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那么,从资金扶持、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建设、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等角度出发,可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欠发达省区,其发展缓慢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本短缺以及人力资源质量较差。鉴于此,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运用到经济实践中,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重点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卫生保健等社会服务,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民族团结,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是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政治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党的民族思想政策宣传和青少年民族团结思想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公民教育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工作是践行学生公民教育的关键平台之一。云南边疆高校学生工作中公民教育实践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层次低、流于形式等问题。缺乏公民教育计划、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的制约等是导致云南边疆高校学生工作中公民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风俗习惯和信仰、充分重视大学生公民教育并构建公民教育体系是对云南边疆高校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团结,是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政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思想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加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民族法制建设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为和谐社会提出了制度创新,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多种原因,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都比较落后。这样的省份,没有广大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山区的进步,就谈不上振兴和腾飞。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把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把开展各种培训工作,作为我们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社会经济的一项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发展公民社会,能够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与团结的基础.本文在对公民社会的存在意义及其现状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走向公民社会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9.
构建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边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后,贯穿着的是边疆社会整合的时代主题,即“构建———整合”的边疆致力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有其历史和现实依据,包括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的整合。“构建———整合”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边疆治理政策的重大创新,必将对边疆地区社会的进步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健康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民社会的核心内容都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不涉及到二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适当保持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合理界限,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由此,培育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就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和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民族地区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其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篇文章是笔者通过实际调查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条件进行分析,突出民俗文化力量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必要性,认为在民族地区加快建设民俗文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法治精神与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族地区地方立法必须完善涉及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维护各族群众利益等方面的法规,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良好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发展力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基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和组织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边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边境民族地区贫困的表现形式,阐述与构建边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相协调的扶贫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投入信心。就业中的不公平和歧视现象耗费了社会的"正能量",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政府积极做好就业引导、监管和环境营造等工作,努力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人的和谐发展,尤其是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女性发展得到重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推动四大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加强民族和谐文化建设,依托民族院校为重要教育平台,积极探索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对于推动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