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山石皴法的发展包括皴、皴法和皴法成熟三个阶段 ,其中皴到皴法的转化非常值得研究。因为这个转化一方面限制了山水画家在再现方面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是山水画技术的解放 ,并且它还非常有代表性地刺激了山水画中体“道”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皴法的发展和演变。五代及北宋初期是皴法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对自然的描绘,中国特殊的地质结构是皴法产生的土壤,中国历史上众多画家的总结与概括,使皴法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正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形式,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奠定独特的价值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皴法从理论到实践上的不断丰富,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皴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力度、肌理等方面,这是从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皴法虽然与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创作依靠各类皴法支撑,而各类皴法具体又有各自的笔墨要求,技麻皴表现土质松软的山峦,斧劈皴表现石质坚硬和凌嶒的山峰,米点皴则表现烟雨迷濛的江南景色.三大类皴法又演变生发出多种皴法,从而形成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抱石皴"是在傅抱石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绘画技法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中产生的,四川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和傅抱石不断的探索与体悟是"抱石皴"逐渐成熟的关键。它所采用的技法打破传统中国山水画"皴擦点染"的固定程式,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又一次创新与突破,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皴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山水画作家的喜爱,其背后体现的抱石精神成为了特定的文化符号,融入到民族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 ,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出来的语言形式 ,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皴法的程式化 ,即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总结 ,亦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同时也是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皴法的形式美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出来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皴法的程式化,即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总结,亦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皴法从唐朝发端、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与发展,加上历代各派的交融汇合,已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技法。  相似文献   

10.
皴法从唐朝发端、经近历代画家的创造与发展,加上历代各派的交融汇合已忧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技法。  相似文献   

11.
二、冰雪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一)雪皴法 雪皴法,主要用于表现雪的暗影和虚实处,也就是研究雪的痕迹产生的一种技法。我们知道,山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和纹理,这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皴法;雪也有其固有的结构和纹理。雪的结构和纹理,决定于所依附的物体状貌,通常多是由于风的吹动和动物的足迹所形成。  相似文献   

12.
皴法:这是山水画写生中画山石必须掌握的技法.历代山水画家创造的各种皴法,都是在"师造化"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技法经验,是民族绘画中极宝贵的传统之一,值得珍视和学习.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相似文献   

13.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已步入成熟阶段,分别创立了青绿重彩和水晕墨章两种画法体系。在北宋画家追求“图真”的同时,郭熙的“三远法”和韩拙“三远法”的提出,都为两宋院体山水创作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先导和实践上的铺垫,促进了山水画从布局、皴法到墨法的进一步完善。画家们在延续前人画风的同时,也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并探索新的规范,从文人“墨戏”的兴起,到南宋水墨样式的山水画成熟,山水画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但从此也出现了南北地域性的艺术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如果说笔是绘画工具,皴法是绘画技法的画,那么墨就是山水画最直接的表现,不论是外行人还是内行人,在欣赏山水画时都知道山水画是用墨绘画而成的,因此墨可以说是山水画的"身份证"。尽管墨只有一种颜色就是黑色,但在古人看来墨分五色,因此学好如何用一种颜色表达出五种色彩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灵活掌握墨的技法的锻炼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二、石法披麻皴在山水画传统中,皴法是画山石最重要的技法,学者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免去"空""乱""薄""脏"等毛病。皴法分两大类,即披麻和斧劈。所有其它皴法,都由此两派演变派生而来。长披麻皴全用中锋画,要有条理,但也要有变化,演变而为卷云皴、解索皴、荷叶皴。短笔披麻,其势似长披麻,但需用短笔,连续出之,演变而为豆瓣皴。  相似文献   

16.
李俊香 《考试周刊》2010,(20):42-43
山水画起源于六朝,它在产生之初,开辟了一个独立的画境,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独立过程是渐进的,它把神仙灵怪一点点排除出去,又从人物画的背景一步步走到前台。到唐代水墨山水画滥觞,出现了以工笔重彩形式来描绘山水景物技法和风格的青绿山水与在墨线勾勒出山石等形体后,赋以浓艳的石青石绿等色彩,再以金色重钩山石的轮廓,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景物显得金碧山水。同时又有破墨皴法等中国厕技法的出现。宋代有人认为这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宋人郭若虚在论述当时画坛和前代画坛的总体区别时指出:若论人物,则今不如昔,若论山水,则昔不如今。而我认为宋代山水画和六朝时期山水画出现的情况相似,文人画运动相较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宫廷画院创作活动,只是观念先行一步,就像宗炳、王微等人提出的山水的理论,实际上在创作还要等待更合适的机会,而元代更胜于宋。  相似文献   

17.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冯葳 《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92-193
本文论述了结合山水画创作从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方法出发,来具体论述了东北地区长白山地域风格山水画将如何创作,在绘画理论中"势"与"质"的阐述基础上加以总结,并从具体绘画创作实践经验中归纳创作方法,为今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可参照的理论依据,依靠"势"与"质"的有机配合,形成统观全局,独特丰满的艺术张力,使山水画创作中"势"与"质"充分发挥在长白山地域山水画创作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结合山水画创作从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方法出发,来具体论述了东北地区长白山地域风格山水画将如何创作,在绘画理论中“势”与“质”的阐述基础上加以总结,并从具体绘画创作实践经验中归纳创作方法,为今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可参照的理论依据,依靠“势”与“质”的有机配合,形成统观全局,独特丰满的艺术张力,使山水画创作中“势”与“质”充分发挥在长白山地域山水画创作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山水画和民艺的色彩观的论述,强调在受西方绘画色彩观的影响下,立足自身,强化自身文化固有的特点,发现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促进现代山水画色彩观念自身的更新与发展,重构现代山水画色彩体系,而民艺的色彩观对重构现代山水画色彩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