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宋学者王应麟兼采众家,广征博引,遍考四部,在考据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困学纪闻》是王应麟晚年碎金所成。该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其考据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清代乾、嘉考据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史上是起过重大影响的.为了说明章学诚的史学以及他是怎样对待考据学的,且先说说考据学是在清代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而考据学本身又是有它一定的政治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考据学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过于偏重对经典作客现实证的研究,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关怀,与清初的经世学风相比,考据学形式下的经学实为一套知识体系而非价值体系.乾嘉学者中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对考据学作了程度不同的自我批判.而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判与这些人基本相类,甚至在学术路向上与汪中、凌廷堪等考据大家也有趋近之处.这反映出,清代中期的考据学自身在发生着某种内在转向,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评与这一"转向"遥相呼应,他的思想是清代考据学思想的"综合"和"会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对王应麟的撰著加以考述。考定历代志目记载及学界无争议的王应麟著述有三十种,其中现存者为十五种,另有明人所辑文集一种;有争议著述三种,均存。王应麟现存著述大多具有开创性,其学术对后世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考据学为清代学者戴震的学术重心,戴震考据学成就的光彩熠熠,蒙惠于考据方法的科学性.戴震治诗时主要采用的以经考字与以字考经、以及小学求证和归纳法与演绎法等考据方法,在清代乾嘉考据学中具有普遍性.当时诸多学者都以这些科学方法作为解籍津筏使得乾嘉考据学在中国学术画卷上留下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6.
王应麟是南宋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其中在经学方面也有重要建树。王应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他所一贯禀持的经学思想作用下的结果。他的经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视对逸经、汉魏旧注的辑佚;兼采宋学;学求其是;经史贯通。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戴震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以来特别是惠栋倡导的由名物、度数以通经义的汉学主张,大力推阐汉学的治学宗旨.戴震不仅继承了汉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超越了汉学,从而使其考据学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戴震考据学既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近代考据学和清乾嘉考据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传统考据学在近代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考据的范围扩大了,考经、考史、考诸子、考宗教、考戏剧、考小说。史学家把各种新发现的材料和原有的文献结合起来进行考订,考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明代考据学是明代学术史的重要内容,对于明末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明代考据著作之体要为考察对象,可以洞见四库馆臣这一学术共同体对明代考据学的认识,包括馆臣对明清考据学关系的认识,即承认明代考据学对清代考据学"导夫先路"之功。相对于明代理学末流空疏的学风,馆臣对于明代考据学著作无疑更是偏爱,但由于无法与乾隆时期日趋缜密的学术风气相比,馆臣也对明代考据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等学者在总结清代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引入了自西方而来的科学视角看待考据学,特别是戴震为代表的皖派考据学,力图在中国学术传统里发掘出西方式的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以利于正处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实现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三先生"之一孙复以<春秋>学名于当时,学人们多从其思想意义或时代价值进行定位.孙复<春秋>学以儒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作<春秋尊王发微>是儒家之道在政治上的具体实现.从中国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复<春秋>学对宋初儒学复兴、两宋<春秋>学以及理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一生嗜读史书,对《汉书》尤其爱好。这都缘于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其性格所致,通过探讨其汉史情结的表现,进而发掘他这种嗜好对明代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一生嗜读史书,对《汉书》尤其爱好。这都缘于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其性格所致,通过探讨其汉史情结的表现,进而发掘他这种嗜好对明代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滔诗歌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黄滔诗作繁富而且影响较大,是研究晚唐语音的重要语料。对其诗韵进行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略作分析能证明王力先生晚唐──五代音系的可靠性,而其自身的特点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实际口语的面貌。黄诗对于考察研究晚唐──五代语音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在山西的诗作,有对山川形胜进行的实际考察,有与友人交往、相互酬唱的应答之作,有日常抒怀中作为明遗民的黍离之悲。诗作内容源于顾炎武对遗民身份的坚持,也源于其经世致用学术理念的实地考察,同时受到清初山西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近代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其学术渊源十分复杂,而明代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响较深的一位。作为梁启超所景仰的乡贤,陈白沙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早年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故国之思以及心学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历来人们津津乐道于苏轼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开创性贡献,却相对忽略了苏轼书法艺术观的守成性特征,这是不全面的。苏轼书法的守成性是儒家入世思想对他的主导性影响的必然结果。苏轼秉持“书为小道”、“学书为乐”的习书观,书如其人、人书并重的品评观,同时缺少书法艺术创作所必需的创作激情。这些因素是苏轼书法守成性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苏轼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以及居“宋四家”首席的突出地位,更多的是一种天才的文艺才华和人格气节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8.
太宗诗窥管     
唐太宗的武功盖世与政治强明,已多为世人所知。本文则拟以太宗的诗文,阐说太宗的好尚典籍与推重文学并因其国君的特殊地位而影响唐代文学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寇准不但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而且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令人瞩目。其表现在诗歌中的浓重的故土情结,显得尤为突出。这种故土情结的成因,既和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密切相关,也和作者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及由之而来的"宦"与"隐"的内心矛盾、学习晚唐诗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清代在宋玉传播的文学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采用的文体,即隶属于笔记小说的涉宋玉小说,我们称之为涉宋玉笔记故事。文章对清代涉宋玉笔记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分析的结论是:1.笔记故事以其通俗的表述和短小风趣的形式,与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推动了宋玉及其作品在民间的流传与影响,在清代宋玉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笔记故事虽然具有主观批评无意识的共性,但是从客观上反映的批评内容看,其所表现的批评倾向与清代的宋玉批评思潮基本一致,即对于宋玉其人其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