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地山是位基督徒,他的许多作品,或显或隐地表达了基督神学思想。他以文学的形式努力构建汉语基督神学思想,这是他的基督教信仰与他的中国文化观念相遇的产物。当我们尝试着揭示许地山基督神学思想的架构时,也同时完成了对许地山文本的深层阐释。  相似文献   

2.
三、了解西方为了认识自己 我们在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会发现基督教在其中的深远影响和中心地位,有的学者不无夸张地将西方文化归结为一种“基督文化”。基督的信仰是一种与时代同步的理性化神学,亦即康德所张扬的“理性限定下的”神学,理性突破基督教教会律条的高墙,筛选出基督教  相似文献   

3.
宗教神话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化凝定,潜埋着人类最深层的化一心理结构,这种深层的结构原则构筑了化赖以传承的桥梁。“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又是《圣经》化的深层结构语码:“十”字具有超时空、跨化的语用特征,体现着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化精神和价值取向,蕴涵着人类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欲求超越自我的双重努力;“十”字结构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维构成原则,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精神见之于现象的自然历史说、社会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论;“十”字结构具有生成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化功能。正是这一化功能铸塑了后世西方学的基因密码。基督教对于后世西方学的影响虽直接表现在学对其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的借用上,但《圣经》化中固化下来的人类意识的架构——“十”字结构,才是西方学导源于基督教的妙谛所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中的文化批判主题张器友在文学参予拨乱反正工程,对“文革”和四人帮实施政治性批判的过程中,作家们逐渐感到造成社会的迟滞不只在于政治路线的错讹和个别领导者的失误,而且还有着极为复杂的深层原因。特别是经历“文化热”,借助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激刺,这...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传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看似反叛基督教的小说中,实则隐含了诺思洛普·弗莱在研究《圣经》时所总结出的U形叙事结构。主人公维特疏离上帝,从 U形顶端落入痛苦的谷底,之后在信仰的指引下回升到开始时的高度,重新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归于心灵的宁静与幸福。维特的遭遇十分清晰地向我们构建了“人神疏离———经历苦难———因信向死”的U形结构,从而闪现出小说中被隐匿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发展变化如同科学革命一样,呈现出“常规→非常规”的发展特点。本文尝试着从范式内涵,尤其是范式的“问题意识”着手来认识西方文学错综复杂的变化,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在文化转型期间所出现的“术语大爆炸”和“读不懂”现象提供一个最切近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自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西方文化、西方社会建基于二项对立这一深层结构的观点以来,寻找深层结构,并研究该结构对特定民族文化、文学及文论的建构影响,成为文论界研究的热点。中国文化创制方式、华夏民族对宇宙万物生成模式的认知模式决定着中国文化及文学、文论的深层结构是阴阳同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阴阳同构这一体系无所不包,在诸如中和美学、文气论、文章风格、文章章法结构等古典文论话语中,阴阳同构的深层结构在其概念的内涵外延上均有着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汪莹 《中文自学指导》2000,(6):42-43,48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包蕴着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史,其中最早的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诗经》。从民族文化心理来说,一开始起西方人便造出了希腊罗马诸神,而使西方文学成为了“神的文学”,而从《诗经》开始,写实的风格造就了东方“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回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对“自由写作”的刻意追求。由于许多大师表现出对自由写作的深深地眷恋和不懈的尝试,就写作上表现出的自由度而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探其原因,从外在社会文化方面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是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文学自身的内在发展来看,它是近代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美学角度看,“自由写作”则正好表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美学追求的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11.
反犹主义在西方历史上是一种有普遍性特征的历史文化现象。西方反犹主义的发生最初导源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随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犹太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综合情境中则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反犹也往往成了某些西方人的不自觉的思想定势。同时,西方反犹主义的形成还与欧洲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想相关。特别是犹太人超越性的现实行为以及与西方人的经济联系、经济冲突,更是导致西方反犹主义的世俗性、行为性契因,这种契因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更为直接和更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弗·洛斯基的一生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证明东正教真理。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任何神学都是神秘的,而否定神学是通向与上帝的神秘结合的道路。在他看来,否定神学不是抽象的神学,而是直觉的神学。“直觉神学”自身包含着矛盾,改变我们的理性,以使我们能够达到对神启的现实的直觉,从而上升到上帝那里,是我们理解教会教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当今天的人们谈论“全球化”时,如果不提或忘记了“五四”,似乎很难说明“全球化”在中国的足迹。本文从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互撞以及“五四”知识分子以“拿来”精神到西方文化之库中去挑选、择取,对“五四”中、西文化对立冲突、互动互补、异质同构、多元整合的现象进行了新的阐释,对“五四”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关系从“全球化”的角度作出了新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中国顺应世界潮流,自“五四”便开始启程,一步步向“全球化”迈进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圣经诠释是当代主流诠释学的一种,是从女性主义视野来诠释圣经。而圣经作为古代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的百科全书,兼具神学——伦理学、史学和文学等多重性质。侧重从意识形态视角来考察作为神学——伦理学典籍的圣经,拟从两个方面来探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声讨父权制“虚构的权威”,质疑圣经的男性中心话语叙述,以期“摆脱父亲”;重释圣经,重建女性,意欲“收复失地”。  相似文献   

16.
《白蛇传》与《拉米亚》是东西方文学中以“蛇女”为原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两个文本所呈现出的“共相性”,透示出中西方作家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原型意象的深层结构里汲取灵源,重新显示人类深邃的心灵世界。迄至今日,这种原型意象与相关文本,仍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理深层,仍能作为一种原型主题重新激活人们某种生命意绪———这正是《拉米亚》与《白蛇传》这两个文本具有恒久的文化魅力的深层缘因。就创作主体而言,这种原型意象以及它的吸附泛化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框范了创作主体各自的审美旨趣、思维定势和心理结构。至于这两个文本的“互异性”,则呈示出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深刻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这两个文本看似相似的故事母体发生变异,从而为我们对这两个文本进行跨国性的文学、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圣经诠释是当代主流诠释学的一种,是从女性主义视野来诠释圣经。而圣经作为古代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的百科全书,兼具神学——伦理学、史学和文学等多重性质。侧重从意识形态视角来考察作为神学——伦理学典籍的圣经,拟从两个方面来探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声讨父权制“虚构的权威”,质疑圣经的男性中心话语叙述,以期“摆脱父亲”;重释圣经,重建女性,意欲“收复失地”。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为蓝本构建宪政制度一直是非西方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难以成功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隐藏在西方宪政制度背后的是一套独特的文化机制,而其中又以从古希腊、罗马延续下来的法治传统和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主要的支撑点.西方的文化浸润着基督教神学理念,由此培育了一种独特的以守法与自律为特征的宪政精神.这是一种文化机制,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同时移植西方文化的根基,宪政制度的建构将是很难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历史转换中,伴随着许多文学术语概念和文学观念内涵的变化。它们的嬗变过程,从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和特殊的角度,反映出传统与现代不可割裂的深层联系,又显示着“现代”对传统的深刻变革。中国文学史中历来占有重要位置和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格”观念在现代的嬗变,就是这类值得研究的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罗马帝国时期为例,阐释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指出不能单纯从西方哲学发展角度看待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的关系,而应把握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的全景,具体探讨冲突双方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笔者认为,从基督教与希腊哲学思想交锋的最终结果来看,主要是基督教神学“解构”了希腊哲学,而不是希腊哲学“解构”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