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翻开《全元散曲》,有叹世咏史者,咏唱山林隐逸者,描写男女恋情者,藐视封建礼教鄙薄功名利禄者,也有逃避现实、流连光景、放荡不羁者,亦不乏揭露黑暗统治,具有一定现实性人民性的作品。无不光英朗练,光辉熠熠。然而在二百多位作家和三千八百多首小令中,后人独推马致远和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认为马致远是诗中之李白,词中之苏轼。《太和正音谱》将他推为元曲家一百八十七人之首,说“东篱词如朝阳鸣凤”,  相似文献   

2.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中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温馨的情调,别样的风俗,纯美的世界展示出作家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而这种情结又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受戒》中的"乌托邦"情结的体现与溯源达到对作家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寒族出身的左思,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社会,仕进很不得意,然而其诗歌创作确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几乎篇篇皆好”,特别是《咏史》八首更是划时代的杰作,他应用历史题材写自己的怀抱,“气调沉雄高远,卓然超越前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刘勰评他;“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胡应麟称他的《咏史》诗“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千云,遂为古今绝唱.”  相似文献   

4.
有人称鲁迅是中国愤青的始祖,"横眉冷对千夫指",在虎狼成群,风沙扑面的时代,他以一支笔为投枪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真正的愤青意味着一个人天然的正义感,对社会不公感到愤世嫉俗。其实,中国早有愤青传统,西晋太康诗人左思就是古代愤青诗人中的一位,而《咏史·郁郁涧底松》是他的愤青代表作。左思是西晋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三都赋》和《咏史诗》,刘勰有言:"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十年写就《三都赋》,蜚声西晋文坛,风行一时,成语"洛阳纸贵"皆由此而来。如此才情的诗人何来愤怨?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 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卓有成就的大家,他的作品历来为读者所瞩目。对这样一位被当时人和后人公认的曲坛领袖,我们有必要作些全面的研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诗,特别是抒情诗更是思想的直白,故古人云“诗言志”。本文试图根据现存的关于马致远的史料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技巧的成熟程度,将《东篱乐府》中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通过探讨三个不同时期作品的基本主题及其发展、变化联系,揭示和把握马致远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6.
老船夫是沈从文笔下所塑造的"乡下人"的典型之一,他阅尽人事、饱经风霜、淳朴宽厚、认真执著。在他身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农人、士兵的那份爱,也反映了沈从文这个自称"乡下人"的作家对人生的态度,寄寓他深深的"乡下人"情结。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但他最终走向死亡,我们应从中读出作品背后作者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与悲怆,以及对新生代人物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杨维桢是一位咏史大家,他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中心,通过咏史,或以古鉴今,或借史抒发自己之情怀.竹枝词因杨维桢的首倡,在元末诗坛影响巨大.香奁体和宫词用语娟丽.游仙诗营造了一个富有"艳彩"与"奇情"的浪漫世界.咏怀诗的艺术性更不同于一般,也最能体现作者"吟咏情性"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取号"东篱",意在明示慕陶之心、效陶之志。其散曲集《东篱乐府》的魂髓之一便是陶公精神,这一精神在其仅存的七种杂剧中也有体现。基于此,从"东篱"情结、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三个层面论证马致远的慕陶情结,以期深刻理解马致远对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提起王维,人们心中会立刻出现一个带着几分仙风道骨的清秀潇洒的诗人形象。王维诗画兼擅,同时又工书法、精音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人们印象中的王维,仕途平顺,官-直做到尚"书右基,但他似乎并不怎么热衷于仕途,在辋川别墅礼佛参禅,与友人诗酒唱和,亦官亦。在某种程度上,王维是后世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入世者羡慕他仕途平顺,身居高位,出世者则景仰他"大隐隐于朝"。本文以王维的仕途经历为切入点,叙述了他在官场沉浮中的进取、无奈、恋栈、委屈和消沉,展示出一个不同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王维形象。其实,生在"帝王"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锐身仕进者自不必说,即使那些遁迹山野的高人隐士,也因为有了身居庙堂者的对照才彰显出自己的独特价值——他们,也是"依附帝王家"的。鲁迅曾深刻地指出:"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从这一点上说,"一生依附帝王家"的,又岂止王维,它是历代所有文人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10.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青衫泪》除第二折外,均是交代情节而已,的确很难以“名剧”相称。该剧结构平直,缺乏意境,但第二折写裴兴权思念白居易之情真切,听闻白居易“凶讯”后之哀痛以及峻拒刘一郎之神均多生动之笔,马致远是悉心经营的。  相似文献   

13.
宾唐进士崔致远的8篇三元、黄录斋词,清静雅致,对仗工整,文学性较强,反映了当时淮南地区崇道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体现了崔致远较为深厚的道教修养和强烈的忠君报国情怀,具有儒道融合的鲜明特色,对古代朝鲜的文学及道教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自成一派的现代文坛大家,老舍具有厚重的家国观念和责任意识,并反映在他不同时期作品的人物形象中。初期作品中的二李和马威均为实干者,《猫城记》中的小蝎和大鹰则带有侠士的影子,经过抗战的洗礼,《四世同堂》的祁瑞宣和钱默吟摆脱精神重负,走向新生。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警察影像的警察作者主要有赵明(《寂静的山林》),王文林、马家骧、陈治洪(《铁道卫士》),朱向群、安忠民(《跟踪追击》),海岩(《便衣警察》),魏人(《龙年警官》),王仲刚(《风流警察亡命匪》),张策(《无悔追踪》),武和平(《"九.一八"大案纪实》),张成功(《刑警本色》),朱恩涛、杨子(《公安局长》),杨佳富(《边检站》《军人荣誉》),朱维坚(《使命》《沉默》)。从警察作者写作警察影像的视角,我们可以读到一般文艺学批评所未能清晰展示的内容,包括警察影像的文化属性,犯罪影像的可展示度,警察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史记》叙述的基本样式及其修辞品格.它呈现为泛隐喻和隐喻修辞两个基本类型,前者是司马迁的历史阐释策略,后者是《史记》文本构成的语言行为.司马迁在《史记》叙述中将泛隐喻和隐喻修辞融为一体,建立了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独特地位,即对文学和史学边界的突破,从而构成我们面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所能体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未能全面而正确地把握基督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马弦对哈代的宗教思想所作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哈代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放弃了对上帝信仰后创作的,其中既肯定人们对个人理想与权利的追求,又张扬仁爱、宽恕、牺牲、纯洁等价值观念,因此,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观,体现了祛除宗教神秘成分后的世俗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   

18.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新人口论”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他的教育思想则不为多数人所知。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对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极有见解,研究这一思想,对促进今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无稗益。  相似文献   

19.
藉"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看马君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于桂林召开的马君武学术研讨会就马君武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及在文学史上的定位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对马君武的研究.但研讨会对马君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领域尚未涉及,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对马君武诗歌的研究存在误区.今后对马君武的研究,应注意从个人与军政利益集团的关系出发,探析作为政治家的马君武在革命派与桂系集团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应从近代学术转型这一层面出发,检视作为学者的马君武为"中国传统学术近代化"及"西方学术中国化"所作出的贡献及缺失.  相似文献   

20.
李曾伯乃南宋后期诗人、词人,今考证其生平著述及版本流传如下:淳祐十二年(1252)夏,李曾伯自刊《可斋杂稿》三十四卷于荆州家塾杞梓堂。宝祐二年(1254),李曾伯于荆州又成《续稿》八卷,收录两年间新作。《续稿后》则收录宝祐二年(1254)至景定二年(1261)七年间之新作。后,其子李杓于咸淳六年(1270)将文集三刊于书市,印成中笥本。然是集现已无刻本传世,今所见均为清抄本。又有嘉定十三年(1220)至绍定三年(1230),李曾伯在蜀,曾与老儒王揆合作《班马字类补遗》,然宋版《补遗》今已不存于世,今《班马字类》五卷提行本(附补遗)主要有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涉闻梓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