馈机制上寻找突破口,寻得更有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普及,网络成为当下民间舆论意见最主要的表达平台。2010年微博兴起,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引起网民的集体兴奋,微博一时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在短短的几年间又打造了如微信等致力于观点交流与意见分享的新平台。同时,各种观点言论类网站和网络专栏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些新变化给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窗》2013,(3):1-1
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微博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新入口,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是社会关系的新节点,也是人们意愿表达的新平台;更重要的,它是利益联系的新纽带,也是政府、社会和个人施展影响的新空间。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记者究竟应该如何做"记者"?因为,不是每个发出信息的人都能够成为记者。曾经记者被称之为"无冕之王",这是社会对这个行业的厚望。  相似文献   

20.
微博反腐是指互联网用户以微博为工具,监督、揭发并批评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行为的社会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以微博为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传播,引导社会舆论,进而推动反腐机构的运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作用.微博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它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工具,也是政府收集民意、整合民众智慧的工具.由于微博反腐具有信息传播高效、公众参与广泛、信息真假难辨和举报成本低廉等特征,以微博为反腐工具,既能拓宽传统反腐的信息渠道,又能调动民众反腐的积极性,汇聚民众的力量,推动反腐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