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文人仿效《陋室铭》的形式,表达异于《陋室铭》的内容,写下了许多仿作,以针贬时弊。清代作者的《陋吏铭》,可算是第一篇仿作:官不在高,有场则名;才不在深,有盐则灵。斯维陋吏,惟利是馨。丝圆堆案白,色减入枰青。谈笑有场商,往来皆灶丁。无须调鹤琴,不离经。无刑钱之聒耳,有酒色之劳形。或借远公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  相似文献   

3.
超级模仿秀     
价不在高,好吃则名;味不在美,节约则行。斯是陋餐,唯吾俭馨,白开水一瓶,三明治两块。谈笑有水果,往来无“白吃”,可以啃排骨、食香蕉。无汉堡之费钱,无吃蟹之劳形,同学曰:何陋之有?”陋餐铭(《陋室铭》之秋游午餐版)江苏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三(2)班胡钧︵根据刘德华︽忘情水︾进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虽非跳舞厅,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这二篇则是借刘之体,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陋面。这种模仿因其形式早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而内容又直指时弊,所以常常让人在大赞痛快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折服于作者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名文《陋室铭》传世,因其格调美仑美奂,也因众人多喜欢诵读,于是多有仿其调而创制新“铭”者。据《民国世说》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仿《陋室铭》做《三希堂偶铭》一文,极有趣味,铭曰: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希》,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晚清佚名做《烟室铭》曰:室不在新,有烟则名;膏不在陈,有灰则灵。斯是烟室,惟吾瘾深。半缸黝焉黑,一灯荧然青。应酬有堂倌,把守…  相似文献   

6.
报不在大,有信则名;刊不在小,有用则灵。斯是《家长》,为吾笃信。谆谆施教育,润物细无声。恰似饮醒蝴,又如沐春风。可以美心灵,传真经。无嘈杂之乱耳,无费解之劳形。难得编辑部,登攀永不停。读者云:“何家毋有?”《家长》铭(仿刘禹锡《陋室铭》)@唐宝湘$江苏金凤集团宣教处!干部~~  相似文献   

7.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选取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陋室铭》。铭中有这样几个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语文教学中,这几个句子的修辞手法一直困扰着部分教师。在不能辨明正确答案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三册有刘禹锡的《陋室铭》。《陋室铭》是一篇铭志的作品,文章虽然只有八十一字,但其中有精辟的议论,有引人入胜的描写,有室之陋与德之馨的鲜明对比,加之韵语如丝竹之声,对仗工整,立意新颖,布局严谨,的确是一篇传咏千古的铭体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八二年秋季教材初中第三册上新选了两篇古代散文,称为《短文两篇》。一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一篇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是两篇古今堪称的优秀短篇散文。编者之所以把两篇放在一起,是因为两篇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一,咏物抒怀,含蓄隽永。《陋室铭》具体描写的是“室”,从各方面的描绘来证明“陋室”不陋。“苔痕上堦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之景不陋;“谈笑有鸿儒,往  相似文献   

10.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他不慕荣华、乐于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耿介不阿、操守高洁的品性。该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极富韵味。而今,有人套用其格式抒情言志,针砭时弊,鞭笞邪恶,诙谐有趣,颇具思想意境。现录14章如下。《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云:公仆精神! 《老年铭》位不在高,政通则名;权不在大,勤廉则灵。老骥伏枥,心寄雏风。两鬓霜尽染,未泯赤子情。谈笑有同辈,往来多宾朋。可以聊民情,磋学问;无会海之  相似文献   

11.
一、同中之异 从主题看,两文表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但前者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后者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从表达方式看,都聚描写、抒情、议议于一体。但前者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出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12.
李欢 《学语文》2005,(1):7-17
关于刘禹锡的《陋室铭》 ,人教版教参与李广树《陋 :开启〈陋室铭〉的一把钥匙》(《学语文》2004年第4期)分别作了不同的阐释。前者将“陋”字释为“简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陋室铭》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伟岸的节操 ;后者将“陋”释为“僻陋、鄙野” ,并据此认为 :该文表现了作者“要用高洁的志趣、美好的品德和不屈的精神来对抗那‘陋’的环境 ,也表现了作者那虽经危难仍百折不回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均有偏颇 ,值得商榷。且不说唐以及唐以前的“陋”字究竟有哪些义项 ,单就其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说 ,就…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八十一字,字字珠玑,令读者馨香扑鼻,以致后世之人纷纷仿作,生发新篇。现辑录几篇今人戏作,所叙之事,或褒或贬,读后如嚼橄榄,令人回味。 《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性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  相似文献   

14.
《陋室铭》的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已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它阐明了必须重实质、轻形式的哲理。特别是本文所揭示的“德”与“室”的辩证关系,更给人以启迪.“德馨”而居“陋室”,虽陋无妨,更加受人尊敬;反之,德不馨而居华屋,也应受到鄙夷和谴责。这一道理,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陋室铭》还表现了刘禹锡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高风亮节。难能可贵的是:他决非言行不一,而是身体力行。他在政治上确实是坚持革新,追求进步,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即使屡遭贬逐也不后悔。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言文中入选了不少的应用文体,兹简述如下: 1.铭 起初是刻在器物、碑牌上用来警戒勉励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纪行的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铭的作用有二:一用于祝颂,二用于规戒。铭文一般都是四字句,而且多为用韵。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悟德馨”,即是四字句,“名”“灵”“馨”的韵母又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6.
《爱莲说》和《陋室铭》是两篇脍炙人口的文言作品,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情态各异。因此,比较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同中之异从主题上看,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陋室名》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方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但《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  相似文献   

17.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即“华贵”“宽大”的反义词。其题中的“陋室”之“陋”,亦作如是解。课本、“教参”及诸多古典学读本均持此见。笔以为,此说为非。  相似文献   

18.
“陋”字新解□江苏东海县石榴中学张道凡《陋室铭》为中学教材传统名篇,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是他的室名。教材上注:“陋,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陋,(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我认为此注与文意、作者的思想不符,“陋”,非“简陋”,而是“鄙陋、偏僻”之义...  相似文献   

19.
“陋”字新解江苏张道凡《陋室铭》教材注释:陋,(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我认为此注与文意、作者的思想不符,”陋”非“简陋”,而是“鄙陋、偏僻”之义。全文共81字,紧紧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展开。前文用“山、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陋室”。“苔...  相似文献   

20.
“铭”,本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字,后来演变成一种体。出自唐代名诗人刘禹锡之手的《陋室铭》,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古代众多铭中的佼佼,一千多年来,深受广大读的喜爱。惟其如此,后人多有刻意模仿其调,推陈出新之作,现采撷两则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