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学校管理中 ,领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正式群体的管理上是对的 ,但不能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与管理。本文将对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功能等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并就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提出几点建议。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很多 ,我们权且归纳如下 :兴趣、爱好相同。由于受到良好教育 ,教师的素质较高 ,兴趣、爱好相对广泛。由于兴趣、爱好相同 ,某些教师经常接触 ,“凑”在一起活动 ,如进行文艺、体育等活动。共同的爱好把这部分人吸引到一起 ,通过活动来满足他们某一方面的需要 ,他们彼此间的吸引力大 ,…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内部,既有正式组织存在,也有非正式群体存在。因此,在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注意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3.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也给学校、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活跃在社会大环境中,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如果从作用上分,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   1.积极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约占整个总数的 25%。由于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学校学习的尖子,各种活动的骨干,他们思想进步、上进心强,对学习、活动认真负责。因此,组织非正式群体主要是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文体、科技等活动,以弥补正式团体的不…  相似文献   

4.
根据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选取水产学校在校学生和全体班主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对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剖析目前在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彭国平 《考试周刊》2014,(60):180-180
中学班级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种。其中,非正式组织中包括"反学习型"组织,他们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是班级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对这一组织的研究,我们应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入手,分析其表现并最终提出对这一群体的引导方案,从而引起教师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 ,一方面接受群体对自己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去影响群体 ,并在这种双向交往中形成、表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 ,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教育 ,离不开对群体现象的研究。而在现实生活中 ,学校工作往往只注重学生中的正式群体 ,如团队、班集体 ,却忽视了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工作的一种失误。本文试就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以及对它的引导作一些探讨。一、非正式群体的界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尹恩·罗伯逊认为 :“群体是以对彼此行为的共同要求为基础 ,并以一种有规则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的人们所组成的集…  相似文献   

7.
满怀着激情与梦想走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面对大学这个小社会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的挑战,面对理想与现实带给他们的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对正式群体无法满足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表现自我的需求时,非正式小群体作为一种补充力量不可避免的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着。这些非正式小群体具有多种类型,他们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原因,并在群体成员的行动中表现出各种特征。它们的存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它也存在着自己固有的不足之处。此项调查研究对学校管理者科学合理的认识大学生非正式小群体,并对之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管理中,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与研究都是十二分的重视。如对班主任、班级设计、班级机构等正式组织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非正式组织的关注明显不够,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班级管理有较大反作用力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解剖,着重分析“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的教育策略等,突出“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在整个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中的非一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E·Mayo)在主持著名的霍桑工厂科学管理实验中提出来的,自此之后,它成了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心理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各国心理学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对教育领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十分关注儿童和青年人际交往的问题,在有关论著中也常常大量引用这方面的调查材料.我国教育工作者近年来也开始注意此类研究,但描述和定性的材料较多,大都偏重于对教师群体心理以及跨学校跨班级群体的研究,如《中学生非正式小群体的特征及成因》、《学校中非正式群体初探》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学生,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的研究却还不多。其实,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比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更需要高度重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校里普遍存在着,而小学生无论从心理认知方面还是从逻辑判断力方面都极不成熟,管理稍有不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很可能走入误区,不但对于群体成员自身的成长不利,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实践中尚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试图在柔性管理如何应用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方面作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的表现覆成因,并提出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6.
徐伟东 《大学时代》2006,(11):176-177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只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尽可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才可以共同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学校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要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管理。策略有:大力弘扬、支持鼓励、尊重信任、分化瓦解、诱导转移、舆论引导、铲除温床等。  相似文献   

18.
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由于某种特殊关系和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个体的集合。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学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放任自流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对学校正常的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起到消极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区别类型、区别对待,利用非正式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利用共同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群体活动对他们的智力、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班级、社团等正式群体,却忽视了“缺乏表面结构”、有一定隐蔽性的非正式群体。本文就高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合理引导学生"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作用尤为重要。如何对非正式群体加以合理分析和正确引导,与学生正式群体合力共建和谐校园,成了当前必须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只有了解教学与管理中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实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