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2.
论《野草》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集中、以我为主、哲学意蕴深厚,全面反映了鲁迅心目中散文诗的特点。《野草》晦涩难懂,既是现实需要,又是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同时,《野草》也反映了越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鲁迅一生创作的散文诗,都已收在《野草》这个集子里了。一九八○年五月三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鲁迅在“五四”时期,以神飞作笔名写的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于是打开了《野草》集外,鲁迅无其他散文诗之谜。但是,除《野草》和《自言自语》以外,鲁迅还有没有别的散文诗,或者具有散文诗的格调和风彩的作品呢?孙玉石同志在《<野草>与中国现代散文诗》一文中,作了肯定的答复  相似文献   

4.
<正>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以其继承性和独创性的高度统一而闻名于文坛,本文从两个方面浅论它的继承性。一、《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与鲁迅注意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是分不开的。《野草》中24首散文诗的创作时间是1924年至1926年。1926年以前,俄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已大量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些作品,在题材立意、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均给鲁迅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采用第一人称上。屠格涅夫51首散文诗中,有26首是用第一人称叙写的。《野草》中采用第一人称叙写的竟有16首之多,如《题辞》、《秋夜》、《影的告别》等,占三分之二篇幅。这种手法的运用,显然是冲破了旧诗歌的束缚,自觉地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做出科学认识的最佳方式。相比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鲁迅《野草》集的创作主要取法异域文学,离不开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的影响。在《野草》的创作中,鲁迅批判地借鉴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现代散文诗创作中的经验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现当代从事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提供了汲取养料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中文自学指导》2011,(3):F0004-F0004
鲁迅北京西三条故居书房,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三条21号,由鲁迅自己设计,是在小四合院的三间北屋后面接出来的一个房间,因此被人形象地称之为“老虎尾巴”,鲁迅自称为“我的灰棚”。鲁迅1924年5月25日到1926年8月26日在此居住,创作了大量作品,如《野草》中的全部散文诗,《彷徨》中的大部分小说,  相似文献   

9.
李龙毅 《学语文》2004,(4):10-10
《雪》是鲁迅《野草》中文字最为优美的一篇散文诗。它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用谢冕的话说:“散文诗只是脱去了诗的外壳,而胸膛里跳动着的却是一颗纯净的诗心。”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70年代,闵抗生先生以《野草》为其鲁迅研究的开端,并成为《野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继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其《野草》研究得到了重大的拓展;21世纪初,他对鲁迅“独战”等的研究,则体现出对鲁迅与《野草》研究的深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1.
鲁迅《野草》,除了受到波特莱尔、屠格涅夫和尼采“散文诗”的影响,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也受过佛教文学创作和佛教美学思想的影响。他所主张的“发扬真美,以娱人情”与佛文化的美学思想“妙悟说”与“神韵说”关系密切,《野草》的艺术追求价值取向与佛文化艺术实践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野草》只有三万来字,从篇幅来说,可算是他的著作中最薄的一本书,然而对《野草》他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私下,鲁迅跟比较亲近的冯雪峰、川岛和肖军等人曾多次表露过自己对《野草》的珍爱之情。由此可见,《野草》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野草》,不仅在鲁迅思想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从体式和艺术构思的独创性上来看,它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特殊地位。从二十年代章衣萍和高长虹发表有关《野草》的评论文章以来,时经半个多世纪,出现了大批研究《野草》的论著。近几年来,又陆续出  相似文献   

13.
《野草》的创作,明显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首先是波特莱尔。鲁迅很早就接触和翻译过波氏的作品,《野草》从题材内容到主题构思及结构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能找到波特莱尔象征主义创作影响的痕迹。鲁迅在接受外来影响时,是立足于自己的创造的,他把外来影响的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自我艺术创造中,从而实现了思想的超越和艺术的独创。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野草》是“大欢喜”的产物,揭示了精神炼狱的过程与苦斗后的结果,也展示了创作当下的激扬状态与自由意志.《野草》最突出的文学特征就是它的隐曲的、深邃的、哲理性传达的象征性.鲁迅以降,耿林莽代表性地延续《野草》的精神与传统,其散文诗最令人发颤的是其中的忧郁内核.其实,从鲁迅到耿林莽,是一批人和一批作品,是一个精神拷问、虑意现实的传统.这种悯情深度与精神向度,出以一种象征性曲笔的独语,形成了张力道劲而诗性沉郁的基本风格,也形成了自由结集的“我们”诗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大量译介俄苏文学是在“五四”以后.在对俄苏文学的译介中,较多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这位异国大胡子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在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家身上引起共鸣,他们模仿、借鉴,从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鲁迅的《野草》是中国散文诗的代表.1921年《学灯》上发表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对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包括鲁迅都有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积极介绍俄罗斯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推瞿秋白.瞿秋白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时,就阅读屠格涅夫的作品,并对屠格涅夫的思想、创作有深刻地研究.他在《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中,曾精粹地概括其现实主义特征以及对俄罗斯村野风光的描画,“屠格涅夫的天才在于客观性的严格——他向来对于无论那一派论调的人都不加褒贬,而只是写生的描画.”屠格涅夫小说散文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全集》中比较难懂的作品”。我是深有同感的。在《野草》各篇中,《雪》要算是较为明朗的了,但各家理解仍然有所不同。如何进行教学,分歧在所难免。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识。《雪》到底有没有象征或寄托呢?鲁迅告诉我们,他“有了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又“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胡了”。可见用不分行不押韵的散文形式来表现诗的内涵,即通过诗的形象、诗的意境以表达“难于直说”的思想感情,应该就是《野草》总的写作特点。《雪》是写景物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应该是有象征或寄托的。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