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调查了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数字身份各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方式对31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驱动"、"新媒体素养"、"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其中"友谊驱动"是青少年网络参与的主要类型。在数字身份的四个维度中"友谊驱动"和"兴趣驱动"都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显著影响,"友谊驱动"对"网络公共文化"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体素养"和"网络公共文化"之间没有直接作用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社会捐赠相关事件中,"舆论绑架""舆论暴力"等舆论失范现象尤其显著。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捐赠事件中舆论监督越权现象进行剖析并分析其越权原因,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回归本位、发挥正确作用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3.
谭薇 《新闻窗》2015,(3):16-17
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新媒体究竟为何物,很多人却不甚了解。那么,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报刊、手机app、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所谓的"新"体现在技术和媒体的状态上,并伴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在的社会中,新媒体的  相似文献   

4.
刘路 《今传媒》2012,(6):97-99
新媒体技术的强势崛起,正驱动中国水墨艺术步入"数字化时代"。本文认为,"数字水墨"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和创作成果可延伸至区域形象宣传、古代水墨画保护性修复、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建筑装潢等多元化的产业平台。然而,只有攻克一系列技术瓶颈,回归传统水墨的精神内核和韵味格调,才能催生并不断拓展"数字水墨"这一新兴文化业态,这也是文化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向,是中国元素走向全球的绝佳载体。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社会大环境?其内涵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并据此总结了在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效应的一些独特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主要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其利用互联网环境、计算机等设备,发展成为我国互联网时代的主要传播方式。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先前的传播信息方式,以新媒体技术为主,将新媒体技术应用融入人们生活,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影视传媒行业增添了一笔艳丽的色彩。本文就"互联网+"时代影视传媒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时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不仅承担了法律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着"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数字出版时代,新媒体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构成要素主要有对受众、广告主和广告环境三个方面的责任。数字出版时代的新媒体社会责任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强制模式、自主模式和诱导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11日上午,"第21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2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13)"在重庆隆重开幕。与会专家和代表从战略、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对我国"三网融合"和视听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全媒体架构、业务和监管,交互电视技术、多屏互动技术、有线网络的无线应用、互联网电视、云服务平台等多个技术发展方向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闻社群中,"理想"和"新媒体"是两个主要的话语关系,"理想"是新闻社群中最重要的话语建构,"新媒体"则是中国新闻社群中新衍生出来的新闻社群架构。在中国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话语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统一,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人的理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是中国新闻社群话语重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当代社会呈现一幅“微时代”的“微文化”景观,在此语境下,媒介叙事从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宏大叙事,转向新媒体为代表的后现代“微叙事”范式。从移动传播这一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野看,这源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已超越了工具论而上升至媒介化层面,作为一种制度化要素,新媒体的技术偏向是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断裂性,这决定了新媒体叙事隐喻了一种即时性、碎片化的微叙事范式。该范式转型从认识论的高度蕴含着重新衡量和表达事物的思维方式:“当下主义”,它在叙事中试图把大量时间压缩在一个时空瞬间,在聚焦当下的同时忽略过去与未来的向度,其本质上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后现代社会的数字时间观。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个方面实现了从突围到跨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成为提升新媒体传播力的新标配、政策导引+舆论引导实现了新媒体引导力的双向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助力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技术赋能下国家数字化治理质效倒逼新媒体公信力提升.然而,面对"四力"突围中媒介技术、短视频、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应着力于构建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丰富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媒体融合注重存量和质化改革、加快建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内容风控和预警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向数字网络治理转型,为"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四力"的跨越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创作生态与批评生态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零门槛"的准入条件致使主流专业影视批评趋向边缘化,新媒体影视批评被重新认知。自媒体主体广泛参与新媒体影评致使影评秩序重构,催发影评新生态发展。新媒体环境中影评发生形态变革,批评形式逐步向口语化、视像化、微碎化发展。本文从新媒体催生下的批评语境嬗变出发,在数字媒介语境下结合其社会功能影响,对新媒体影评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刘洁 《传媒观察》2015,(4):45-47
媒介技术的进步为新媒体时代提供了强大助力,但后者的主题,不会止步于将新媒体工具变成使用习惯的器物层面,而是更重视促成新媒体时代媒介和社会运行的秩序化、催生新的生产关系的理念层面。以器物、理念为分界,新媒体时代可以被理解为呈线性的"前后"时代,而目前我们正处于交界的时间点。与新媒体关联最紧密的职业传媒人,"后新媒体时代"提出了包括业务更新与理念转型在内的若干期待,这无疑凝聚着学业两界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个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伴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当人们还在争论"报纸将死"会不会真的到来时,方兴未艾的新媒体已经势不可挡地在传媒产业中攻城占地,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做了如下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由此可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环境中,"加速"观看逐渐成为年轻观众观看影视剧的新方式。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中观看时间现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加速"观看是观看时间的重要变化趋势,着重从媒介技术、作品、观众的视角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加速"观看对影视剧审美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何为新媒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基于数字技术的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一场巨大革命.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它们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何为新媒体,业界与学界至今没有比较普遍认可的看法.相关研究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概念清理和范式创新.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剖析了各种新媒体学说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无限兼容等数字媒体特性,倾向于将当下的"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孟威 《新闻战线》2012,(3):84-86
2011年,媒介融合成为产业主旋律: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三网融合"的推进,"物联互联"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等。这一切催生出更多值得关注的网络新媒体理论和实践话题,推动了有  相似文献   

18.
陆学宝  白崇 《东南传播》2018,(7):104-105
"后真相"强调"受众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本身",其影响范围也一直围绕着政治领域展开,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后真相"一词开始突破原有的政治领域,其表征现象和影响力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社会热点事件.2017年热点事件"江歌案",为新媒体语境下分析"后真相"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应对措施提供了思考案例.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媒体的社交网络1、如何界定新媒体?众所周知,当前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但是,"什么是新媒体"这一问题长久以来没有一个获得普遍共识的答案。究竟如何定义和理解、并进而发展和利用新媒体,才能够更加有利于信息社会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数字新媒体的社会学特征,从而提出数字出版营销策略。从结构维分析,数字新媒体不同的传播形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社交网络结构应采取不同的数字出版与营销策略。从认知维分析,数字新媒体扩大了用户的共通意义空间,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用产品的特色定位来促进用户"共享语言"、"共享愿景"的形成。从关系维分析,数字新媒体的持续互动机制使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趋向于现实化并产生社会资本;需要良好的互动模式以加强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弱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